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早期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早期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王朝——夏王朝的
那志良历经了故宫博物院成立、文物南迁、文物精品运台等各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一生与故宫及其文物结缘,是故宫历史和故宫文物的重要见证人和守护人。 书中所叙,皆为作者的亲历亲闻,展示的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部分在时代大背景下的遭际。所引资料,所谈往事,弥足珍贵。其中尤以抗战中文物南迁着墨最多,叙述最为详尽。近两万箱计百万件文物,长达十多年,行程数万公里,却无一受损,堪称世界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最早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然而这已经是西周的事情了,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最早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何以中国”是对最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最后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最早
河南旷世文物商店,是一家从事文物、艺术品和文物复(仿)制品经营和综合性的专营店。该店经河南省文物局批准,于2013年正式挂牌成立。河南旷世文物商店,藏品丰富多彩,陈列别具匠心,使人赏心悦目。它不仅是理想的购物场所,更是文化艺术品的殿堂。商店现拥有一支以邝有勋和韩建先生为首的具有实践经验的文物鉴定和经营的管理队伍。《旷世文物》收入河南旷世文物商店所收藏的陶瓷作品40多件,书画作品近30幅,这些收藏陶瓷和书画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科研价值。
1972年春天,在山东省临沂市城南的银雀山上,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和湮没遁失千余年的《孙膑兵法》真本同时出土,使争论了一千多年的学术悬案顿然冰释,并为这两部兵书的研究开启了划时代的一页。本书用纪实文学的手法,叙述了银雀山汉墓发现、发掘以及学者们对出土竹书研究考释破译的全过程,对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如姜子牙、管仲、晏婴、司马穰苴、孙武、伍子胥、越王勾践、西施、鬼谷子、孙膑、庞涓等人的人生轨迹,作了不同程度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商周春秋时期那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嗟叹不已。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某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1976年又有两处兵马俑坑出现在世人面前。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2,780平方米。《考古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发现记》真实地再现了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八千兵马俑发现、发掘的详细经过,并以兵马俑军阵所展现的线索,全景式地探寻了两千多年前大秦帝国皇帝秦始皇及臣僚妃嫔的不同命运,再现了秦始皇本人及他亲手创造的帝国盖世绝伦的风采。
《中国近现代瓷壶图典》较为全面、系统、完整地介绍了近现代民间瓷壶的历史和它的文化内涵。从中我们看到了近现代瓷壶在屈辱与抗争交织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在多难与兴邦同在的历史背景中奋起。
故宫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一部读不完的无字书,一座寻不尽的迷宫,一个时空交叠的大信息场。它以物质的形式,呈现着几千年帝制中国的形象;它丰富的藏品,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的物证;在它的背后还有无形的思想体系。 怎样以一种便捷的方式了解故宫、走近故宫呢?这本《图说故宫》,以专家做导游,带您浏览观赏这座庄严而神秘的紫禁城。 全书以图片为主,辅以文字说明,以建筑为线索,通过建筑讲历史,讲文化。图片直观呈现故宫的建筑、器物、人物、景观,文字详解图片内容及背后沉淀的文化,有全景、有细节,有人物、有故事。设计精巧,可以像翻杂志一样轻松阅读,随意在每页停留,都能有所收获。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某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1976年又有两处兵马俑坑出现在世人面前。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2,780平方米。《考古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发现记》真实地再现了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八千兵马俑发现、发掘的详细经过,并以兵马俑军阵所展现的线索,全景式地探寻了两千多年前大秦帝国皇帝秦始皇及臣僚妃嫔的不同命运,再现了秦始皇本人及他亲手创造的帝国盖世绝伦的风采。
2005年12月31日,来自中国江南古城宜兴的紫砂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宜兴紫砂界,就像迎接每一场如期而至的春雨一样,平静、自然,人们并没有奔走相告,更没有额庆,也许,紫砂工艺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以一种笃定、散淡的气脉贯穿其间。在轮回的花光水影中,在绵延的阳羡咏唱里,紫砂艺人心传手到,风生水起,取一块风霜历练的紫砂土,围起那天人合一的融洽,火光土色,写意人问,那紫砂壶,说不尽风风雅雅,读不完细细微微,一代又一代的紫砂传人总是用他们手里的一把土,来感恩这个世界。
古玉器的收藏已相当普遍和热门。收藏的人数不断增加,但真古玉器也越来越少。特别是在古玩市场上,仿古玉器的数量已远远大于真古玉器,甚至在不少城市的古玩市场上几乎无一件明清真古玉器。而部分所谓的真古玉器,其实是一些高仿古玉器。已到了真假辨的程度。 鉴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光凭文字来解说玉器的真与假的鉴别,确有难度。其主要原因是制作仿古玉器,在目前古玩市场上有很大的利润空间。故高仿制品生产者利用当今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手段,不断改进,使高仿古玉器与真古器几乎无明显区别。部分书籍详细介绍真古玉器的一些特征,仿古玉器如何制作及具体的制假方法。这样虽然在鉴定真假时有所启发和帮助,但有其副作用,易被高仿制品生产者利用。仿得更接近。
《汉印精华》介绍了汉代的古印图集。
《中国钧窑考》记录了作者对钧瓷考古发掘和实践认知的珍贵成果,同时也收录了陶瓷泰斗和部分专家学者有关钧瓷的学术论文。书中对钧瓷的起源、宋钧台窑的发掘、钧瓷釉料的探索等都有科学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
作为《古蜀国旁白》的姊妹篇,《唤醒纵目神》为我们找到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国度和一首失传千年的史诗。蛙形金箔围绕着太阳神鸟,如同月亮环绕着太阳。2000多年前,北纬30度上的成都人在黄金上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与宗教的大门。
1972年春天,在山东省临沂市城南的银雀山上,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和湮没遁失千余年的《孙膑兵法》真本同时出土,使争论了一千多年的学术悬案顿然冰释,并为这两部兵书的研究开启了划时代的一页。本书用纪实文学的手法,叙述了银雀山汉墓发现、发掘以及学者们对出土竹书研究考释破译的全过程,对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如姜子牙、管仲、晏婴、司马穰苴、孙武、伍子胥、越王勾践、西施、鬼谷子、孙膑、庞涓等人的人生轨迹,作了不同程度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商周春秋时期那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嗟叹不已。
所有的考古学研究都建立在使物质遗存有意义的逻辑框架基础之上:理论用来支持解释。考古学理论常常被认为是拒人千里、晦涩不清、甚至散漫无关的,在这本开门见山、圈文并茂的著作中,肯·达柯提供了完全不带任何行话的对考古学理论重要概念的介绍。本书特别考虑那些没有理论背景知识的读者,注重用广泛关联的方式介绍这一主题。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译丛系列之一,本书全面回顾了现代考古学的所有主要理论运动,包括过程主义、后过程主义、文化-历史学派和马克思主义等流派,介绍了与对特定历史环境的研究相关的观点。考虑到考古学理论不轻脱离考古学实践,达柯也将田野方法的物质基础和发掘后分析纳入考虑之中。本书对考古学学生和非专业人士都具有吸引力,书中厘清的概念和方法对职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都有所帮助。
《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旨在“给观众一个中华文明整体概念”的《中国记忆》,集中了中国各地的大量国宝,每件都是一段历史时期的见证,从中可以梳理清楚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脉络。和着北京奥运会临近的脚步,《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编辑出版发行。
本书是为纪念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建立50周年而编写。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从建立到现在所走过的路程,也介绍了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和生前所用的物品,还包括了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 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系列活动和其他工作在有序进行,今天又恰逢辛亥革命95周年纪念日。近期虽各项工作紧张繁忙,我们还是挤出时间,集中了几位业务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编辑了这本图册,作为建馆50周年的纪念。时间仓促影响图册的质量,实属无奈。
贵州的自然地理和历史因缘造就的众多原生文化形态的广泛存在,就如同生物多样性之于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一样,在21世纪这个越来越单一化的世界里,将显现无以伦比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因此,换一种眼光看贵州,结果将是不一样的。 在本册札记中, 我将努力向人们展现一个真实的贵州文化 世界。你将会看到,这也正是一个极富生命个性的生机勃勃的文化世界。我希望通过这个展示,能让人们更加真切地了解贵州,进而认识和把握贵州乃至整个的中国西部。今天我们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很多人也跟着起哄,瞎嚷嚷。这不行,这就可能重蹈,把“开发”演变成“掠夺”,搞生态大破坏,在这方面我们过去的教训实在太多。西部开发的前提,应该是科学地认识西部,没有科学的认识,我们的开发就会陷入盲目,就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莫高窟之外的敦煌石窟/华夏文明之源》为“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石窟艺术系列之一。重点介绍敦煌的西千佛洞,瓜州的榆林窟、东千佛洞、旱峡石窟,肃北的五个庙石窟和一个庙石窟,玉门的昌马石窟等。作者赵晓星从这些石窟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入手,针对其艺术风格的演变,从历史、艺术、人文角度加以分析,以图文的形式叙述莫高窟之外的壁画与造像艺术,是《大漠中的美术馆——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篇。
张骞,一个两千年来一直被追忆的英雄,他用自己的勇气和毅力开通了举世闻名、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人。因丝绸之路的开通,世界古代文明中心被联系起来,东西方文化直接相遇、碰撞、融合,绵延千余年。直到今天,位于汉中城固的张骞墓依然是人们缅怀张骞功绩、重温丝路历史的圣地。
《秦风唐韵丛书(经典版 套装共2册)》包括《秦陵骊山华清宫传说故事》和《秦陵秦俑百谜》,全面详细地介绍了秦始皇兵马俑发现后留给人们的猜测与谜团,还有围绕秦陵骊山发生的优美传说故事。
大足石窟与敦煌石窟在宗教造像中,都存在大量的民俗内容。大足的民俗内容主要是宋代巴蜀民俗的表现,敦煌的主要是北朝以来北方或唐时民俗的艺术写照。如宝顶大佛湾第30号牧牛图,表现的是佛教修心养性、调伏心意的功夫。但是,从图像本身来说,却完全是一幅悠闲自在、情趣高远的牧牛图景。 敦煌艺术风格有从北朝时期的西域风格到北魏晚期传入的中原风格以及高峰期的盛唐风格,及其后的藏密风格等,不一而足,但宋代以后则缺乏创造。盛唐以前各类风格的作品,大足基本阙如。大足宋以后各类风格的作品特别是宋代的作品,上接敦煌艺术的盛期,完成了中国石窟艺术最后一个环节的创造,在佛教艺术南方化和佛道儒的融合上厥功甚伟,是对中国石窟艺术的杰出贡献。 敦煌与大足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北朝以来中国石窟艺术发展的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