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师丛书·科研方法系列:第二语言研究中的统计案例分析》以统计分析过程为纲组织各章,脉络清晰,共包括十章:章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第二章介绍常用的统计方法;第三至第七章介绍了寻找差异的统计方法;第八至第十章介绍了寻找关联的统计方法。书中除对具体案例进行细致深入的讲解外,还专门设计了学练结合的环节,读者举一反三。书后还附有作者设计并使用过的调查问卷供读者参考。
本书分为部分,部分简述西方经典和现代修辞传统及其研究;第二部分着重介绍和讨论当今西方(主要是英语国家)写作与写作教学;第三部分通过对范文的阅读和分析分别介绍和讨论基本文体写作的全过程。全书力求理论指导明确、结构框架清晰、内容译实生动、针对性强,既
《聆听:外语界前辈的声音》是作者黄新炎对中国外语教育界十六位知名专家学者的访谈,与读者分享了学者们的人生经验和治学心得,形式新颖轻松,可读性强。读者可从中一窥名家风采:不仅了解他们精彩的人生经历,也能学到治学和做人的道理。
全书以文化身份的建构和文学叙事的关系为切入点,涉及到现代性、大流散、殖民/后殖民、文化身份认同等一系列全球化时代的前沿性问题,并对文化边缘和杂交地区在世界文学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研究》报告了耗时四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维能力现状的研究”(08BYY026)的研究结果。这是我国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区的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研究。通过先导研究和两次正式研究,我们分析了外语类大学生与文科、理工科大学生在思辨人格倾向与思辨技能方面的异同,同时通过对50名学生的个案研究,探究了外语专业学生在思辨技能上存在的问题。该课题研究规模大、内容广,研究方法规范、多元,研究成果具有初创性,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缺。 《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研究》可供研究生、高校教师阅读,用于了解大规模调查量具的构建与实施方法,并了解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倾向与思辨技能的特点。 显示部分信息
全书包括前言、正文、后记和参考文献。正文共有九章,分别是绪论、第二语言学习理论、交际语言教学、课程设计的需求分析、课程设计的价值体系与英语教育课程、外语教学大纲范式与设计、课程框架与多元任务大纲、英语教学材料的评价、中小学英语教材的设计与使用。
《研究生英语听说教程(引进版)》在突出听力策略和微技能培训的同时,通过大量的练习培养学生说、写能力的教材。本教程共两册。两册教材在章都首先通过各种练习介绍了微技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它们在提高听的能力方面的意义和作用。册围绕7项微技能进行训练。第二册除螺旋式地进一步进行7项微技能训练外,还增加了两项难度较高的微技能训练,即Scanning for Background Information与Revising Assumptions。 值得提出的是,这套教材还注意结合最常见和最实用的情景,每章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听力训练。这些主题覆盖面广而且很现实,例如既有日常生活的话题(超市、业余爱好、旅游等),也有学生十分关心的主题(就业选择、个人困惑、面试、未来事业等)。由于这套教材是为以英语为外语的学生编写的。因此它不仅介绍国外的情景,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有所
本著作的一大特点即通过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工作记忆对图示搜索、激活、修正及扩充等作用,从而为外语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及建议。本研究的创新性亮点主要体现于设计一系列思路新颖的教学实验,进而实证探究工作记忆在图式激活、图式修正、图式拓展等领域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培训学生的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的互动,促进认知结构的科学发展。此外,本项目还突破了阅读理解的局限,在图式理论与建构主义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任务型”和“内容型”外语教学模式,主张开展学术英语和专业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促进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国际化、高效化。
本书是根据德克·希拉茨教授在“第七届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上的讲座录像整理而成,是“世界著名语言学家系列讲座”的系列出版物之一。他利用讲座的形式详细讲述了自己在认知社会语言学领域中的重要思想。 另外,本书还在每讲配有讲义、汉语导读、主讲人的DVD录像和MP3格式的讲座录音。
《细说英语字源》一书旁征博引,纵横古今中外,从古典的希腊罗马到当代英语世界,详细叙述英文字汇的根源、流变、应用和引申。作者透过丰富的资料、熟练的文笔与深厚的语言知识,从浩瀚的语文世界里爬梳整理出一片趣味盎然的新天地。
本书分为部分,部分简述西方经典和现代修辞传统及其研究;第二部分着重介绍和讨论当今西方(主要是英语国家)写作与写作教学;第三部分通过对范文的阅读和分析分别介绍和讨论基本文体写作的全过程。全书力求理论指导明确、结构框架清晰、内容译实生动、针对性强,既
本书编写了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和应用英语3个专业标准、3个专业实习(训)标准和9门课程的课程标准。专业标准是反映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是课程体系整合优化和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的规范性文件。专业标准包括6个部分:部分为总论;第二部分为目标;第三部分为内容标准;第四部分为资源配置;第五部分为实施建议;第六部分为评价与建议。 实习(训)标准包括5个部分:部分为总论;第二部分为目标;第三部分为内容标准;第四部分为资源配置;第五部分为实施建议。课程标准依据专业标准中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课程定位、改革理念和设计思想进行了总论,还说明了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并对任课教师、课程教学环境和条件要求及课程建设等级进行了相关说明。除此之外,课程标准还根据合作企业的需求,结合学院学分制教学
《典籍翻译研究(第八辑)》精选收集了“第九届全国典籍翻译学术研讨会”的文章60篇左右。主要是汇集了我国典籍翻译研究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就有关典籍翻译研究以及全国民族典籍翻译方面的研究阐述自己观点、看法以及研究成果,并对中国典籍翻译的目的、做法、现状、规划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在“放眼世界,立足本土”的精神指导下,更好地继承、发展和传播中国的典籍翻译事业。
虽然汉英两种语言的研究者都对各自语言的语气系统有了渐增的兴趣,但对汉英两种语言的语气系统做对比性研究,却始终是研究者们较少光顾的一个角落。相当一部分涉及语气和情态的对比研究都有浅尝辄止之嫌,对比也偏少且粗疏。有鉴于此,《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拟对汉英两种语言的语气系统,作一个较为深入的对比研究。同时,本书希望能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因此在对比的过程中,也会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气教学有所探讨。
David Nunan所著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是1989年英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的全新版,是一部总结了过去20年来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学术专著。该书强调教师发展和培训的范式应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语言课程和大纲的设计应该融入学习者的知识视域和生活经历。把学习者和教师的知识视域和经历带人课程的有效途径是任务。任务既是方法、内容,也是课程。这是作者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师发展观和课程观。 新版本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任务型语言教学中任务和课程的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实证研究基础”,“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形式教学”,以及“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评价”四个章节,使这本书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更趋完善。作者从一个语言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理论研究者的角度,用通
《英语写作反馈信息有效性研究》共8章。章为引言,介绍了研究背景、问题、目的、意义和本书结构;第2章为文献综述,对反馈的定义、反馈的多元视角、英语写作反馈类型和作用、教师书面反馈的多元观点、教师书面反馈的功能加以文献梳理,并建立一个包括六个参数的文献综述框架,从英语为母语的写作教学语境、二语/外语写作教学语境和中国英语写作教学语境中的反馈研究三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第3章为理论框架,首先介绍了相关理论,包括社会学习理论、二语习得理论,以及采用跨学科的视角,介绍了牛津大学Graham Gibbs教授提出的为理科学生书面作业提供反馈的原则;其次,基于这些理论为本研究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以及反馈信息有效性原则;第4章为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第5章为前期研究,包括研究方法、数据收集、分析、结果;第
《他乡的石头记: 百年英译史研究》分引言、上篇、下篇、结语四个部分。引言概述了《他乡的石头记: 百年英译史研究》研究的动因、视角、框架、方法与路径;上篇共有5章,涉及《红楼梦》的英文翻译史研究,包括译本简介和历史分期、在华殖民圈的实用主义翻译、20世纪前半期的英美本土市场化翻译、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学术化转向、对《红楼梦》英译史的总结与思考;下篇共有4章,涉及红楼梦英文评介史研究,包括资料来源及历史分期、19世纪-20世纪评介方式多样化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评介方式高度学术化时期、对《红楼梦》英文评介史的总结;结语分析了《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作品形象,探讨了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的传播策略。 《他乡的石头记: 百年英译史研究》以翔实丰富的一手资料为基础,首次对《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历程
《第二语言加工及R语言应用/中青年学者外国语言文学学术前沿研究丛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集中介绍R语言基础知识以及使用R进行统计建模的过程。而下篇将以语言研究数据,尤其是在第二语言加工这一主题下,展示R语言的具体应用,将重点介绍我们前期所开展的第二语言加工的多个实验以及使用R进行数据分析的详细过程。
本书收录了《英语世界》杂志创刊至今刊载的论述英语学习方法及翻译方法的文章,撰写者皆为我国英语界久负盛名的专家学者。所有文章深入浅出,指津点要,让读者在品读专家心得体会的同时,从治学和做人方面都能得到有益启迪,对爱好翻译及从事英语工作的读者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