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早期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早期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王朝——夏王朝的
河南旷世文物商店,是一家从事文物、艺术品和文物复(仿)制品经营和综合性的专营店。该店经河南省文物局批准,于2013年正式挂牌成立。河南旷世文物商店,藏品丰富多彩,陈列别具匠心,使人赏心悦目。它不仅是理想的购物场所,更是文化艺术品的殿堂。商店现拥有一支以邝有勋和韩建先生为首的具有实践经验的文物鉴定和经营的管理队伍。《旷世文物》收入河南旷世文物商店所收藏的陶瓷作品40多件,书画作品近30幅,这些收藏陶瓷和书画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科研价值。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名师讲堂》以著名学者彭林曾开设于清华大学的同名国家精品课程讲稿整理而成。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名师讲堂》内容涉及古代农业、天文、音乐、纺织、器物、营造、医疗等诸多领域,力图将专业精深的考古和文物研究成果以晓畅的语言和清晰的结构传递给学生与大众读者,将具体的文物遗产与悠久宏大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更加直观、鲜活的文明古国形象。
《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是由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创作的考古学、史学读物。就世界史范围而言,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的民族。作者以考古遗迹、文物为切口,通过对文明的几大要素——都城、陵墓、礼制建筑与礼器、文字的耙梳,以及对国宝、遗迹的展示,全景式展现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族属建立的不同王朝,对中华民族一致的国家认同。 《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采用回溯式写法,由近及远、从已知到未知地讲解,从身边常见的四合院、可游览参观的故宫等,一一探寻其历史源头,回望中华文明之根。近500幅插图、通俗易懂的行文,“全息”呈现5000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
导言·青铜之殇余念忠、章·青铜岁月余念忠、第二章·青铜痕迹余念忠、第三章·青铜检测余念忠、第四章·青铜珍藏卢志禹、第五章·青铜诗章纪宇、结语·青铜之殇余念忠。
《河北考古大发现·磁山文化》内容简介:磁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古代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粟、胡桃等植物标本,改变了中国对粟的种植以及胡桃产地的认识,家鸡遗骸的发现。纠正了世界家鸡驯养历史的传统观点。《河北考古大发现·磁山文化》集科学性、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全面总结了磁山文化研究成果。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 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全面综述了20世纪中国农业考古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探讨了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全书15万字,配有彩图4面、插图65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泉志》研究中国历代钱币的著作。宋朝洪遵(1120年-1174年)著,共十五卷。《泉志》成于南宋宋高宗十九年(1149年)。收录五代以前中外历代各种钱币三百余种,分为正用品、伪品、不知年代品、天品、刀布品、外国品、奇品、神品、厌胜品等九类。保存了中国古代钱币的重要资料。清朝嘉庆十一年(1806年)瞿木夫著有《泉志补政》,以后又作《泉志续编》,各二十卷。宋振誉著有《续泉志》八卷,其子宋庆凝著有《续泉志续补》一卷,所录钱币至明朝为止,共增达600多种。
《楚文化》内容简介:《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楚文化》全面综述了20世纪楚文化考古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探讨了楚文化的概念、渊源、主要内容和研究状况,配有彩图8幅、插图43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中国钧窑考》记录了作者对钧瓷考古发掘和实践认知的珍贵成果,同时也收录了陶瓷泰斗和部分专家学者有关钧瓷的学术论文。书中对钧瓷的起源、宋钧台窑的发掘、钧瓷釉料的探索等都有科学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早期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早期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王朝——夏王朝的
考古到底是什么?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一味地寻求文物宝藏?还是依附于历史,以期拨开迷雾见真相?……本书撷取了大众感兴趣的话题,诸如有没有国宝级文物,该不该发掘秦始皇陵,考古发现的偶然性,考古改写了多少历史等等,条分缕析,抽丝剥茧,讲述了什么是真正的考古事业和考古人的真实风貌,介绍了考古学的非凡成就以及考古业内存在的是非曲直。语言通俗易懂,观点发人深省,内容精彩生动,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
《瓷上世界》作为陶瓷文化读本,旨在从瓷之路、瓷之韵、瓷之光的角度,历史而又艺术地再现中国瓷器走向世界的丰富图景,藉以读者走入交织着艰辛与荣耀的千年中国瓷路,领略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本套书包括《瓷行天下》《瓷上文化》《瓷耀世界》三册。本套书定位于雅俗共赏的有厚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文化读物,兼具历史性、学术性、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学性。以严肃的学术论著论文为依据,同时注重搜集鲜活翔实的资料;以大历史为背景,更注目个体生命的种种感知。注重用融通中外的新视野、新话语和新表现手法,以瓷说事,以瓷彰史,使作品既具有学术高度与穿越时空的文化影响力,又具有品读价值与收藏鉴赏价值。 本书为《瓷上文化(东西方造物观的神秘链接)/瓷上世界》,由郑云云著。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历经2400多年而从未放弃祭祀,是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庙宇,也是中国现存最为的古建筑群之一;孔林延续使用2400多年,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延用时间最长的氏族墓地;孔子嫡孙保有世袭罔替的爵号,历时2100多年,是中国最古老的贵族世家,其府第孔府是中国现存规模、保存、最为典型的官衙与宅第合一的建筑群。
《河北府县乡土碑刻辑录》的碑记为近几年来收录的河北乡土碑刻文献,所涉时代大体从明清到民国,地域上以河北地域为主。内容大体可分为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由于碑刻可以视为“石刻档案”,是研究社会历史、地方经济建设、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史料,且不像史书文献等容易传抄脱漏,所以为研究者所看重。《河北府县乡土碑刻辑录》收录的碑记涉及水利、司法、民政、农业等多个方面,对研究河北地域的历史沿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为什么会有不应存在的文物? 看看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那些惊人的收藏就知道了: 钳有子弹的穴居人头骨化石,数十万年以前古人类脚印的化石,伊拉克的史前电池,埃及法老陵寝里的飞机模型陪葬品,公元前1100前的电灯…… 这些有争议的文物在主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看来或许不过是一种误读,但在本书作者的深入研究下,它们代表的却是以史前外星文明为主导的人类上一次文明。作者再一次证明了,我们的星球还有许多非常秘密的知识,它“不是来自我们的地球”。由此,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历史维度的方式。
《中国外销瓷》详述外销瓷的特色,从而透视瓷器贸易的来龙去脉。这些独特的瓷器,既以中国纹饰为本,又融合全球各地消费市场的口品味,显示贸易往还也是艺术风格和技术传播的通道。中国瓷器于汲取造型和图案艺术之余,反过来也成为模仿的对象,其影响不仅在近东,而且远及荷兰、德国、英国,甚至墨西哥。 作者借助大量从博物馆和其它珍藏精心挑选的图片,细说一幕幕关于贸易、探索、航海、沉船和艺术交流的精彩故事。提起中国外销瓷,不期然令人想到远洋帆船上满载的青白瓷瓶、碟、罐,它们厕杂于茶叶、丝绸、漆器和香料等品之间,穿越重洋,散落于在亚、美、欧各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