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有6章。第1章对陶瓷材料的分类及基本特征进行系统讲解,并对典型结构陶瓷材料、功能陶瓷材料的特点及性能进行介绍;第2章重点介绍压划痕技术在陶瓷材料损伤及去除机理研究中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第3章从先进陶瓷的磨削特点、表面的形成过程、磨削参数选择等方面展开,进而介绍多种适用于先进陶瓷加工的磨削技术;第4章主要针对典型的多能场磨削技术,分别对超声辅助磨削技术、激光辅助磨削技术,以及在线电解修整磨削技术的原理、加工系统及其工艺应用进行详细介绍;第5章对工程陶瓷加工的表面完整性进行介绍,包括磨削加工表面残余应力、表面变质层、表面相变、表面粗糙度,以及加工损伤等相关理论、检测技术及应用等;第6章介绍陶瓷精密零件的应用。 本书可用作高等院校机械制造及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科书或参考书,
设计研究离不开理论工具,对于学科范式尚未建立、缺少原创理论的设计学科而言,必然涉及跨学科理论的借用与应用。《设计研究理论II》在《设计研究理论Ⅰ》的基础上,继续对当前设计研究领域涉及的高频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从理论的概念、发展、现状及其在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四方面展开,按各个理论汉字的拼音首字母的顺序排序,让读者能够基于查字典式的思维快速找到自己想了解的理论。最后列出相关词条和参考文献。另外,本书还附有中英文理论知识图谱,便于读者发散思维、举一反三。本书力图为设计研究者提供宽阔的理论视野,为设计学科的发展和设计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设计研究理论II》语言流畅,文字凝练,可作为设计专业师生与设计行业从业者的参考工具书使用。
《服饰造型讲座(套装共5册)》包括:《服饰造型讲座1:服饰造型基础》、《服饰造型讲座2:裙子·裤子》、《服饰造型讲座3:女衬衫·连衣裙》、《服饰造型讲座4:套装·背心(修订)》、《服饰造型讲座5:大衣·披风》共5册。《服饰造型讲座(套装共5册)》中采用了大量的图例与摄影图片对服装的历史、形态、种类、穿着、款式和材料等专业知识,以及影响服装造型的人体构造、人体测量、原型理论和制图、原型与体型的匹配、样板制作以及作图、缝制、整烫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布料处理和缝制方法等专业技术进行了详细且浅显易懂的介绍。可以说,能否做出美观、大方且穿着舒适的服装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我们能否运用专业知识与技术来制作出正确的基础样板。
本书分为总报告篇、分报告篇、产业链报告篇、专题篇、大事记篇及附录六部分。 总报告篇主要是2022~2023年中国服装行业经济运行发展报告;分报告篇包括2022~2023年中国服装消费市场发展报告、2022~2023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对外贸易发展报告、2022~2023年中国服装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22~2023年中国服装行业资本市场报告、2022~2023年中国消费趋势报告、2022~2023年中国服装行业科技创新发展报告;产业链报告篇收录了2022~2023年中国棉纺织行业发展报告、2022~2023年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报告、2022~2023年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报告、2022~2023年中国服装印花行业发展报告、2022~2023年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经济运行报告;专题篇收录了坚定信心、稳中求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中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报告,2022年中国新汉服行业发展白皮书,“双碳”目标下,我
中国夏布有着上千年历史,更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者,被誉为纺织目前的活化石,但过去学界对麻织物特别是夏布的关注和研究甚少,缺乏系统的研究及影像记录。本书以覆盖全国夏布主产区大量的田野调查和详尽的影像记录为基础,考证厘清了夏布起源及演变的历史脉络,纠正了传统教科书关于夏布由来的错误结论,抢救性地记录了夏布的传统织造技艺和日渐衰微的现状,对夏布这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做出了重要的基础性的工作。
本书主要展示了周朝、汉朝、唐朝、宋朝、明朝5个朝代、100套典型服装的制版图及现代改良汉服制版图。如周朝的玄端,汉朝的直裾、曲裾,唐朝的襦裙、半臂、圆领袍;宋代的朱子深衣、披风;明代的直裰、裙袍等。书中每件服饰均为作者手绘,并给出涵盖衣长、通袖长、袖口宽、领缘宽、袖缘宽、裙宽、裙长等的尺寸表,以严谨的版型、数据展示每件衣服的前后片、左右片、袖片、裙片、领片、系带等,各处细节尺寸标注详细,裁剪线、对折线、缝纫线清晰,按图裁剪、制作即可。介绍了裁剪、量体以及所需布料如何计算的方法,为古代服饰制作者、设计者、研究者、爱好者提供了较为详尽的参考资料。
加热卷烟(HNB)按照加热原理的不同,可分为电加热型、燃料加热型和理化反应加热型。菲莫烟草、日本烟草、英美烟草、帝国烟草四大跨国烟草公司均在市场上推出了相应的电加热型烟草制品。电磁加热技术是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为基础,利用金属在变化的磁场中产生的涡流而使金属温度上升,本质是将电能转换为电磁能,进而转变为热能起到加热作用。感应加热系统基本组成包括感应线圈、交流电源和加热感受器件。本书以电磁感应加热卷烟核心技术剖析及主流产品介绍作为主线,同时分章节专门介绍了与加热卷烟相关的磁学及电磁感应加热基础原理,并分析展望了未来电磁感应加热技术及电磁感应加热卷烟的发展趋势。
《国内外食品农药残留技术法规差异性研究》由张峰,祝建华主编
本书对于任何希望学习服装缝制工艺的人士来说,都是一本非常全面、综合的指导手册,书中展示了国际上很好时装设计师使用的工艺技巧与专业方法,实用而通俗易懂。 ? 缝制设备、排料和裁剪方法; ? 面料成分与类型,包括衬里和支撑材料; ? 不同的针法、缝份和效果,包括高级工艺; ? 从领口到下摆的服装结构; ? 针对具体面料(从蕾丝到氯丁橡胶)的专业缝制方法; ? 如何通过缝制为服装设计画龙点睛。
这是一本汉服制作教程。本书首先介绍了量体、画图、钉扣、熨烫、面料等汉服制作基础知识,然后分别展示了秦汉时期、魏晋时期、唐代、宋代、明代和清代典型服装的制作方法,最后展示了名画复原服装和仙侠玄幻风角色服装的制作方法。本书内容严谨细致,既提供了服装制作过程的实拍图,又提供了制版图,还展示了服装上身效果。本书适合汉服爱好者、汉服制作从业者、传统文化爱好者学习和参考。
本书介绍了各种高级服装的装饰工艺,从基本工具和技法,到面料的处理,如各种褶皱和褶边的制作方法,再到亮片、钉珠、蕾丝、羽饰、贴花等装饰工艺,步骤详细,文字通俗易懂。精致的服装装饰工艺可以为服装设计锦上添花,在增添艺术感的同时,可以增加服装产品的商业价值。
中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悠久历史的重要行业类非遗,承载着纺织行业、纺织人最广泛、最深切的情感与生活,是纺织强国建设重要的精神内核。基于多元视角分析中国纺织类非遗价值构成及保护策略,对于促进其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融合民俗学、生态学、管理学等理论,基于非遗保护与社会生态双耦合的思路,创新性地构建了纺织类非遗价值评价体系,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纺织类非遗社会生态差异化保护路径。本书既适合对纺织类非遗保护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也可以为纺织类非遗保护领域的实践工作者、相关政府部门和理论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本书是《尚装服装讲堂?服装立体裁剪Ⅰ》(修订版)《尚装服装讲堂?服装立体裁剪Ⅱ》的姊妹篇,它适用于服装专业学生、行业从业者自学使用及院校教师作为基础教材使用。本书在款式选择上注重廓型、手法、材料的多样性,对于非普通成衣款式的立裁进行了详细讲解,书中对于无法用文字与图片详细表述的较复杂内容配有“二维码”,读者可扫码免费观看视频讲解,书中所使用的人台与真人相比为1:2比例,读者若使用1:1人台制作可与书中流程、手法完全相同,建议读者阅读此书并跟随学习时使用与书中相同或近似的材料制作,尽量避免因面料特性所产生的差异。
衍生式设计研究方法是一种让目标用户参与设计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它可以让设计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愿望。传统的设计对象主要是工业产品,其设计方式重视效率和生产力,但忽视使用体验和创造性。现代人希望释放自己的创造力,需要愉悦的体验,而不仅是购买和消费。随着软件和互联网的发展,今后的设计将向着体验设计、服务设计、可持续设计的方向发展。衍生式设计研究方法正是顺应这种新趋势产生的方法。本书是第一本详细探讨衍生式设计研究方法的图书。
本书是一本适合初学者、零基础者的家庭木工DIY工具书。与很多人心目中需要大型机器、费时、费力、危险的木工活不同,本书中收录的36个家具/家居小物案例和11个木工翻新案例,操作简单,无需动用电锯等大型机器就可制作,安全、有趣。且每个案例都附有简明易懂的工具图、材料图、木料截取图、组装图和详细的制作步骤图文,初学者也能轻松上手。有别于一些手工家具的低颜值,本书中收录的案例简约、时尚,能很好地装饰家居空间,打造温馨的家居氛围。
聚酰亚胺高性能纤维以其优越的力学性能、耐热稳定性、耐辐照等特性将成为下一代高性能纤维的典型代表。东华大学在国际上首创了“反应纺丝”干法纺制备聚酰亚胺纤维的理论体系和关键技术,并成功产业化,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等领域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书以染色图鉴和染色技法为重点,内容包括四季典型染料与色系,染料植物种类与性质,草木染基础知识,基本染色方法,典型染色方法,代表性染料植物栽培技术及日本传统色复原研究成果等。同时,通过配以大量染色色样,详细介绍染料取材和色素萃取,用料配比和染色工序,媒染剂种类和显色特征,展现日本精湛的草木染技艺。全书图文并茂,内容具体而翔实,对我国草木染研究和开发应用,具有很好的参考借鉴价值,对高等院校染织服装专业的草木染实践教学,也具有规范化的指导示范作用。
本书从归纳旗袍词义所指开始,探讨旗袍与中国服装文化传统的关系,继而梳理20世纪20~30年代旗袍造型的迁演规律,并展开对造型背后的“十字型结构造型手法”的深入探究,进而发掘蕴含其中的服装文化传统:以“领袖”为中心的造型观念;以“穿”的行为贯穿的“人衣协调”着装观念;虚实相生的“人衣空间”观念。基于上述探讨,设计实践进一步围绕着以“十字型结构”为代表的服装造型观念,探索已被“遗忘”历久的传统制衣智慧在当代“再生”的可能性。本书适用于服装专业师生学习参考,又可供旗袍服饰文化爱好者阅读典藏。
植物性食品的开发是现代食品工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由于担心全球变暖及其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性影响,许多消费者正在饮食中选用更多植物性食品,另有些消费者出于道德和健康原因,去选择植物性饮食。针对这些需求,许多食品公司正在开发乳制品、鸡蛋、肉类和海鲜产品等动物食品的类似物,但是,动物性食品结构和成分的复杂性使得这个过程极具挑战。未来植物基食品:设计、生产和性能介绍了植物性食品设计、生产与应用背后的科学技术。书中包含对食品成分、加工操作、营养、质量属性和特定植物性食品类别(如牛奶和奶制品、鸡蛋和蛋制品、肉类以及海鲜产品)的综述,还提供了创造下一代更健康、更可持续植物性食品替代品所需的基础知识。
本书聚焦中华服饰历史体系中极具美学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品类——旗袍,向上追溯其起源,向下发散其美学,以求立体、完整地呈现旗袍之美。书中展示了上百件旗袍,通过整理与归纳,将其色彩、面料、印花、绣花、形制等特征逐件记录分析,引导读者了解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一脉相传,彰显旗袍文化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意义,也让世界见证中国旗袍所承载的"与时偕行"智慧和时代之美。本书可为传统服饰研究人员及设计人员提供参考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