本书为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书画展览第九期的展览图录,共收录故宫收藏的由东晋至清的书画作品67幅,其中不乏名作。如顾恺之《女史箴图卷》、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卷》、唐寅《王蜀宫妓图轴》、徐渭《行书七律诗轴》等。此次出版,选取了较大容量的图片,展示了诸多画面细节,对于鉴定欣赏有很大助益。书画部为这次展览作了精彩的文字说明,涉及作者小传,画家时代,风格特征,历史分期,画面说明,鉴藏历史和传承等等,为欣赏了解画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适合一般读者以及专业人士阅读。
《汉画总录》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国家级文化抢救和文化建设项目,以照片、拓片、线描及墓葬位置复原图等方式记录汉画图像,对图像的出土地点、年代、尺寸、材质、考古环境、画面内容、图像关系等作全面著录。项目计划正编150册,补遗50册,将通过构建一部完整的汉代图像志,为今后汉画的保存、再现、使用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中国上古晚期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徐州地区是汉代画像石主要土地之一,所出土的汉画像石多保存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南北两馆、徐州博物馆以及徐州下属的一些县级博物馆。 该地区共保存有画像石2000余块,是画像石数量 为庞大的地区。《汉画总录》徐州卷延续之前《汉画总录》的整体体例,著录条目 加完整详细。花费很长时间对当地的画像石进行测量、拍照,同时
《汉画总录》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国家级文化抢救和文化建设项目,以照片、拓片、线描及墓葬位置复原图等方式记录汉画图像,对图像的出土地点、年代、尺寸、材质、考古环境、画面内容、图像关系等作全面著录。项目计划正编150册,补遗50册,将通过构建一部完整的汉代图像志,为今后汉画的保存、再现、使用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中国上古晚期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徐州地区是汉代画像石主要土地之一,所出土的汉画像石多保存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南北两馆、徐州博物馆以及徐州下属的一些县级博物馆。 该地区共保存有画像石2000余块,是画像石数量 为庞大的地区。《汉画总录》徐州卷延续之前《汉画总录》的整体体例,著录条目 加完整详细。花费很长时间对当地的画像石进行测量、拍照,同时
吴白庄汉画像石墓位于临沂市南六公里的罗庄区盛庄街道吴白庄村西北角。其发掘工作自1972年11月27日开始,至12月26日结束,共清理画像石38块,从村里井台上找回5块,合计43块。本书汇集了该汉墓的画像石照片、拓片等,以及该墓出土的水晶兽坠饰、货币、残青瓷器碎片等文物图片,书前有关于该项目的概括性介绍和文物考古报告。
本书为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书画展览第九期的展览图录,共收录故宫收藏的由东晋至清的书画作品67幅,其中不乏名作。如顾恺之《女史箴图卷》、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卷》、唐寅《王蜀宫妓图轴》、徐渭《行书七律诗轴》等。此次出版,选取了较大容量的图片,展示了诸多画面细节,对于鉴定欣赏有很大助益。书画部为这次展览作了精彩的文字说明,涉及作者小传,画家时代,风格特征,历史分期,画面说明,鉴藏历史和传承等等,为欣赏了解画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适合一般读者以及专业人士阅读。
佛教造像,即释迦牟尼佛的人格形象,是何时、何地,在怎样的背景下得到创造和表现的?早期佛像是如何被接受,并得到发展和传播的?这些问题是印度美术史,甚至是佛教史上的重大问题。本书鉴于秣菟罗佛像在佛教造像历史中的重要性,围绕秣菟罗佛像起源和初期造像的有关记载、遗品的风格特征,对秣菟罗佛像起源说,佛像在秣菟罗地区接受的历史原因,以及秣菟罗佛像介于犍陀罗和阿马拉瓦蒂两大流派的同时发展中向笈多样式的演进和向中亚、中国等地的逐步推进的问题,逐一进行讨论。
泾川百里石窟长廊位于甘肃泾川境内的泾河两岸,有600多个石窟,建于北魏,被誉为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后的地上遗址。本书是外次全面介绍泾川百里石窟长廊的作品。书中资料翔实,共有1200余张图片,并均加以注释。
岩画的分布遍及五大洲,以其全球性的广度和历史性的深度,已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课题。现在全球有一百二十多个国家都发现了岩画。在世界范围内,岩画这门艺术包容了人类早期活动的内幕。它在坚如磐石的山岩上描绘了早期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人类抽象、综合和想象的才能。陈兆复编著的《世界岩画2:欧美大洋洲卷》对欧美大洋洲国家的崖画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
《丝绸之路流散国宝:克孜尔石窟壁画》主要内容包括:克孜尔石窟谷西区外景;供养人像;八王分舍利图;舍利塔;立佛像等。
宝山辽墓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宝山村,是目前有纪年的辽墓中最早的契丹贵族墓葬。两座墓葬均为砖石结构,由墓道、门庭、墓门、甬道、墓室、石房组成。墓室平面呈抹角长方形,周壁及顶砖雕、影作仿木构件,弯隆顶。石房长方形,建于墓室正中,以雕琢精细的整块石板组装而成,四壁及顶磨光作画,地面铺石板。两座墓中的壁画更是堪称辽早期绘画艺术的宝库。壁画采用多种绘画技法,集浑厚与细腻、素雅与艳丽、写实与夸张于一体。壁画中描绘的契丹人物,笔法简练,追求真实。画面对各种人物的描绘具有时代风貌,所表现的丰富内容对揭示辽初社会面貌及探讨晚唐以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不仅尽可能地还原了此座重要墓葬的建筑形式、壁画和随葬品,更是在考古材料的基础上,扩展对宝山墓研究的内涵和范
永乐宫是我国道教祖庭之一,它以建筑艺术及壁画艺术而驰名中外。本书是“中国寺观壁画经典丛书”之《永乐宫壁画》,它是唐宋传统的继承者和总结完善者,是元代道教表现真善美的艺术精品,是除敦煌以外我国另一举世公认的艺术瑰宝,素有“东方画廊”之美誉。
王惕编著的《佛教造像法(精)》是一本弘扬中华佛教文化和详细诠释佛教造像量度、造像规则的美术知识书籍。 书中首次破译了《佛说造像量度经》中各种难解之造像术语之谜,并将现代意识及西洋美术技法与传统文化熔于一炉,从寺庙造址和规划到佛、菩萨、阿罗汉、天龙八部众的造像方法如法如律地加以阐述,详细讲解,通俗易懂,填补了汉传佛教缺少规范造像的空白。书中还依据佛经记述首次推出八十八佛尊像设计样,适用于寺庙修建、旅游、影视、文艺创作、美术院校及民间工艺美术各行各业应用。
本书是作者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汉代墓室壁画研究》基础上调整和修改而成的。全书认真检讨了20世纪以来汉墓壁画发现与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运用分期、分区的方法对汉墓壁画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探索,同时对部分图像重新进行了考辨。并在详尽占有原始材料基础上,重点对汉墓壁画形成的思想背景与观念形态、历史渊源、图像及风格传统、艺术成就及历史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研究,从而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本书为部全面、系统研究汉墓壁画专著,可供中国美术史、文物考古、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者阅读参考。
本书是作者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汉代墓室壁画研究》基础上调整和修改而成的。全书认真检讨了20世纪以来汉墓壁画发现与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运用分期、分区的方法对汉墓壁画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探索,同时对部分图像重新进行了考辨。并在详尽占有原始材料基础上,重点对汉墓壁画形成的思想背景与观念形态、历史渊源、图像及风格传统、艺术成就及历史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研究,从而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本书为部全面、系统研究汉墓壁画专著,可供中国美术史、文物考古、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者阅读参考。
内容简介
《山西古代彩塑》主要内容:山西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其间寺庙道观内分布的历代彩塑,更是造座宝库内耀眼的明珠。从唐宋至明清的山西彩塑精品,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彩塑的发展历程。此书的作者为山西古代建筑保护与维修领域内的专家。他们长期潜心收集和研究山西古代彩塑,掌握了大量宝贵的图文资料。此书精选了山西各地唐宋以来近七十座寺观建筑内的彩塑图片二百七十四幅,并配有彩塑源流、建筑现状、塑像分布和艺术鉴赏的专文三十余万字,图文并茂,颇具数据、学术和收藏价值,堪称研究山西古代彩塑的重要图集。
《中国汉画研究》是一份汉代画像研究学刊,本书是《中国汉画研究》2005年卷,共收录12篇论文,分为报告、研究、综述和评述部分,“报告”对陕西、四川两地出土的汉代画像资料作了考古学上的汇报和整理,“研究”就画像观者、具体画像题材、谶纬、铭文等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综述”是对陕北画像石的研究综述,“评述”是两篇论文的读书报告。本卷以陕北地区为主题,图文对照,资料翔实,论证严谨,学术价值很高。
《水帘洞石窟群》介绍了水帘洞石窟群的发现、考察研究及其历史背景、现存内容、现状分期、制作技艺与周边石窟的比较、学术价值等方面情况,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水帘洞石窟群的概况与研究成果。水帘洞石窟群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古代陆上丝绸之路重镇天水市武山县境内,是渭河上游仅次于麦积山石窟的重要石窟,为研究我国古代陇右一带佛教和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天文学家的女巫案》从多角度展示了伟大科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1615年,当天文学家开普勒正值事业的高峰时,其寡居已久的母亲卡塔琳娜被当地政府指控为女巫,开普勒为此特地回到故乡符腾堡为母亲展开长达6年的辩护。? 《天文学家的女巫案》作者尤林卡·罗布莱克不仅仅叙述了开普勒的生活及其家庭,更通过局部地区的一桩案件和详实的史料,以崭新的视角展现了400年前欧洲复杂深刻的宗教变革和风土人情。? ??
巩县石窟背倚邙岭,面对洛水,古称“溪雾岩云”之“幽栖胜地”。现存五个洞窟、一个千佛龛、三尊摩崖大佛、7700余尊佛像、180余篇造像题记,与云冈、龙门合称“拓跋魏三窟”,皆为北魏帝室以国家之力开凿的皇家石窟,且保存完整,雕刻精美,在石窟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本书为介绍该石窟的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