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笔者在北外高翻学院的汉英笔译课堂教学录音整理,包括练习题、课堂讲解、学生译文(及译者注)、译文修改(及批注说明)和参考译文。读者可以通过本书学习正确的翻译理念,掌握批判性思维,学会调查研究,养成细致严谨的工作习惯。本书适合任何打算从事或已经从事翻译工作的读者阅读,也可作翻译教材使用。
“中译翻译教材”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联合翻译教学、翻译实务、翻译研究、翻译服务等各界资深人士,为中国各类翻译学习者精心打造的大型系列教材,包括翻译专业本科生(BTI)系列教材、翻译专业研究生(含MTI等)系列教材、翻译选修课程系列教材、翻译证书考试系列教材、行业翻译系列教材。“中译翻译教材”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常年、长期征稿,成熟一本,出版一本,旨在成为中国翻译教学的标志性出版工程。贾文波所著的《汉英时文翻译高级教程》包括词语翻译、句段翻译、篇章翻译、时文评论翻译部分,涉及时事政治、对外宣传、经贸、旅游、广告等体裁题材(未涉及文学翻译),可供具有英语专业本科毕业以上水平的学习者以及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专业硕士生使用,尤其适合高校mI教学之用,也可作为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其他外向型专业(如国
本书是以近年来英汉对比研究成果作为英汉互译的原理,通过典型的翻译实例和循序渐进的课内外翻译练习、练习提示和译文评析,全面、系统地帮助学生提高英汉互译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本教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明确认识英汉两种语言的相对特征、习惯性差异及其对翻译方法的制约,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英汉互译的基本规律并能有意识地将其应用于翻译实践。该书适用于高等院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但也适用于非英语专业中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以及其他已达到中高级程度并希望继续提高英汉互译能力或参加各类翻译资格考试的自学者。本教程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对比的角度出发,强调系统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通过典型的翻译实例和循序渐进的课内外翻译练习、练习提示和译文评析,巩固对原理的把握,以此加强感性与理性的相互促动,并引导学生从各个
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作者1993年在外教社出版的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一书的修订版;二是根据作者1999年在我国10余所外语院校巡回讲学的讲稿整理而成的Contexts in Translating;三是作者近几年同我国记者、专家和朋友的部分谈话或通信。在这部新著中,奈达博士从不同侧面分析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并进而从语境角度论述怎样处理翻译中的种种关系和问题。此外,他还在科学与艺术、理论与实践以及改革翻译教学等问题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翻译中的“假朋友”即原语和译语中“形同(似)义异”的表达,它们貌合神离,似是而非,不但是翻译中的陷阱。也是外语学习中的盲区。本书在扼要阐述“假朋友”的成因及表现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英汉翻译实例,以误译解析的新颖形式,对英语词汇的特殊内涵进行明确、清晰的表述,能够有效帮助学习者树立跨语言、跨文化意识,是目前诸多翻译教材和词汇学习教材的有益补充。
读过《红楼梦》的人大概都同意这个意见,甚至连读过《红楼梦》的外国人也持同样的看法。斯洛伐克翻译家玛丽纳.恰尔诺古尔斯卡就说,因为它是一部天才的小说、散文和诗的交响曲,它是一部集所有重要的中国文化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它是一部蕴涵重要的人生哲理和世界观的小说--而这样大师级的文学作品在世界上任何别的地方均不存在。《红楼梦》的翻译研究虽属个案研究,但在对两种语言、两种文学和文化的对比研究中可以汲取丰富的灵感和资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梳理总结,可以使我们的翻译研究建立在语言、文学和文化对比研究的坚实的基础之上,在对比语言学、对比文化学、文艺美学和翻译诗学等方面有所发现,为翻译学的建设和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书作者在消化吸收近代中国翻译基本理信纸的基础上,对现代英语汉译操作展开具体研究。作者从自身的翻译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概括出十种带有规律性的英译汉操作方法。其现论根据是:英汉两种语言属不同语系行文结构与词语表达存在很大的差异,翻译时必须充分照顾到这两种语言在构句(篇)框架与语义表达上的不同表现形式。这样,翻译才可能真正做到忠实、地道、流畅。每条操作方法的计主论都伴以丰富的例证。这些例证(指英语句段)都是作者近年来从现代英语书刊中撷取的手材料,新鲜且有的可读性。书中还向读者提供了一批英译汉操作的篇段练习。本书是英译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本专著,对广大英汉翻译学习者和工作者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也可用作商校实用英汉翻译课程的教材。
语言服务能力评估(LSCAT)项目,是中国翻译协会为适应新经济形势下国家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和促进语言服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而规划和实施的行业人才综合培养计划。翻译市场的需求是LSCAT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作为语言服务市场紧缺的实践型职业,翻译项目管理是LSCAT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内容涵盖翻译与本地化服务的市场概况,翻译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翻译与本地化服务的岗位角色,翻译与本地化笔译和口译项目管理特点及案例分析,翻译管理系统的内容与典型系统介绍。本书共分为六章,分别包含了语言服务行业概况、翻译项目管理基础、翻译角色与职责、笔译项目案例分析、口译项目案例分析、翻译项目管理系统及应用等内容。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第三版)》梳理并概括了翻译学的主要思想,帮助读者熟悉翻译学学科内容及必要的背景知识和工具。书中呈现并讨论了相关的理论框架,介绍了翻译学许多重要的发展趋势和贡献,讲评客观,通俗
舍夫纳等编写的《翻译能力培养》分为定义翻译能力、培养翻译能力和评估翻译能力三个部分。部分介绍了翻译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语言、文化、文本、学科、研究和转换能力等;第二部分探讨了课程设计、方法论以及教学实践等;第三部分论述了翻译能力的评估标准。《翻译能力培养》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能力的培养、界定和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分交替传译篇、同声传译篇、译员职业发展篇及译员职业发展个案部分。作者从资深译员和高校口译教师的双重视角,分别从口译实战技能和口译员职业发展两大方向入手,通过丰富生动的亲身实战案例,深入简出地为读者展现了口译能力和技巧的培养方法,指出译员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容易遇到的困惑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作者作为口译教师的独特教学观也始终贯穿全书,并在各个实例中得以体现。 本书的目标读者为口译学习者、口译教师、口译译员及所有对口译行业感兴趣的人士。
本书以全新的理念和视野,通过对比揭示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特征,侧重基本翻译知识和理论的掌握,基本翻译策略的学习和运用,主要为基础的内容和非文学文体,包括科技翻译、法律翻译、社科翻译、旅游翻译等应用翻译。
本书系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之一。本书从翻译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观点出发,探讨了译学的美学渊源、翻译的审美客体、翻译的审美主体、翻译审美意识系统、翻译艺术创造的基础层级、翻译艺术创造的综合层级、翻译审美理想和审美再现问题、以及西方美学对中国译学的借鉴意义。本书增添了怎样学习和研究翻译美学以及如何进行语言审美等重要内容。
本书收集整理了大量存在于书籍、报刊、媒体、网络、词典以及学生习作中的中式英语,加以详尽的分析说明,并提出了修改建议,旨在帮助读者克服中式英语,掌握准确英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编者还大量引用原著和原文词典的例句,通过学习原著来克服中式英语是编写者一以贯之的宗旨,读者的视野将由此得到拓展:原来英语可以这样学。 编排体例 1.本书以句子为单位,以汉语句子中的关键词为词条条目。条目用黑体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2.〔查阅辞典〕针对该关键词和其他的相关词语,查阅我们最常用的汉英词典,用以指导我们着手翻译。 3.〔中式英语〕是学生误译或出版物上不完善,甚至不妥当的译文。 4.〔求疵笔记〕对译文中的瑕疵作条分缕析的说明,明白了病因所在,也就知道了如何订正。 5.〔修改建议〕是对原译文的一种订
《翻译识途--学赏用》由“要点拓展”、“阅读空间”、“师生互动”和“实践提升”等四部分构成。全书结构完整,叙述深入浅出,指导性强,可做专业教材、拓展教材等高校教材或教辅用书。 《翻译识途--学赏用》适合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术型/MTI研究生,以及非外语专业研究生和广大翻译爱好者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