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斯勃格的《文本类型与魏译》深入探讨了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两大问题:,在理解翻译过程时关注文本类型有何优势?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处理不同的文本类型?第二,不同语言和文化中,文本类型在哪些领域中、在何种程度上是共通的?原文和译文在文本类型上会存在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文本类型与魏译》共收录了16篇文章,分为部分,部分谈及方法论。第二部分从跨文化视角关注各类专门领域中不同体裁的文本,第三部分研究术语和词典。全书论证严密,涉及面广,作者均为学者,分别来自丹麦、英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中国香港等地,观点具有国际代表性,对翻译研究者和工作者极富启发意义。
这本集子收集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所发表的讲话和文章,其中有些论点和部分例证有所重复。为了保持发表时的原样,除个别地方有所改动和删节外,未作重大修改。我长期从事政治论著和文件的英译工作。空隙间,想从大量翻译材料中归纳、总结出一些多少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希望能对有志于翻译工作,特别是汉英翻译工作的青年同志有所启发。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列宁在他的《黑格尔一书摘要》中指出:“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现实性品格。”英国有位翻译学者也认为:“翻译中的例句往往比翻译论点本身更有意思。”
“模因”承载着本质性的文化特征,并传播文化。《翻译模因论——翻译理论中的思想传播》把“模因”作为翻译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单位,结合波普尔关于知识进化的图式,对翻译规范和策略进行描述性研究,把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翻译理论和翻译思想贯穿起来,建立了系统的翻译理论框架。《翻译模因论——翻译理论中的思想传播》由安德鲁·切斯特曼编著。
本书的编写用了六年时间。一是要启发你真正领悟英语与汉语的区别,二是告诉你在遇到有关难题时如何解决。本书中的“窍门”,就是我在多年的翻译实践和教学中,挖掘出的处理一些疑难问题的“妙招”。因此,本书将减少理论性的论述,从细节上剖析方法,达到让你一看就明白、学了就立即会用的目的。
本书内容简介: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成立于1971年,致力于向西方读者推介中国文学。自1973年起出版《译丛》半年刊,专门刊登中国文学英译作品。近年着力推动中国翻译史研究,除每年举办一次“宋淇翻译研究论文纪念奖”评选活动外,每两年举办一次“书写中国翻译史:中国译学新芽研讨会”及“阅读中国翻译史:中国翻译史研究暑期班”,并出版《翻译研究论丛》及《翻译史研究》。
这是一本以翻译理论、翻译史、中西文化比较和中英语言比较、翻译实践、翻译工具为“五脏”的“小麻雀”型的学术图书。章,力图消除对翻译的误会,说明翻译理论和翻译史“是什么”。第二章,从宏观上探讨翻译与文化、语言的关系,以及中西文化和语言的种种差异,解释翻译“为什么”难背后的原因。第三章,从中观上探讨语法、逻辑、修辞与翻译的关系,从微观上讨论翻译入门指津的技能,说明“怎么译”。第四章,把语言的“奇葩”挑出来,各个击破,继续从微观上说明“怎么译”的问题。第五章,则提供一些翻译工具,包括常用句型、缩写、主要翻译证书考试、翻译网上词典、翻译学习网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