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大学的诞生》由天野郁夫所著,黄丹青和窦心浩等译,全书描述了日本大学诞生的故事,从1877年创设日本初的近代大学——东京大学(1886年成为帝国大学)开始,到1918年允许设置私立大学为止,期间长达40年。 《大学的诞生》的作者从现代的视角回顾了这段艰难的摸索和选择过程,勾画出了逐渐形成的日本大学以及高等教育体系独特的形态与构造。他认为,虽然此后经过“二战”后美国占领下的制度改革,日本的大学与高等教育走上了一条新路,但“大学诞生期”所形成的基本性质却被一路继承下来,直至今日。
学校德育要形成较为科学、系统、规范和相对稳定的教育体系,德育目标不宜“过高”“过大”,内容要遵循学生实际、不脱离社会实际的情况,要充分保障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本书案例选自于16所学校,既有高中(完中),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也有职业学校,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书中每个案例包括“学校简介”、“理性思考”、“德育工作”、“特色德育”和“专家点评”等部分。其中“理性思考”部分侧重于回答学校德育“依据什么做?”“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德育工作”从“目标与内容”、“途径与方法”、“管理与评价”六个方面回答学校德育“怎么做”的问题。“特色德育”回答的是每一所学校各自德育的特色是“怎么做”的问题。希望本书能给予教育同仁们在学校德育顶层设计方面一定的借鉴,更希望学者、专家和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
这本书介绍了一所县中的腾飞,分析了这所学校的成功管理经验。衡水二中地处四线城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所薄弱高中,作为一所拾遗补缺的新办高中,生源、师资、经费和办学条件都落后,曾经招生计划都不能完成。2004年12月,秦海地调任这所学校任校长后,大力弘扬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着力提升学校师生的人格修养,锐意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高考成绩,2012、2013年,《中国教育报》曾连续载文报道评价这所学校,在全国形成较大的影响。衡水二中的“原生态教育”理念、打破“唯生源论”的束缚、打造“低进优出”教育品牌,对于当下的县中克服办学难、冲破各种条件制约,大幅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回应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的期盼 启发借鉴意义。
本书是青岛中学执行校长汪正贵力作。 半个世纪以来,管理学理论发展迅速,但学校管理学似乎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平。校长如何实现价值引领?激励教师的切入口在哪里?如何应对学校变革的压力?如何理解领导力的本质是影响力?如何领导你的上级?如何做到要事优先?如何讲好学校管理故事?……学校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 本书作者自30岁起便担任校长,有着20多年的管理经验。本书是作者多年学校管理实践经验的系统梳理和总结。 本书超越了学校管理的常规研究范式,尝试从领导力的视角研究学校管理。作者从中小学管理实践出发,以问题的形式,围绕大量学校管理案例和实践做法,在理论的关照下,进行深度探讨。作者不仅从全方位领导力的角度讨论如何领导上级、横向领导、领导下级等问题,还讨论了学校管理者的自我领导力问题,关注
本书为“人民教育家研究院名校名校长丛书”之一,符合《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调的“倡导教育家办学,支持校长大胆实践,创新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的政策思想。“教育解放心灵”是作者的办学理念,也是也是作者的办学特色。本书以“教育解放心灵”为线索,以 人称的方式从回溯历程、点亮心灯、解放心灵、再结心愿四个部分,讲述了作者与学校共同成长的故事,呈现了作者的专业发展历程和精神风貌。
本书以作者曾经历的区域推进校本研修项目的研究积累为基础,回溯校本研修的实践缘起,系统阐述了深化校本研修的实践策略,讨论了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方法。本书提出从“控制性管理”走向“指导性管理”的主张,推行旨在理解并落实教学常规的校本研修,倡导从教师研修活动组织与策划的创新到触及教师学习机制的实践研修,让教师研究返璞归真。
本书汇编了北京市十一学校近年来制定的部分规章制度。《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作为学校的“宪法”,对完善学校治理结构与治理体系提出根本要求;《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确立学校共同的价值观,是全体“十一人”教育行动的价值追求;《北京市十一学校教育纲要》《北京市十一学校课程办工作手册》《北京市十一学校排课、选课工作手册》等则为学校课程改革及日常管理提供行为准则、流程、工具与方法。 这些制度“ 理想”,饱含着“十一人”为教育探索新路、“建设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的使命感;但也“特别现实”,各种制度的酝酿、讨论、制定、实施和修订,都立足于学校阶段性发展要求,切合学校工作的实际需要。它们是北京市十一学校“构建新型育人模式”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这一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它们是全体“十一
本书以我国行业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以校企合作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机制建构为主线,从行业高职院校的类型、特征和优势分析入手,分析了我国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若干典型模式及其机制建构;从历
本书以作者曾经历的区域推进校本研修项目的研究积累为基础,回溯校本研修的实践缘起,系统阐述了深化校本研修的实践策略,讨论了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方法。本书提出从“控制性管理”走向“指导性管理”的主张,推行旨在理解并落实教学常规的校本研修,倡导从教师研修活动组织与策划的创新到触及教师学习机制的实践研修,让教师研究返璞归真。
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智慧教育的必由之路。随着智慧时代的来临,智慧校园已经成为数字校园未来发展的必然形态。本书以智慧校园建设实践为导向,重点关注智慧校园的概念、内涵与特征,智慧校园建设与研究现状,智慧校园战略规划与设计,智慧校园关键技术,智慧校园基础设施,智慧大数据中心,智慧校园应用系统,以及智慧校园管理与评价等内容。本书旨在为智慧校园的建设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智慧校园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以期促进中国智慧教育的发展。
本书试图通过人类学的方法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现场,把握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发展困境;通过扎根理论和问卷调查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来发现发展困境的问题本质;通过分析这一问题本质的发展危害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
《中学校长决策的困境与突破》是一位中学校长的决策实践与理论对话的结晶,旨在为校长决策提供可借鉴和参考的经验。《中学校长决策的困境与突破》在梳理校长决策模式理论和组织系统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化访
芬博格和莱文,两位踌躇满志到贫困社区“支教”的美国名校毕业生,在课堂上遭遇了令人痛苦的挫败。他们拜两位名师为师——其中一位便是创造了“56号教室的奇迹”的雷夫·艾斯奎斯——教学技能突飞猛进,但他们希望把学生带得更远,于是创办了与美国公立学校迥异的KIPP(KnowledgeIsPowerProgram)学校。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KIPP发展成为有100多所学校的全美最有前途的新型公立学校群网,被誉为奥巴马的“实验室”,成为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每个孩子都爱学》的作者杰伊·马修斯将KIPP学校创办人与学生们起起伏伏的经历清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了这本《每个孩子都爱学》,会让人对教育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