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精密轨道确定》围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精密轨道确定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首先总结、对比了各卫星导航系统及其精密定轨方法的发展现状,并介绍了北斗卫星精密定轨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从单系统精密定轨、多系统融合精密定轨、精密定轨后处理、低轨道地球卫星辅助北斗卫星精密定轨,以及实时轨道确定等方面对北斗卫星精密定轨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精密轨道确定》可作为高等院校大地测量、导航工程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为从事导航卫星精密定轨特别是北斗卫星精密定轨研究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海道测量水位控制原理与方法》系统地阐述了水深测量和水下地形测量中的水位控制相关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水位控制的基本原理;平均海面、深度基准面的传递技术;平均大潮高潮面的定义扩展、算法设计,海岸线定义的完善;传统水位改正方法的模型参数求解、时空规律、实施条件与评估方法;中国近海精密潮汐模型的构建,基于潮汐模型与余水位监控的水位改正法的实施及实例分析;中国近海深度基准面模型的构建;在航海动态水位保障、遥感测量模式下的海岸线推算等应用中,水位控制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实例分析;基于GMT软件的潮汐图件制作、水位数据管理与计算及多站水位改正三种软件的功能、技术特点等。 《海道测量水位控制原理与方法》可供海洋、测量等领域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地图代数是以点集交换与运算的代数观念全面而本质地阐述地图图形符号可视化及空间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本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1-6章)为可视化部分,是以具备有相对定位级的栅格点集进行地图的编、绘一体化阐述;下编(7-14章)为空间分析部分,是以尺度空间的基准——量度为基础,讨论若干有相对独立性的基础空间分析问题。
《中国地形》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
《测绘标准汇编》自2003年陆续出版以来,受到测绘行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标准化工作者的欢迎。在这期间,测绘标准化事业得到较大发展,一大批测绘标准被修订,一部分新的测绘标准也已制定完成并陆续出版。为便于广大测绘和地理信息工作者及时查阅和使用有效的测绘标准,中国标准出版社结合实际需要,依据测绘标准化和地理信息标准化的研究成果,在2003年出版的《测绘标准汇编》基础上,对测绘标准重新进行了分类汇集。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的理论与方法》简要介绍了我国参心坐标系——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80西安坐标系建立的理论和技术,重点阐述了我国新一代地心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的理论和方法。详细论述了我国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定义与框架的实现方法,包括将连续运行基准站纳入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方法、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的平差方法及国家天文大地网统一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理论方法。针对目前我国使用的坐标系及其框架,详细介绍了不同坐标系或框架的相互转换方法、测绘成果转换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方法。结合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参考框架动态维持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实现。 为便于读者理解,《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的理论与方法》引用了大量的大地测量数据计算与分析实例,可作为测绘科研
《地面激光雷达与近景摄影测量技术集成》讲述了地面激光雷达与近景摄影测量集成的关键性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基于地面激光雷达点云反射强度图像的点云全自动配准,地面激光雷达与单张影像的配准与融合,研究了地面激光雷达点云与单张影像的配准、基于地面激光雷达点云深度图像基准面的纹理接边,地面激光雷达与摄影测量数据融合,研究了以SIFT匹配为连接点的近景影像空中三角测量、基于深度图像约束的影像密集匹配、地面激光雷达点云与近景影像点云的配准等。 《地面激光雷达与近景摄影测量技术集成》反映了地面激光雷达与近景摄影测量技术集成研究的新进展,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和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GNSS数学仿真原理及系统实现》首先介绍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基本原理以及卫星导航系统数学仿真的相关基础理论,包括导航系统之间坐标系统和时间系统的转换、卫星轨道建模与仿真、卫星星历描述与导航电文、定位解算方法等;在此基础上对GNSS数学仿真系统的具体设计与实现进行了描述,旨在让读者在全面掌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数学仿真原理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GNSS数学仿真系统的构建流程。
本书着眼于马六甲海峡咽喉要道涉及国家两洋战略,以新的海洋防卫观,国家海洋安全战略与空间信息技术的视觉,就国家战略地理空间,阐述了马六甲-新加坡海峡地理载体的多源空间信息及其属性,为实现海峡智能化战略信息分析系统先行的基础。以四个区段由西向东,进行了海峡目标空间信息融合与量化,并对其地理价值图文并茂地逐一进行了阐述。最后针对海峡通道的战略区位,表述了海峡专题基础信息与技术。
《混合整数GNSS模型参数估计理论与方法》系统地介绍了混合整数GNSS函数模型和模型参数估计理论与方法。在函数模型方面,研究了P范分布混合整数模型极大似然估计理论、混合整数病态模型的正则化方法,以及附线性实参数与非线性整参数约束条件的混合整数模型参数估计理论;构建了GNSS多基线联合求解的简化等价差分观测方程;介绍了三频GNSS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无距离限制的三频模糊度求解方法以及基于三频GNSS的中长距离RTK方法。在模型方面,基于等效残差,构建了方差分量估计(VCE)基本方程,以此导出了各种VCE方法估计公式,揭示了不同VCE方法的本质;研究了基于等效残差积粗差探测的VCE理论,并提出了一种高计算效率的VCE方法;系统性地研究了评估短基线以及中长基线GNSS观测值特性的方法。 《混合整数GNSS模型参数估计理论与方法》可作为
《空间信息剖分组织导论》是作者多年来研究成果的总结,主要探讨全球空间信息组织中的基础问题。全书共分10章,系统阐述了全球空间信息剖分组织理论的架构体系、基本原理、数据模型及应用方法等,主要包括全球空间信息剖分组织中的框架、标识、存储、索引、表达、计算、空间关系及应用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内容。作为部全面论述空间信息剖分组织理论与方法的专著,对地球剖分理论在地理信息科学、遥感与测绘科学及计算机等相关学科中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空间信息剖分组织导论》内容涵盖了作者对该领域的前瞻性思考及研究成果,并吸收了外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空间信息剖分组织导论》脉络清晰、结构完整、内容深入浅出,可供遥感、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农、林、土地、气象、城市管理、社会经济统计及航空航天、计算
油气储层沉积学是储层地质学与沉积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它属于沉积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即应用沉积学的范畴。碎屑岩系地层则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气资源储层。
地图代数是以点集交换与运算的代数观念全面而本质地阐述地图图形符号可视化及空间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本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1-6章)为可视化部分,是以具备有相对定位级的栅格点集进行地图的编、绘一体化阐述;下编(7-14章)为空间分析部分,是以尺度空间的基准——量度为基础,讨论若干有相对独立性的基础空间分析问题。
《混合整数GNSS模型参数估计理论与方法》系统地介绍了混合整数GNSS函数模型和模型参数估计理论与方法。在函数模型方面,研究了P范分布混合整数模型极大似然估计理论、混合整数病态模型的正则化方法,以及附线性实参数与非线性整参数约束条件的混合整数模型参数估计理论;构建了GNSS多基线联合求解的简化等价差分观测方程;介绍了三频GNSS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无距离限制的三频模糊度求解方法以及基于三频GNSS的中长距离RTK方法。在模型方面,基于等效残差,构建了方差分量估计(VCE)基本方程,以此导出了各种VCE方法估计公式,揭示了不同VCE方法的本质;研究了基于等效残差积粗差探测的VCE理论,并提出了一种高计算效率的VCE方法;系统性地研究了评估短基线以及中长基线GNSS观测值特性的方法。 《混合整数GNSS模型参数估计理论与方法》可作为
国际制图协会(ICA--Intemarlonal Cartographic Association)是世界上地图制图学界专家性的学术组织。《国际制图协会历程(1959-2001)》详细介绍了ICA成立以来42年走过的,上溯至1956年的埃塞尔特会议(Essehe Conference),下延至2003年将在南非德班举行的国际地图制图大会(ICC 2003 DurbaSouth Africa)。《国际制图协会历程(1959-2001)》共分10章,主要介绍了ICA创立之初的活动,自成立以来举办的20次国际制图学术研讨会会议,以及地图展览、专业委员会组织及专业活动发展方向、与其他相关学术组织的关系、向发展中国家传播技术的政策、中国参加和组织的ICA活动、ICA设立的奖项、ICA l999--2003年的组织与任务等情况。《国际制图协会历程(1959-2001)》还搜集了二十多张珍贵的历史照片,真实记录了ICA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和场景。 《国际制图协会历程(1959-2001)》是中国地图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