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相互作用,从而决定细胞的命运。研究这种相互作用何时发生、如何发生,对于我们理解生物过程的分子机制,阐明疾病的分子基础,确定潜在的治疗靶点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本书中,科学家们介绍了他们在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时运用的技术手段,包括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和计算机等领域的方法。细述了如何确定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定性或定量测量蛋白质相互作用,在活体细胞中监测蛋白质相互作用,测定相互作用界面。所涉及的尖端技术包括表面质粒共振技术、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荧光极化、等温滴定量热法、圆二色分析、蛋白质片段补充试验、各种双杂交系统,以及蛋白质组方法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所有这些方法均简单易行,每个实验操作规程都经过了时间考验。书中还加入了背景介绍、相应技术背后的原理、所用到
《热分析应用手册系列丛书》之《弹性体》分册通过大量实例全面深入地介绍和讨论了热分析在聚合物弹性体方面的应用,至第3章热分析方法简介,弹性体的结构、性能和应用;弹性体的基本热效应,第4至第5章介绍了大量的应用实例,包括对结果的详细解释和导出的结论。
本书为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蛋白质组学课程培训用书,为蛋白质组学工作者案头实验手册。内容涉及各种蛋白质制备和分离方法、质谱分析的一般方法、用于蛋白质表达的编码序列的高通量克隆、蛋白质芯片的制备和使用以及验证这些数据的分析方法等内容。书中附有大量的以step-by-step形式展现的操作程序,针对关键性步骤增加说明性文字加以点拨,并有信息框阐述关键的知识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本书适用于生物、医学基础和药学等专业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和相关研究人员查阅参考。
本书从化学键开始谈起,在各章节涉及到具体化合物及其性质时,顺势引入了在自然界、生物体内和化学工业中与其有关的应用、融合自然、系统性强,打破了以前化学家只关心结构、生物学家只关心动物的局限性,将结构与功能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由于结构—功能—反应机理贯穿全书,使读者能够始终抓住主线,更好地在理性上理解有机化学,也为学习物理有机化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书在帮助读者理解有机化学的同时,也带给读者有机化学前言领域的研究乐趣。本书彩色印刷,借鉴原书的版式设计,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可读性强。 本书可作为化学化工、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研究生及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由美国著名学者John E.McMurry和Tadhg P.BeSley合写,对于生命体系化学过程中的分子逻辑提供了一个新颖和的阐释,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生物学这一崭新领域的书。全书共分8个部分,以简洁的形式阐述了脂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核苷酸代谢过程所涉及的有机小分子,并解释了代谢转化过程中的有机化学。内容组织以代谢途径为主,以有机反应类型为辅,使读者能够深人理解生命中的有机分子是如何和为什么进行一步一步变化和相互转换的;在对生命体系奥妙惊叹的同时,对于有机化学的认识也有所升华,使读者不自觉地步人化学生物学领域。 本书编写风格独特,取材新颖;内容循序渐进,又能把握前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图文并茂,便于教学;并为化学生物学的许多方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可作为对生命化学感兴趣的读者或者学者的资料,
《无机化学学科前沿与展望》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化学科学丛书》系列之一,由我国无机化学领域的一线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合作编撰而成,介绍无机化学各个领域最近几年的主要研究前沿与进展,尤其注重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5~10年的重点发展方向,以期对我国无机化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起的指导作用,对无机化学学科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全书共12章,包括绪论、丰产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无机固体化学、无机材料化学、配位化学、有机金属化学、团簇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物理与理论无机化学、无机纳米化学、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无机化学学科前沿与展望》可供无机化学、化工以及材料、能源、医药等交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
本书是一本关于蛋白质组学的导论式读物。作者尽量采用易于理解的语言和表现形式,将蛋白质组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全貌展示给读者,全书以围绕“蛋白质组学”研究相关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取胜。译本保留了这一特色,读来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主要内容包括: 蛋白质组学的概念、重要意义以及研究范围;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一般原理和技术方法,包括双向凝胶电泳,多维液相色谱,质谱学,序列分析,结构分析,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修饰、定位和功能的方法,以及最近兴起的蛋白质芯片技术。 蛋白质组学的应用前景,包括在医学、药学和植物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 本书适合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生、本科生。对于具有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知识,希望尽快了解和进入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的读者,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