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中日两国学者对中国和日本古代都城进行研究的学术文集。内容涉及20世纪以来的秦汉城市史研究,日本有关魏晋南北朝的城市研究史,中国汉唐地理研究,宋代城市研究,日本古代的宫都,宋金元时期的西安历史地理,宋元明城市城墙问题,元代都城史研究,战后日本中世都市史研究,明清北京城市地理研究,中国近代都市化和宗族,近代城市史以及大阪的城市社会和文化,等等。
《当代北京史话丛书》,是由当代北京编辑部和当代北京史研究会组织编写的《当代北京丛书》系列中的一种。它以史话的形式,记述和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方方面面发展变化的情况,与读者朋友们一起回顾历史,认识现在,展望未来。这套丛书力求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注重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广大百姓愿意读,喜欢读。这套丛书是已出版的《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的延续和拓展。
城市建筑学是研究城市的建筑设计与建筑群的规划设计及其环境的科学。本书立足于当今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运用城市建筑学及其他多学科的理论成果,对以人为本的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进行综合、融贯的研究。在对城市居住社区的本质内涵与系统特征进行全面剖析并探究其深层次人文价值的基础上,本书对城市居住社区的相关理论、整体营造的策略与方法等进行了较为独到、新颖的研究与探讨,以期为解决当今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建设中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促进城市居住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现实策略。本书适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房产开发商阅读,同时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中国古代都城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都城往往都是经过精心选址和规划布局以后才建设的,而且很早就使用了规划平面图,从而使之布局进然有序,美观大方。都城选址是综合考虑政治、军事、经济、区位、地形、水资源、交通等诸要素的结果。都城的规划布局思想则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与文化传统的产物,其核心就是“天人合一”,即用都城的物质形态和布局来体现天上人间的一种礼制秩序,追求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因而中国古都往往是以皇宫为中心,采用轴线与对称的方法强化帝王至高无上的。中国古都的选址与规划布局受多种思想的影响。《周礼·考王记》虽然最后成书稍晚,但其记述反映了西周都城营建制度。这是以尊卑等级、礼治铁序为特征,和当时宗法分封政体相适应的一种城邑营建制度。总之,城市外在的面貌和其选址
扬州是世界著名运河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本书以扬州为例探讨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通过综合运用文献记载、考古成果和地理复原这三重证据,对不同历史时期关系扬州运河与城市发展的诸多“定论”或疑问,如春秋时期邗沟、隋代山阳渎与邗沟、唐代七里港河、宋代大运河、江岸与湖泊水系等水道变迁,以及春秋邗城位置与规模、汉魏广陵城形制、隋江都宫布局、南宋城墙防御体系变迁等,提出一系列新见解与新认识;对蜀冈这一扬州历史文脉发轫和辉煌时期遗存最为富集的地带,进行价值挖掘与阐释,进而对其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示进行规划;以扬州为个案,推而广之,就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及其沿线运河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强发展”与“强保护”的平衡,以及“积极保护,整体发展,文化复兴,人水和谐”的观点。
本书收录了“安阳古城勘察记”、“河南安阳农贸公司晚唐壁画墓发掘简报”、“安阳何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试论安阳古城的保护与改造”、“谈安阳的地下文物钻探”等多篇安阳古建筑修缮和对安阳传统建筑的论述。
本书以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市政建设的这两个方面为研究对象,并运用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其在都市形态演进中所起的基础性支持作用进行了探讨。以试图在近代上海都市空间演进的市政控制过程和市政设施影响诸方面进行论证,并为今日上海都市空间的发展提供借鉴。上海开埠之初,英人获得了外滩地区土地租用权;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强在租借地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和安全感,外滩建筑群也开始不断翻造。到了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大量涌入上海,外滩建筑群又一次大规模更新,从而造就了一个“摩登上海”的时代。我们今天所见外滩地区都市形态的基本轮廓,就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的“摩登l5年”内最终形成的。外滩地区的演变历程及其都市形态是如此地高效多样,仪态万方,也使我们不由地对其支撑要素发生疑问:这一都市形态的生
本书收录了“安阳古城勘察记”、“河南安阳农贸公司晚唐壁画墓发掘简报”、“安阳何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试论安阳古城的保护与改造”、“谈安阳的地下文物钻探”等多篇安阳古建筑修缮和对安阳传统建筑的论述。
全书共分五个专题,从文献、考古、实际遗存等多个方面,通过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深入研究,从秦都咸阳到隋唐长安的城市发展与城郊布局,从秦汉都市水利与华清池到唐代曲江园林文化区、从西安周边地理环境及其变迁到古都西安城市发展的比较研究,作者对古都西安的建都历史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考证,对历代建都西安的城市布局和地理基础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立体,多维的古都西安发展变迁史。
全书共分五个专题,从文献、考古、实际遗存等多个方面,通过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深入研究,从秦都咸阳到隋唐长安的城市发展与城郊布局,从秦汉都市水利与华清池到唐代曲江园林文化区、从西安周边地理环境及其变迁到古都西安城市发展的比较研究,作者对古都西安的建都历史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考证,对历代建都西安的城市布局和地理基础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立体,多维的古都西安发展变迁史。
《颐和园德和园大修实录》为落实2003年《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中“所有工程资料应当立卷存档并归入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重要工程应当在验收后三年内发表技术报告”和《国家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深入挖掘我国古代营造价值”,“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外资源,推进资源共享、与成本共担、优势互补的战略合作,重点扶持文博单位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建立国家级技术创新联盟”及《颐和园文物保护规划(2009-2025)》中“加强遗产档案、工程、监测记录”的要求,在德和园文物修缮工程过程中,颐和园管理处联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借助工程修缮的便利条件,对德和园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声学、戏楼变形监测、历史变迁与营建过程等专项研究;希望通过这些科研工作的开展,完善颐和园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为探索在文
中国古代都城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都城往往都是经过精心选址和规划布局以后才建设的,而且很早就使用了规划平面图,从而使之布局进然有序,美观大方。都城选址是综合考虑政治、军事、经济、区位、地形、水资源、交通等诸要素的结果。都城的规划布局思想则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与文化传统的产物,其核心就是“天人合一”,即用都城的物质形态和布局来体现天上人间的一种礼制秩序,追求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因而中国古都往往是以皇宫为中心,采用轴线与对称的方法强化帝王至高无上的。中国古都的选址与规划布局受多种思想的影响。《周礼·考王记》虽然最后成书稍晚,但其记述反映了西周都城营建制度。这是以尊卑等级、礼治铁序为特征,和当时宗法分封政体相适应的一种城邑营建制度。总之,城市外在的面貌和其选址
为编制好保护规划,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专门组织了课题组,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景观处牵头,各相关处室参加,邀请同济大学、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对规划的总体构思进行了深入研究。课题组首先对法、英、意、德、日等在历史风貌保护方面最有经验且保护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的保护制度进行了仔细分析,对当今世界的“整体性保护理论”进行了认真学习,并从城市空间功能、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技术法规四个方面对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现状情况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上海现有管理体制,有利于规划管理,科学性与操作性兼顾的规划编制方法。本书是该研究课题的总结。
在流量测量中,对特定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流量测量方法和仪表非常重要。除了分析测量对象的特点,还要了解各种测量仪表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才能正确选用、设计、安装和使用。本书即是为解决流量测量方法和仪表的选用而编写的。 《流量测量方法和仪表的选用》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第1~3章为基础知识。第4~16章分别介绍目前国内常用流量仪表的工作原理、代表性结构、分类、性能、优缺点、应用范围,并以较多篇幅讨论选用时应考虑的要点和安装使用注意事项(本书的这部分内容是选择仪表时需要预先了解的,不同于仪表制造厂的安装使用说明书)。第17~21章综述各类仪表的选择方法和检验,其内容包括总的选用原则、选择实例、现场误差估计、各类仪表共性的常见失误及其防范、校验装置和校验方法以及相关标准和规程。附录包括常用单位换
《给水排水设计手册1(精装)》以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中常用的数据、图表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单位换算、理化数据、水质指标、气象、地震、管道接口、防水、防腐、绝热、噪声以及不同材质的管渠水力计算表等。可供给水排水、环境保护专业设计人员使用。也可供有关科研、基建、厂矿企业、施工管理技术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选择近代武汉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近代武汉城市增长及扩张过程进行研究,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及文化等方面着手揭示其空间形成与扩张的影响因素,认识城市空间扩张的规律与扩张的形态特征;其次通过对近代武汉城市公共空间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深入认识公共空间的构成、形态及城市物质空间的结构;再次在分析近代城市空间肌理的基础上,发现城市空间肌理的特征及其显示的空间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各街区及不同肌理空间的相互关系、不同肌理空间的尺度;然后考察近代城市中心的位置及其迁移对城市空间的相互关系、不同肌理空间尺度;然后考察近代城市中心的位置及其迁移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最后从城市物质空间的细节出发,研究近代武汉城市建设形态,其中包括城市建筑类型、主要建筑在城市中的位置及布局、建筑
《城乡规划法》是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法律,它规定了各级政府的规划责任,对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提出了要求;《城乡规划法》也是一部规范建设活动的法律,它对建设活动从立项审批、土地出让到施工建设各个过程如何符合规划要求进行了规定,要求建设单位依法接受规划管理;《城乡规划法》同样还是一部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它对于我们依法维护自己的空间权利,解决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房地产开发商任意改变规划,擅自增加容积率、减少公共用地面积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法律意义。因此,这部法律值得行政机关、建设单位以及每一个老百姓都认真加以关注。为帮助社会各界正确的了解法律的内容,从而有效的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抵制不符合法律的行为,同时也为了宣扬法律的精神,帮助全社会树立起知法、守法的习惯,特编写了这本语
《颐和园德和园大修实录》为落实2003年《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中“所有工程资料应当立卷存档并归入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重要工程应当在验收后三年内发表技术报告”和《国家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深入挖掘我国古代营造价值”,“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外资源,推进资源共享、与成本共担、优势互补的战略合作,重点扶持文博单位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建立国家级技术创新联盟”及《颐和园文物保护规划(2009-2025)》中“加强遗产档案、工程、监测记录”的要求,在德和园文物修缮工程过程中,颐和园管理处联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借助工程修缮的便利条件,对德和园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声学、戏楼变形监测、历史变迁与营建过程等专项研究;希望通过这些科研工作的开展,完善颐和园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为探索在文
为编制好保护规划,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专门组织了课题组,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景观处牵头,各相关处室参加,邀请同济大学、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对规划的总体构思进行了深入研究。课题组首先对法、英、意、德、日等在历史风貌保护方面最有经验且保护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的保护制度进行了仔细分析,对当今世界的“整体性保护理论”进行了认真学习,并从城市空间功能、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技术法规四个方面对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现状情况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上海现有管理体制,有利于规划管理,科学性与操作性兼顾的规划编制方法。本书是该研究课题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