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施蛰存先生详实、严谨的编年体事迹录。按年编排,每年内按时间纂辑施先生的主要经历、与施先生有关的社会大事与人物。增订本新增30余万字史料,细化、匡正、完善和丰富初版原有的内容、细节以及编年体例。以 引文 形式增补撰述,去伪存真,并校勘相关文本、史实,坚持 事录有据,录有出处 。增订本的出版,可为学界提供施蛰存先生研究的完备资料,亦可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拓宽门径。通过本书,不仅可以了解施先生一生的学术经历,还能了解整整一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学术事业的发展脉络,为读者提供了百年中国社会史和文化史更广阔的内容。
侯仁之先生是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首位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的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的区别及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任务,率先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1952年,侯仁之在北京大学正式开设中国*个"历史地理学"专业。 主编有《北京历史地图集》,出版有《侯仁之文集》。1984年,侯仁之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讲学时接触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认为中国加入《公约》刻不容缓。他在归国后立即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了一份中国应加入公约的提案,为国家所采纳,中国*终成为了"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侯仁之院士则被誉为"中国申遗*人"。本年谱旨在梳理侯仁之先生学术事业之发展历程,以期对先生的学术历程与思想演进进行推理。
《陈独秀研究文集》系作者已公开发表的有关研究陈独秀和中共早期党史的论文集,《陈独秀研究文集》主要探讨:陈独秀为什么在党的一大上被选为总书记中共二大为什么是一次紧急会议?陈独秀与马林分歧始末?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来龙去脉?共产国际援助国共经费之比较?斯大林与中共中央在开除陈独秀党籍问题上的分歧?等等。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顾宪成高攀龙评传》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思想史和社会史相结合的治史方法,将传主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和学术发展的历史条件,与传主的思想理论、行为实践紧密结合进行研究,使之既具有历史发展的清晰脉络,又能突现传主思想理论的特殊贡献和其历史地位。在叙述和评论中展现了传主的思想渊源、学术见解、气节风貌和历史作用。
文集比较全面地向读者介绍了无忌先生,展示了无忌先生的风采以及他为中西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提供了无忌先生的简略年表,作为“导游图”,又从教授、学者、诗人三个方面,选编了若干无忌先生的回忆和著述,组成本书前篇的“人生履痕”、“论文选萃”、“诗苑、散叶”三个部分。读者可以有充分的见仁见智的空间。 2002年10月3日,把一生奉献给中西文化交流事业的教授、学者、诗人柳无忌先生走完了95年的人生历程驾鹤西去。无忌先生的逝世,在南社研究者中引起了特别强烈的反响,因为他们中间的许多人是在无忌先生的支持、引导、感召下走进这块学术领地的。为了表示对这位南社研究的领军人物的敬意,永远地纪念无忌先生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他们酝酿正式出版一本纪念文集。文集比较全面地向读者介绍无忌先生,
古之作者,于其主要著作完成之后,每别作一篇,述先世,叙经历,发凡例,明指意,附于书尾,如《史记》之《太史公自序》,《汉书》之《叙传》,《论衡》之《自纪》,皆其例也。其意盖欲使后之读其书者,知其入,论其世,更易知其书短长之所在,得失之所由。传统体例,有足多者。 本书所及之时代,起自19世纪90年代,迄于20世纪80年代,为中国历史急剧发展之时代,其波澜之壮阔,变化之奇诡,为前史所未有。书于其间,忆往思,述旧闻,怀古人,望来者。都凡四部分:日“社会”,志环境也;日“哲学”,明专业也;日“大学”,论教育也;日“展望”,申信心也。长短不同,旧日小说家所谓“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也。揆之旧例,名日“自序”。非一书之序,乃余以前著作之总序也。世之知人论世、知我罪我者,以观览焉。 “三松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