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心编选了对现行各种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鲁迅作品所做的分析与解读,并配以大量与鲁迅作品内容相关的图片,以便广大一线老师更好地理解和接近鲁迅作品。这也是学术研究与基础教育的一次交流与对话,以图改变鲁迅研究界与当代语文教育界相互隔绝的状态,也为解决当下语文教育质量瓶颈问题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本书力求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点上,来探讨语文的教学艺术。全书 19 论,议论范围涉及语文教学艺术的特征,语文的德育艺术和美育艺术,语文的双基教学艺术和能力训练艺术,语文的教法艺术和学法艺术,语文教学的课堂结构艺术和教师语言艺术,语文教学的调控艺术和提问艺术,语文的现代媒体教学艺术和知能测评艺术,如此等等。凡所应有,几乎尽有。而每有所论,都在“艺术”的层次上展开,思路既开阔,又始终不离全书主旨;每有所论,都伴之以丰富的文例、教例、题例,内容既高屋建瓴,又始终不离教学实际,为广大读者开凿一些阶梯,架起一些栈桥,铺设照明的线路,顺利通向语文教学艺术的胜境。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物理思维的概念、特征、品质、过程、形式、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物理模型的建立、物理概念的建立及教学、解决物理问题中的思维,以及物理创造性思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特别是对物理思维的概念、分类,物理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过程、形式,物理学中臻美和等效的思维方法,物理创造性思维的方式、结构,建立物理模型、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策略等重大问题,阐述了作者独到的见解,给物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对思维科学的发展有的推动作用。 全书立论严谨、史料真实、内容丰富、文字流畅、选例典型、通俗易懂。既可作为高校物理教育专业课程的选修教材,也可作为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指导用书。
《教育科学分支学科影印版系列教材》由专家精选当代美国高校颇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原版英文专业教材,并请在相关领域有深入研究、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为每本书撰写中文导言,供师范大学、综合大学教育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作为教学参考书研读,或作为双语教学的教材使用,以扩大师范类院校广大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师范生直接参与国际交流的素养和能力,提高理解和借鉴西方教育理论的水平。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30年,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创新实现重大突破的30年。周明星同志组织编撰了《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30年》一书,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30年来职业教育学在各个研究领域的理论成果,这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职业教育学科发展趋势,谋求中国职业教育学更高层次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结构严谨,体系健全。全书将改革开放30年来学者对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分为本体学科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两大部分,共分l5章,对已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与展望。本体学科包括:职业教育学科论、职业教育原理、职业教育课程论、职业教育教学论、职业教育教师学、职业与职业指导、比较职业教育学;交叉学科包括:职业教育哲学、职业教育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社会学、
《数学教师专业教育和发展》由世界专家撰写和主编,对于我国数学教育界认识自身特长和弱点,学习国际经验教训,是难得的全面的基础性研究资料。 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机会的核心和关键。他们所知所想所做的一切,受自身专业教育、实际经验及其社会化的影响。本书汇集数学教师教育的开发、研究、政策、理论和实践的的跨文化的国际性成果,检验和反省其关键,提出教育学和数学内容之间的平衡发展的核心观点,深刻揭示已有成果和应关注的重大问题,并提供实践性的发展提高策略。 内容包括:初始的数学教师教育(职前教育,教学实习和早期教学);教师教育学家和他们的知识;在实践中学习和向实践学习;研究的精髓问题;未来实践和理论研究方向。
在中国,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亲密接触”在一起。按学科分类而言,儿童文学属于文学一级学科管辖,而中小学语文教学则属于教育学一级学科下面的课程教学二级学科管辖,前者属文学研究,后者属教育学研究,两者之间有着不同的学科性质、评价尺度与研究兴趣。然而现实又是如此强烈地要求将此两者结合在一起来进行研究。
为了保证我国中学生在国际数学竞赛中保持长胜不衰的势头,使数学奥林匹克活动不断深入,持久、健康地发展下去,有必要对数学奥林匹克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形成科学的理论,指导数学奥林匹克的实践。这是一个内容丰富而深邃的科研课题,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她需要广大奥林匹克数学工作者共同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本书仅仅是作者从事这一研究的肤浅体会,权作抛砖引玉。 本书较全面地论述了奥林匹克数学的概念,内容、方法、特点、命题和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初步的观点,以求教于专家,读者。
《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精选语文必修或选修教材中的文本,从特定的视角予以解读,在吸纳他人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个人的一得之见。既关注文本的整体结构,也深入探究细节蕴含的特殊意蕴。力求把语言的字斟句酌与文化的背景理解有机统一起来,不少文章以发表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红楼梦学刊》、《语文学习》等刊物。以探讨的文本文体为编排栏目,并适当纳入一些文本解读与教学实施的案例探讨。
本书深入剖析和揭示语文教育规律,系统阐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价值、目标、内容、原则、过程和方法;对读文、作文、听说、语文知识等具体内容的教学,还分别作了详细解析。同时,对语文考试、课外阅读和课外语文活动,以及语文教师等领域,也作了开拓性的探讨。 本书尝试革新前人的语文学科基础观、结构观和发展观,力求构建和完善我国语文教育科学的理论体系。 本书1983年初版后,即刻成为高师院校、语文教育研究机构专业文献,也成为语文教育界的知名教材。
本书是北京教育学院分级阅读项目组在北京市三所初中实施分级阅读实证研究近三年的成果,共分五章,以当前英语基础教育界热点话题分级阅读为主线,按照为什么做分级阅读——什么是分级阅读——如何做分级阅读的逻辑编排。分别概述了英语分级阅读的缘起、概念、内涵、理论基础、模式、教师专业发展以及相关案例等方面的内容。书稿以实证研究为基础,聚焦英语教学热点问题,逻辑框架清晰,内容丰富,对于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研究者具有的学习借鉴参考价值。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它对人的精神领域起作用,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另一方面许多语文材料本身就是多元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很强的启发性。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对同一个材料完全可惟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同时还强调,“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反应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珍贵的。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也是对真理的尊重”。仔细领会这此语句,编者越发觉得编写这本书的必要。 本书的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文本进行解读。其作者有高校专门从事文学教育和研究的学者,有中学语文教育线的教师,也有作家。每一个文本各选2-3篇,力图形多元的视角。所选文章大多深入浅出,角度新颖,富于启发性,以便教师从中加以比较思考,拓展思路,在
古往今来,教书育人,天经地义。但古代的教书以文史知识为主,教学内容与育人联系紧密;现代科学教学与文史知识相去甚远,尤其是数学,素以数字、图形等抽象符号著称,教书育人谈何容易。特别是由于升学压力的客观存在,数学课上育人问题就更被边缘化。数学课上只讲逻辑的数学,学生是否就乐于学习数学?数学课上融人德育是否会影响数学学习?这些显然不能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让我们慢慢说来。
唐晓云创作的《十堂作文课》按照十堂作文课的结构,从观察、选材、审题、修改,到创造性作文、应用文写作等多个方面进行讲述。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出发,创设了多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情境,在一问一答、讲讲练练中,引出话题,与学生做谈话式交流,以激发青少年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