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昱编著的《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精)》为 “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城市地下空间美学与环境艺术的兴起,是21世纪美学发展中的一条新路,20世纪后半叶欧美日等国学者对此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国人的城市生活正越来越多地潜入地下,具有中国特色地下空间美学与环境艺术的创建和应用实践,同样引发了 上对“非西方美学”智慧的普遍关注。 本书作者40余年来潜心研究地下空间,研究人与地下空间环境的相互作用理论,探究人在地下空间环境中的生理和心理反映,在城市地下空间人文环境艺术方面积累了大量调研成果。本书收纳了作者多年收集、整理、拍摄的部分地下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案例,精心设计和编辑,力求图文并茂,科学性与艺术性兼顾,是 部城市地下空间美学
本书以南岭走廊瑶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空间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传统村落文化环境保护与发展路径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在桂、湘、粤交界区南岭走廊瑶族六个支系中选择具有代表性和不同发展模式的七个传统村落进行田野调查,在村落个案调研及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瑶族传统村落多维空间形态特征和文化环境演化规律,从而提出了富有创见的整体性保护对策建议。从空间理论入手理解村落的本质,建立“空间”与“文化环境”的理论关联,实现了村落研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突破;同时,其丰富而深入的个案研究为我国当前倡导的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扎实的材料和有益的借鉴。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清末民国(1898—1937)北京的城市空间变迁史,从城市空间的角度考察近代北京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社会因素与文化表征。本书立足于文化研究的视野,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帝都、国都、故都的身份变化为节点,梳理保守的政治制度、传统的文化观念与现代化两股力量在近代北京的碰撞过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揭示出传统的政治、文化是抑制北京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因素,也是形成北京传统与现代相交叠的空间形态的主要原因。
华东建筑设计院成立于1952年,作为中国 早的建筑设计机构之一,伴随了新中国的成长。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时代建筑杂志编辑 著的《悠远的回声(汉口路壹伍壹号)》是华东院的建筑师与工程师们艰苦创业、砥砺前行,为中国设计的六十年实录。书中既有上海这座城市不断诞生建筑精品的曲折,也有广阔中华大地上铺就国民社会基础的厚重,展现了华东人推进建筑行业发展、服务社会进步的持续努力。
本书以南岭走廊瑶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空间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传统村落文化环境保护与发展路径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在桂、湘、粤交界区南岭走廊瑶族六个支系中选择具有代表性和不同发展模式的七个传统村落进行田野调查,在村落个案调研及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瑶族传统村落多维空间形态特征和文化环境演化规律,从而提出了富有创见的整体性保护对策建议。从空间理论入手理解村落的本质,建立“空间”与“文化环境”的理论关联,实现了村落研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突破;同时,其丰富而深入的个案研究为我国当前倡导的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扎实的材料和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