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蒋廷黻退休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口述自传的中文译本。追随蒋廷黻的回忆,读者可领略湖南城乡清末到民国的人文变迁;感受作为非官派留学生在美半工半读的艰难,如体力劳作换取食宿的艰辛,上门推销图书却一无所获,在餐馆打工收到女友母亲小费的窘迫,等等;还能清晰看到蒋廷黻在哥伦比亚大学所接触到的学者及其观点,如何影响到蒋廷黻一生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理念。跟随蒋廷黻的国内外游历,读者还可以遍观30年代的苏联、英、法、纳粹德国等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状态,也可以了解民国时期独具魅力的北平、贫困却伟大的西安,以及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风貌,乃至战前东北的经济繁荣和内部矛盾等。随着蒋廷黻的工作,读者可以了解南开和清华历史系的创建和完善,以及中华民国军政府高行政机关行政院公务系统的繁琐和僵化。人物方面,除有知
《考古艺术与历史:杨泓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收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郑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系教授尚刚等学者所写的研究论文三十余篇。所收论文从考古、艺术史等角度作了翔实深入的讨论,丰富了对古代历史的认识。
《张伯苓年谱长编(下)》主要记述了:张伯苓先生一生中所经历的种种事记,和他一生中各个年龄段所发生的事。
本书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的文学传记。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他青年时期即有报国之志,因明亡而一腔抱负落空,但他一生不与清廷合作,在坚持一段时间的秘密抗清最终无果之后,他走上了学术救国之路。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几乎整个后半生都在远离故乡的北中国漫游、旅居,所到之处,无论山水地理还是经济社会,都在他的考察范畴内,同时著书立说,通过有实证依据的“实学”,试图揭示明朝衰亡的深层原因并找到拯救道路、开出药方。顾炎武一生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以天下为己任,他的学术开启了一代学风,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更影响了后世无数志士。本书作者陈益系顾炎武故乡江苏昆山人,对顾炎武有过多年研究经历,本书从顾炎武次入狱开始写起,写到明亡之际苏州、昆山一代军民英勇抗清的一段惨
......
《叶至善集》(1-6卷)收录了叶至善先生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以写作时间为序,对叶至善先生的各方面文章按内容进行归类,分为编辑卷、传记卷、科普卷、散文卷、创作卷和书信卷,共计280余万字。通过这些文章,充分展现了叶至善先生作为一位的编辑家、出版家、作家各方面的才能,并给后人留下大量足以借鉴的经验,不论是对编辑、出版、创作,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编辑卷分为两部分内容。部分收录59篇文章,记述的是叶至善先生在几十年的编辑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思考、研究,大到宏观理论,小到编辑技术的细节都有体现。第二部分收录77篇文章,是叶至善先生为书作的序和跋,其中有写给自己的、写给父亲的和写给友人的,在这些序和跋中也包含了叶至善先生编辑思想的精华。编辑卷是至善先生六十余年编辑生涯的真实写照,见证并记录了我国出版文
《京房评传》传主是西汉学者,易学家京房。临于历来对他作研究的较少,《京房评传》主要从京房著述的残存资料直接切入,力图从他的著述中评述和介绍京房的时代及其学术影响。京房在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氛围下探讨了易学与社会、与自然界的多方面的联系。他企图建立起易学的宇宙模式、天人模式,企图建立起宇宙或天地间事物相互关联的模式,并企图从其可能建立的模式中解释和预测一些事件的发和一和趋向。京房未能完成他的探讨,就在宫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中丧身。从而他留下的著述是不完整的,多半是引述者摘录的片断。《京房评传》努力通过这些资料的探讨,建构出京房学术的可能的和说明他对后世的影响。
刘新园先生是我国古陶瓷专家和学者,其研究成果曾解决陶瓷考古方面的诸多疑问。其于2013年10月去世。《纪念刘新园先生文稿》收录纪念文章30余篇,按内容分为纪念篇和学术篇两部分,以此怀念刘新园先生的人品以及学术贡献。
刘师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一生笔耕不辍,论著众多,虽仅在世36载,却留下多达四五百万字的诗文。本书通过选择刘师培一生代表性的思想、学术论著,反映其思想、学术的基本面貌和变化历程。限于篇幅和体例,其经学、小学、校勘学方面的纯学术论著较少入选。所收论著基本以全文状态呈现,对于刘师培一些无法全文入选的重要专书,则将书序之类的文字编入,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读本。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学术发展中的关键人物,他前后生活在不同的两个时代,对中国传统学术、中国现代学术和西方现代学术都有深入理解,他在中国现代学术和中国现代文学方面的贡献是世所公认的。他的《谈艺录》、《管锥编》、《围城》已成为公认的现代学术和现代小说,他的学术成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代表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文学术的水平。厦门人文学院在钱钟书逝世10周年之际召开钱钟书学术研讨会,并将精辟的学术论文汇集成《钱钟书和他的时代》,存诸家之不同观点,反映了良好的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同时也为重振中国钱钟书学术研究做准备。
《前辈写真》是学者傅杰先生为自己所尊敬的,且在人文学术领域德高望重的数位老师所作的传记,这些大师包括姜亮夫、蒋礼鸿、沈文倬、郭在贻、王元化、朱维铮、程千帆、许国璋、朱季海、黄永年、朱德熙等。作者从大师们的治学、教书、为人处世等方面入手,生动而全面地向我们展示了大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新颖而务实的教育理念以及谦和的处世态度,让读者能够近距离领略到20世纪一个学术黄金时代的大师风范。大师们的际遇让人读来时而悲从中来,时而豁然开朗,使读者的内心得到净化和洗礼。
这本小书《上学记》确实是一个偶然的产物。四年前,青年友人文静女士来找我谈话,想从我这里了解一些旧时代学生生活的情况。当时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更谈不到思想上的酝酿,只是东拉西扯地信口闲谈。文静女士据此写了几篇小文,居然得到刊载,这或许引起了她的兴趣,于是又连续和我几度闲谈。就我而言,事先并无写书或出书的念头,只不过是零星回忆一些往事而已,所以全然没有一个整体的构思,闲话太多,较重要的事情却多有遗漏,乃至后来读到成稿时,已经难以重起炉灶,只不过在个别字句上略加修饰,点缀成文。
本书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的文学传记。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他青年时期即有报国之志,因明亡而一腔抱负落空,但他一生不与清廷合作,在坚持一段时间的秘密抗清最终无果之后,他走上了学术救国之路。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几乎整个后半生都在远离故乡的北中国漫游、旅居,所到之处,无论山水地理还是经济社会,都在他的考察范畴内,同时著书立说,通过有实证依据的“实学”,试图揭示明朝衰亡的深层原因并找到拯救道路、开出药方。顾炎武一生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以天下为己任,他的学术开启了一代学风,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更影响了后世无数志士。本书作者陈益系顾炎武故乡江苏昆山人,对顾炎武有过多年研究经历,本书从顾炎武第一次入狱开始写起,写到明亡之际苏州、昆山一代军民英勇抗清的一
胡庆昌先生仙逝已近六年,他是我的恩师,我事业上所有的进步都离不开胡庆昌先生的指导和培养。胡庆昌是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毕生从事结构设计和研究工作,他是和国际上的结构抗震和结构设计的专家。六十多年来他亲自主持和指导过我国大量重大工程项目的结构设计,组织过我国很多重要抗震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我院很多结构设计和研究的重大业绩都与胡庆昌的贡献密切相关。胡庆昌大师为我国的结构设计和抗震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很多重要结构设计规范的主要编制人和审查人,如TJ11-78、GBJ11-89、GBJ50011-2001、GB50011-2010等。他曾多次参加、国际重要结构抗震和结构设计技术学术会议,并出版过很多重要著作,得到了外行业的高度评价。胡总一贯治学严谨、平易近人,对年轻人悉心教导、关怀备至
本书按年排比,以人相系,大致勾勒了唐文治的生平事迹,也简约描摹了自晚清到新中国之初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为我们还原那段历史、探究唐文治在某些历史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清晰的资料,这其间有许多资料系向社会公众披露。这是我国又一部研究唐文治生平史,以及研究近现代政治史、教育史的可资传世的长篇力作。
《李白地理:李白》讲述了:小太爷我叫李白,又叫李太白,听说过吧!嘿嘿。公元701年,小太爷我出生于大唐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千年以后,这个地方属于吉尔吉斯斯坦了。碎叶城是古丝绸之路的北路穿越的地方,就是当年玄奘西天取经路过的“素叶水城”。公元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经碎叶城、阿富汗、巴基斯坦,两年后抵达印度。就这样,小太爷我与玄奘大哥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