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原著由美国微生物学会出版社(ASM Press)出版,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的专家翻译为中文。全书首先扼要介绍肠杆菌科研究历史、分类学以及在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意义,接着依次阐述了各属及模式菌种的相关医学问题,体现了下列特色: 涵盖了肠杆菌科的所有属,除了临床常见和罕见的各属以外,还涉及了植物病原菌; 对各属肠杆菌的医学问题阐述比较到位,一般包括分类学、流行病学、实验室鉴定、发病机理和抗生素敏感性等议题; 介绍了许多鉴别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子方法,比如16S rRNA测序、分子探针等; 附录——肠杆菌科的生化鉴别表,可以帮助微生物学家在属、种的水平上鉴定出某种微生物。 本书是各级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以及质检部门的技术人员很好的案头工具书,也可供从事医学微生物的研究人
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是国外的经典教材,经过近30年时间的考验,已经出版到了第八版。本书系其第八版的中译本,包括23章和附录。书中从细胞化学和细胞生物学入手,详尽地介绍了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合成、分子遗传和微生物遗传。遗传工程和生物工程,生长和调控,工业微生物,寄主和寄生菌的关系,免疫,临床和诊断微生物,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微生物学,主要的微生物疾病,微生物代谢的多样性,微生物生态学,分子体系和微生物进化,病毒、细菌、古细菌和真核微生物等内容。本书阐述清晰,条理性强,
本书是7个国家专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根据微生物菌种资源共性描述规范,对各自保藏的微生物菌种进行标准化整理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该书收集了各类微生物菌种约21000株,它是微生物菌种资源平台建设项目开展2年的阶段性工作成果的具体体现。全书共分“病毒”“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古菌”“细菌”“酵母菌”9部分,主要介绍了菌株的学名、来源、分离源、用途和特性、建议的培养基和培养温度和每个培养基的详细组成成分,以及按保藏中心名称缩写和菌株号编排的索引。该书适于工业、农业、林业、牧业,科研院所、高校、医院、制药、食品、酿造等科研、教育、生产单位利用微生物资源时使用。
《应用生物技术大系·工业酶:结构功能与应用》篇介绍了以碳水化合物为底物的酶类,着重介绍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类型、结构和催化特性及在诸多工业领域中的应用。此外对木聚糖酶、果胶酶、糖苷酶和转糖苷酶等也有讨论。第二篇介绍了蛋白水解酶家族的MEROPS数据库,之后是与工业关系密切的枯草杆菌蛋白酶、半胱氨酸型蛋白酶、金属蛋白酶等。第三篇对脂肪酶的结构和功能,在酯工业、有机合成、生物柴油、结构脂合成中的应用等分章进行了评述。第四篇对重要性日益提高的核酸酶给予了特别关注。对多种重要而无法分类的酶进行了讨论,包括氧化还原酶、植酸酶、腈水解酶、青霉素酰化酶等。《应用生物技术大系·工业酶:结构功能与应用》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生物化工、医药、食品等行业及其他相关技术领域
本书记述的蛙蛇是泛指性和有尾类动物以及蛇、晰蜴鳄类。 全书共收录蛙、有尾类等两栖类动物14科34属50种,蛇、鳄、蜥蜴等爬行类动物14科38属52种,其中多为国内和国际贸易中常见的种类。以简明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片,记述各物种的名称、分类地位、保护级别、分布、形态特征和习性等,通过对本书的查阅,可以较快地识别有关物种。该书将为各级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濒危物种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很好的参考,本书也可以用于科研、教学以及培训、宣传和科普等方面。
本自1988年出版版、1997年出版第2版、2003年出版第3版以来,在我国医学检验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第3版使用已满4年,在此期间国际、医学检验和临床微生物学又有了飞速的发展。为适应、外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在全国高等医药建设研究会和卫生部办公室的领导下,在医学检验专业评审委员会和全体编者的共同努力下,第4版的编写工作已经顺利完成,即将在新学期与广大师生见面。第4版将第3版的书名“临床微生物学与微生物检验”更改为“临床微生物学和检验”,遵循既要承上启下,又要避免重复的原则,增加了一些微生物学总论部分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学校、不同体制的教学要求。全书共分4篇、38个章节,前三篇为并列的“临床细菌学”“临床真菌学”和“临床病毒学”,每篇中分别增加了细菌学总论、真菌学总论和病毒学总论的内容,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