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指导翻译研究的入门丛书,旨在向初次进行该领域课题研究的学习者(含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介绍翻译研究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全书共分十章。章概括了翻译学的十二个研究领域,旨在帮助研究者确立研究课题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章指导研究者对课题如何进行总体规划,具体包括反复推敲初始观点,确定研究范围、查找资料、进行批判性阅读、详细记录参考文献,与导师密切交流等。第三章至第七章讲述了进行翻译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详细介绍了研究的多种理论模式、研究类型、如何提出问题、如何阐述观点、如何构想假说、如何确立变量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选择和分析数据等。第八章与第九章指导研究者如何以口头及书面形式描述个人的研究。一章作者就翻译研究的评估,尤其是论文评估,所通常采用的标准作了介绍。
本书是一部研究我国“译学”的专题著作,根据我国译学历史发展的轨迹,分“中国古代的译事及论说”、“晚清时期的译论”、“民国时期的译论”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译论”四个部分,论述了中国译学理论发生、发展的历史,展现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勾勒出我国译学理论发展的明晰脉络,对我们了解和研究传统译学理论、建设与时俱进的现代译学理论都是一份很宝贵的资料。
本书作者指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次上的转换,它更是译者对原作所进行的文化层面上的改写。作者在书中引进了“改写”(rewriting)这个重要概念,它泛指对文学原作进行的翻译、改写、编撰选集(anthology)、批评(criticism)和编辑(editing)等各种加工和调整的过程。作者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改写主要受到意识形态(ideology)和诗学形态(poetology)两方面的限制。改写者往往会对原作进行程度上的调整,以使其与改写者所处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相符,从而达到让改写的作品被尽可能多的读者接受的目的。本书在论证的过程中,引用了多国历代文学名著的翻译实例,分析研究了他们在不同时期被不同的人进行改写的过程。这些实例都具有相当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时代代表性,令读者在熟悉翻译理论的同时能够领略到世界文学殿堂的奥妙。
《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全书分为五部分:引论部分:介绍文学翻译、翻译文学与社会文化等概念;宏观篇:深入探讨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宏观结构的关系;中观篇:重点研究文学翻译与文学系统之间的关系;微观篇:具体分析社会文化与译者、翻译文本等要素的关系;结论与余论:总结研究结论,指出研究局限。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开始依据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等从文化层面研究翻译本质、翻译策略以及翻译与文化之间互动关系等理论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运用实证描述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深入探讨了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对文学翻译工作、翻译教学及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主要侧重于外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全书共26章,部分:部分是外事翻译理论篇,主要介绍一些外事翻译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第二部分是外事翻译技巧篇,主要介绍一些外事翻译中常用的词、习语和句子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第三部分是外事文本翻译实践篇,从具体的外事材料入手介绍一些翻译策略,并配有翻译练习提高。本书归纳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翻译方法,凸现了外事翻译的政治性、时代性、准确性和灵活性,旨在帮助读者切实提高外事翻译水平,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双语工具,做好外事交流工作。书中所用材料包含丰富的译例和详尽的评析,为适应各层次读者,所选例句深浅兼顾。讲解材料循序渐进,努力做到深入浅出、明白易懂。本书可供从事各类翻译和翻译教学与研究的翻译工作者和大、中学外语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以及水平相当的
英文合同的写作与翻译是应用类翻译领域的重中之重,从词义辨析、句型分析到篇章架构等环节,无一不要求高度严谨、规范。本书以大量真实的翻译语料逐条研究这些通用条款的写作规律。对容易误用的单词、难点句型的处理、合同文本类型的整体把握等都进行了细致分析,为MTI翻译硕士的培养提供了权威、可靠的教科书,是一部应用翻译中最为重要的合同翻译教科书方面的力作。
《社会符号学视域下<红楼梦>文化内容的英译:以杨译本和霍译本为例》以社会符号学理论为指导,选取《红楼梦》七个方面的文化内容为语料,分析两种译本在英译《红楼梦》中文化内容社会符号学意义的得失,对汉语典籍的译介具有借鉴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红楼梦》中涉及的文化内容涵盖小说所处历史背景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具有自身的符号意义,而这些符号本身的语用意义远丰富于它们的指称或言内意义,与文化息息相关。
吕和发、蒋璐主编的这本《公示语翻译教程(学生用书)》包括公示语翻译基础和公示语翻译实务两大板块。《公示语翻译教程(学生用书)》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依托,重点研讨全球化语境下服务特定功能和交际目标公示语的文化语用特点与篇章翻译策略。学生用书共23课,分别对特定功能公示语的应用语境、语用特点、语言风格,翻译策略予以深入解说阐释。25个精选案例,重点展示特定功能英文公示语在原生态中的语用文化特点,再现特定文化语境;34篇拓展阅读论文,将公示语翻译的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理论探讨紧密联结为一个整体。《公示语翻译教程(学生用书)》适合翻译本科、翻译硕士,英语专业本科、硕士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使用:也适合翻译专业人员专业培训使用。
诗是艺术性最强的语言艺术。没有形式便没有艺术美。作为艺术品的诗。绝不可能脱离其艺术形式而存在。诗之成其为诗,并不在于说了些什么,而在于是怎样说的。所以,译一首诗,首先是要译出这首诗是怎样说的。而所有的文学翻译,概莫能外,也都是:形似而后神似。翻译,是一种社会行为,不忠实,使没有社会价值。力求忠实,是翻译工作的标准。忠实的文学翻译,既忠于内容,更忠于形式;不求形似、但求神似,而获得成功者,断无一例。所谓“离形得似”,只是二_种有害的迷信。文字,均起源于图画:先有独体象形、指事,不敷所需而有合体会意,到形声字出现,分化随即开始。汉字,由于形声相益突破了形与形拼的局限,乃得以存活至今历久而不衰;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先民,却因看重文字可以记录语言而走上了拼音化的歧途。但是排列组合字母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