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长什么样?有些形容猥琐,有些娇艳欲滴;有的出血,有的长毛,有的流墨,有的发光;像柠檬糖,像果冻,像舌头,像死人手指……真菌吃什么?钟乳石、核辐射物质、蟑螂触角、大便、麋鹿尿过的树叶……真菌怎么用?酿酒,做染料,保护法老古墓,修复土壤和水质,还能让你哈哈大笑(字面意思);有的致病,有的治病;有的每年都能吃,有的一生只能吃一次。 这本通俗有趣的小书告诉我们,真菌王国妙不可言,可食用性居然是真菌学中 无聊的一面! 小心,你可能会像许多真菌爱好者一样越陷越深。
......
......
外来入侵物种是指由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途径有意或无意地从一地到达另一地,并对引入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的物种。其入侵途径主要有自然入侵、人为引进和无意引进。笔者通过整理、分析重庆市内前三期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结果,依据外来入侵物种入侵史、环境适应性、生长情况、潜在危害与影响以及防控与检疫难度,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划分危害等级。从这些物种中筛选出不同危害等级的、常见的入侵物种,进行详细介绍,旨在解决对于外来物种的鉴定困难。本图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概括介绍了重庆市常见外来入侵物种的现状、主要种类、分布格局等,使读者了解我市的外来入侵物种概况。本图鉴详细介绍了我市常见的101种外来入侵植物和15种外来入侵动物。
La Plus Belle Histoire de是一套在法国人气颇高的人文、历史和科学普及读物,从2003年开始出版,至今已延续十几年,中文系列共选取7本。早在有动物和人之前,地球上就已有植物了。《植物小史》从一棵树的历史讲起:植物的根, 初都沉浸于地球形成之初的水溶液“有机汤”中,这也是所有生命诞生的地方。在20多亿年的时间里,植物一直旺盛生长,充满生机。突然有 ,植物发生了变异,出现了一个新的物种。从 早的海洋植物对陆地的征服,到新时期的作物种植和基因工程技术,再到人类破坏植被而导致沙漠的扩大,作者将为读者精彩地讲述植物宏大的历史,以及它们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命运。
新加坡植物园始建于1859年,是新加坡市民和游客的公园,也是科学机构以及热带种植园作物的试验场地。它的每一项功能的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也是推动行政当局与自然世界融合的叙事基础。 它是大英帝国为促进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创建的植物园,在管理者和科学家的冲突中成为饱受争议的场所,呈现了新加坡和英国对权力、科学和自然的理解不断变化的历程。这种变化在新加坡独立后依旧持续,直到植物园成为这个 的“绿化”特色,并成为新加坡的 个世界文化遗产。 本书将新加坡植物园与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印度植物园、锡兰植物园、毛里求斯植物园和西印度群岛植物园进行比较研究,讲述了大自然殖民地的故事——一个植物园通过收集、分类和培育植物,改变了人们对这一地区和世界的理解。
本教材在内容上,以“案例开发”为切入点,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案例内容呈现上,融入思政元素,突出多学科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本教材包含基础篇、实战篇和拓展篇三大篇共12章,第1篇基础篇
《中国菊文化经典读本》由植物文化学者石润宏博士选注,全书在浩瀚的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中精挑细选出130余则名篇佳作、知识掌故等条目,均有通俗详尽的注释和生动活泼的品析,并配以精美的图片和解说文字,从而别开生面地赏介了与菊花的植物特性、社会应用、文化风貌和价值意义等四大类内容有关的经典作品,全景式梳理了中国源远流长的菊文化。这部读本按照本草探源、种植技艺、实用价值、观赏园艺、文学吟赏、绘画表现、民俗节庆、器物造型、神韵品格、价值地位等10章次序,娓娓道来菊文化的前世今生,展卷阅览,纵观古史,徜徉花海,您一定能够真切感受到中国菊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由中国古人锻造出的菊花精神的无限风采和古今如一的强大生命力。菊文化滋养了中国历 无数位贞人高士,也一定会启迪和鼓舞着今人走向未来。
新加坡植物园始建于1859年,是新加坡市民和游客的公园,也是科学机构以及热带种植园作物的试验场地。它的每一项功能的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也是推动行政当局与自然世界融合的叙事基础。 它是大英帝国为促进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创建的植物园,在管理者和科学家的冲突中成为饱受争议的场所,呈现了新加坡和英国对权力、科学和自然的理解不断变化的历程。这种变化在新加坡独立后依旧持续,直到植物园成为这个 的“绿化”特色,并成为新加坡的 个世界文化遗产。 本书将新加坡植物园与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印度植物园、锡兰植物园、毛里求斯植物园和西印度群岛植物园进行比较研究,讲述了大自然殖民地的故事——一个植物园通过收集、分类和培育植物,改变了人们对这一地区和世界的理解。
......
本书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全书共设置了十五个学习情境,以项目导向、任务引领的方式,首先介绍了热工测量仪表的基本知识,其次介绍了温度测量系统、压力测量系统、流量测量系统、水位测量系统及其他参
墨脱位于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峡湾腹地。这里地质活动强烈,山地陡峭,塌方、泥石流和地震频频发生。墨脱植物多样性丰富,但研究薄弱,是中国植物区系研究的关键薄弱地区。为了搞清楚墨脱植物区系的特性、性质及其组成,完成 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大任务,1992~1993年 昆明植物研究所孙航、周浙昆、俞宏渊等人进行了9个月的越冬考察,徒步行走2500千米。《墨脱植物考察追记》一书讲述了20年前科学家们在墨脱考察植物物种的故事,全书分为缘起、组队准备、初上高原、从拉萨到八一、翻越多雄拉、转战墨脱、大峡湾深处等21篇文章,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示范效果, 出版价值。
叶华谷、曾飞燕、廖文波、叶育石主编的《中国药用植物(16)》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收录我国野生及栽培的药用植物共197种(包括亚种、变种及变型),主要从植物资源利用的角度,介绍了每种植物的中文名、别名、拉丁名、形态特征、生境、分布、采集加工、性味功能、主治用法等,有些种类还有附方。为了安全起见,在一些有毒植物的性味功能后面标明“有大毒”“有毒”“有小毒”等字样,提醒读者慎用。 本书可供药物研究、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及科普等领域人员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