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南等的《(汉英翻译指要——核心概念与技巧》为从事汉英翻译的工作者、学习者提供了全面的技能指导和配套练习。全书分为四个部分:部分(Partone)综述汉英翻译中的基本问题;第二部分(PartTwo)介绍了十项实用汉英翻译核心技能;第三部分(PartThree)讨论了汉英翻译中的特殊问题,诸如比喻、习语的使用、文本分析等;第四部分(PartFour)提供六种不同体裁的文章及译文范本,并对文本和翻译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用以指导学习者的翻译实践。全书内容包括技巧讲解、练习及答案解析。《(汉英翻译指要——核心概念与技巧》是汉英翻译实践中不可缺少的参考学习用书,对翻译工作者、口译员及高等程度的英语学生都有指导意义。
本书侧重学术性翻译学研究。书中指出,翻译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译者、读者、听众、观众等翻译现象中的认知主体,又包括语言文字、广义符号、意义、文体特征等认知客体。分别基于"翻译"和"translate"两个术语的中西方翻译理论对这些主客体的研究理路有着极大的差异:中国的翻译学学理是人本主义的;西方的翻译学理是物本主义的。
“中译翻译文库”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对翻译类学术专著和兼具学术著作及教材性质的图书的总体规划,以中国原创翻译类学术著作为主,兼顾部分国外翻译类学术著作的中译版,包括翻译思想与理论研究丛书、翻译史研究丛书、口笔译教学与研究丛书、翻译名家研究丛书、经典作品翻译与传播研究丛书、行业翻译与翻译产业研究丛书、翻译名家自选集、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丛书等。 陈德彰编著的《热词新语翻译谭》(三)系“中译翻译文库·翻译名家研究丛书”之一。 《热词新语翻译谭》(三)探讨了近来涌现出的众多汉语新词的英译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包括社会热点词及网络流行语等,提供可以接受的译法,分析可能出现的误译,从词汇角度探讨汉英语言的异同。
《哲学维度的中西翻译学比较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比较翻译学,并主要针对中西译学的哲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1)在比较翻译学视角下勾勒出中西译学的哲学思想比较研究的范围;(2)厘清翻译的定义与分类,从当代和哲学的学术视角再度解构翻译的本质;(3)探索翻译的本体及翻译研究的本体,归纳各翻译学范式的核心思想;(4)探索中西译学的方法论及翻译技巧,分析规范、描写与解释的研究途径;(5)分析翻译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尤其讨论译者主体的特性;比较中西译论所普遍关注的意义观、翻译批评、翻译美学等,且关注当前一些热门话题,包括翻译伦理、翻译规范、翻译作为文化资本积累与流通途径等内容;最后,讨论中西译论接受、融合与创新的途径。以上论述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中西译论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动因,促进比较翻译
本书将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结合,综述与个案研究结合,对20世纪中国翻译理论做了系统梳理,论述了严复、梁启超、鲁迅、梁实秋、瞿秋白等近代翻译家的翻译思想与实践,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翻译史和思想文化史。本书材料翔实,论述缜密,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学术规范。 本书读者对象:从事翻译研究的学者、高校师生和对思想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
本书是以英语和汉语隐喻差异为研究对象的。英、汉隐喻差异表现在各种语体之中,除了主要突出各种文学体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隐喻比较研究之外,也注意到了它们在其他文体中的表现,比如在科技类的文章中,在应用文,如广告、演讲中,因此也对一些典型的译例进行必要的剖析。本书主要集中研究词、短语、句子、话语和篇章层次上的隐喻修辞现象,尤其是短小精悍的完整句子,这样既可以节省篇幅,又容易为一般读者所理解和掌握。
本书主要研究意大利裔美籍学者劳伦斯·韦努蒂的翻译思想。书中详细解读了韦努蒂自始至终所坚持的理论主张,分析了其思想的理论范式与伦理诉求,同时对韦努蒂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借鉴和传播进行了“反思”,即深入思考其差异性伦理的局限性和本身的“矛盾情绪”。 本书适合从事外语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的人士阅读。
海德格尔的讲稿《荷尔德林的赞美诗》虽然全文引用荷尔德林此诗,但对其中专门歌吟的“明”未及论述,但他有关河流的本质之“旅程化”及其对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之中的决定性的词语的论述,在在都显示出,他的思路与“阴阳之道”的一致性。以此为切入点,可以恰如其分地讨论翻译的本质,而将儒家思想引入翻译理论之中,也是建构翻译哲学的通途。
黄忠廉、方梦之、李亚舒等编写的这本《应用翻译学》系原创性理论著作,从立说、专论和交叉论三个方面构建应用翻译学。 部分为总论,从宏观上为应用翻译学立论,包括创建论、来源论、现状论、体系论;第二部分为分论,从微观上探讨应用翻译学的基本内容,建立其理论架构;第三部分为关系论,探讨翻译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而成的关系学科,其他学科在翻译(学)中的应用及翻译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应用翻译学》可用作外语院系和翻译院系的教材,更可供翻译研习者参考。
《当代西方主要翻译理论及其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研究》共分为九章,靠前章介绍了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翻译思想;第二章介绍了功能目的论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翻译理论;第三章从后现代视角对翻译理论研究进行了探讨,列举了后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主要理论——解构主义翻译研究、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第四章介绍了文化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翻译理论;第五章对文体和文体翻译进行了分类和概述;第六章至第九章将前四章讨论的当代西方主要翻译理论应用到文体翻译研究之中,以期弥合一直以来横亘于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可以对翻译实践有所启发。 。
本书用从西方隐喻研究理论新观点中得到的隐喻翻译新认识,剖析隐喻汉英翻译中比较典型的翻译缺陷问题,完成了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翻译方法论和与译文衡量标准等方面的基本研究,具体成果有四项: 1.提出了隐喻汉英翻译的三原则与内涵。保持隐喻特征;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根据语境弥补文化喻体缺失。该原则总要求是:隐喻翻译完成后,汉语者思维中的喻体意象能够在英语译文读者的思维中“映射”。 2.提出了保持隐喻特征,实现汉英隐喻的喻体意象转换的两条衡量标准。译文与原文喻源域的映射意象一致;译文与原文的“喻体共知性”一致。该衡量标准可判断译文与汉语喻体内涵上是否一致,文化意象转换是否适当。 3.提出了接通汉英隐喻关联文化内涵的三个翻译方法与内涵。转换喻体;扩展隐喻,补出寓意;直译喻体,
叶子南等的《(汉英翻译指要——核心概念与技巧》为从事汉英翻译的工作者、学习者提供了全面的技能指导和配套练习。全书分为四个部分:部分(Partone)综述汉英翻译中的基本问题;第二部分(Part Two)介绍了十项实用汉英翻译核心技能;第三部分(PartThree)讨论了汉英翻译中的特殊问题,诸如比喻、习语的使用、文本分析等;第四部分(PartFour)提供六种不同体裁的文章及译文范本,并对文本和翻译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用以指导学习者的翻译实践。全书内容包括技巧讲解、练习及答案解析。 《(汉英翻译指要——核心概念与技巧》是汉英翻译实践中不可缺少的参考学习用书,对翻译工作者、口译员及高等程度的英语学生都有指导意义。
“列国汉学史书系”作为一个文化工程,其撰写的难度非一般学术著作所能比拟。严绍□教授谈到siniligy的研究者的学识素养时提出四个“必须”:①必须具有本国的文化素养(尤其是相关的历史、哲学素养);②必须具有特定对象国的文化素养(同样包括历史、哲学素养);③必须具有关于文化史学的基本学理素养(特别是关于“文化本体”理论的修养);④必须具有两种以上语文的素养(很好的中文素养和对象国的语文素养)。这几点确实都是汉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的文化和语文素养,否则很难进入汉学研究的学术境界。
《儒林外史语词典型翻译--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精)》在作者刘克强自建的《儒林外史》汉英句对齐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依据系统、科学的标注,通过平行语料库检索软件及相关程序编著而成。区别于传统其它同类书目的是,该书无论是词汇还是对应的翻译都是以句子的形式列出的,这样特别有利于从上下文语境把握词语的翻译;另一个特点是所有的译例均是经过统计提取出来的典型翻译,具有较强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