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毫米波技术有了重大进展,已进入广泛的系统应用阶段,其中,毫米波雷达系统的应用是活跃的领域。本书系统讨论了毫米波雷达的原理,介绍了外有关毫米波雷达和技术的各种应用和发展动态。全书共分为5章,章为概述,回顾了有关毫米波雷达发展史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第2章论述了毫米波雷达的原理,第3章介绍了毫米波雷达设计的性能计算,第4章列举了毫米波雷达的大量应用,第5章探讨了毫米波相控阵雷达。本书着重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工程应用,讨论力求深入浅出和简明扼要,可作为从事微波和毫米波等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亦可供从事通信、雷达、电子对抗、导航、遥感的广大技术人员和指战人员作参考。
本书重点介绍了现代机载与星载雷达的历史、主要原理、功能、模式、性能与特性。全书由五个部分组成:部分讲解了雷达的一般原理,包括基本原理与实际任务需求分类、雷达方程、传播、噪声与欺骗信号、点目标检测等;第二部分介绍了目标检测与跟踪,包括杂波对消,以及对空中目标、地面目标和海面目标的检测与跟踪,同时分析了电磁干扰环境;第三部分讨论了地面测绘与成像,包括SAR及ISAR技术,以及毫米波雷达、散射计和高度计等观测雷达技术;第四部分介绍了雷达的主要应用和任务;第五部分分析了未来机载与星载雷达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相关原理。
《雷达抗干扰技术》共分10章。章介绍了复杂电磁环境,雷达干扰分类及特点,雷达抗干扰研究现状、基本思路和评估方法,以及抗干扰技术新特点及发展方向等内容;第2章介绍了雷达自卫距离;第3章介绍了典型雷达信号特点和雷达抗干扰信号设计;第4章介绍了固态功率合成和脉冲压缩等功率对抗技术;第5章介绍了副瓣对消、副瓣消隐和自适应等空间对抗技术;第6章介绍了频率分集和频率捷变等频率对抗技术;第7章介绍了雷达信号全相参技术,固定和慢动杂波抑制技术;第8章介绍了极化对抗技术;第9章介绍了单/多机被动探测与定位技术;0章介绍了多种新体制雷达抗干扰性能等内容。
《空间射频信息获取新技术丛书:极化雷达成像基础与应用》作者是两位国际著名的极化雷达专家,均长期从事极化雷达研究工作,有大量的极化研究成果,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空间射频信息获取新技术丛书:极化雷达成像基础与应用》反映了当前国际上极化技术的研究水平,涵盖了极化的基本理论、极化的处理算法,极化分类及其他应用。书中全面反映了作者他们长期的极化研究成果和素材,以及当前的极化研究进展和成果,形成了完整的极化理论体系。书中还给出了极化目标分解、极化分类、极化的其他应用等有价值的若干专题的丰富素材,特别是对于极化的相干斑滤波和极化目标分解阐述得尤其深刻和全面。
《世界海用雷达手册》是由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组织从事雷达系统技术研究、设计的专家共同编写的一本介绍国外海用雷达的参考书,其中包括舰载雷达、部分重要的岸基对海监视雷达、敌我识别器(IFF)等,少数对海用雷达系统非常重要的发射机、接收机、数据处理机型号也列入本手册中。该书共介绍了1000余部各种型号雷达的功用、体制、装备情况以及研制单位、销售价格和现状,简要介绍了各种雷达的性能和技术特点,并对其性能参数作了尽可能详细的描述。手册中刊用近600幅图片。录部分包括型号索引、功能索引、平台索引、雷达频段对照表、雷达公司网址、度量单位等,便于读者查找和使用。
本书是“雷达技术丛书”中有关超视距雷达工程技术的一本专著。本书从超视距雷达的各种特性(环境特性、传播特性、目标特性、干扰特性及信号检测特性等)分析入手,阐述了超视距雷达的主要性能、应用范围及设计特点,并按电波传播途径的不同分别叙述了天波超视距雷达、地波超视距雷达与微波雷达大气波导超视距探测工程设计的难点及解决的途径。针对三类雷达的需求,提供了工程设计所需要的大量资料,形成了新的写作体系。? 本书既可以作为从事雷达技术研究、设计和应用的科技工作者、管理人员和雷达技术领域专业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及信息、电波传播与通信工程学科的教师、学生的教学参考用书。
《雷达与ARPA手册(第3版)》从理论学习和工程应用角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船舶导航雷达的理论与技术,较好体现了当前船舶导航雷达技术状况和新发展。主要内容包括船舶导航雷达工作原理、杂波条件下的目标检测技术、目标捕获和跟踪技术、标绘和避碰技术、操作和控制方法、ARPA精度和误差分析、使用雷达和ARPA的导航技术、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详细介绍了雷达天线、雷达发射机和雷达接收机等分系统技术,以及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电子海图等辅助设备,IMO关于导航雷达的性能标准等。 《雷达与ARPA手册(第3版)》可作为雷达、目标检测、目标跟踪、导航避碰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教材,也可作为雷达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雷达使用人员的参考书。
《海面目标雷达散射特性与电磁成像》共七章,详细阐述了海面的几何建模、海面的电磁散射建模、海面的电磁散射动态特性分析、海面目标的复合电磁散射特性、动态海面上运动舰船目标的电磁散射特性与多普勒谱分析、波浪破碎和船首波复合电磁散射模型和海面及其上方舰船复合的SAR仿真等内容。《海面目标雷达散射特性与电磁成像》力求做到详细描述实际动态海面上舰船等目标全尺寸高频电磁散射的新模型和SAR成像仿真算法,将海面目标雷达散射特性和SAR成像中的新概念、新模型、新算法介绍给读者,使读者能够通过《海面目标雷达散射特性与电磁成像》的学习掌握海面环境雷达目标特性和SAR成像的本质,灵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本书是SAR系统和信号处理方面的经典著作之一,从SAR信号处理的角度研究了SAR系统设计和实现的有关问题,既包括SAR的基础入门知识,又包括大量的SAR系统工程实现及成像处理方面的细节。书中详细探讨了SAR系统设计和研制、SAR成像处理及系统辐射定标和几何定标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总结了作者多年来在SAR系统研制和开发方面的实际工程经验。这些内容对于雷达工程师和SAR数据应用单位的研究人员都很有帮助。作者在解释概念的过程中采用了大量数据和图像,使概念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美国菲利普·E·佩斯编著的《低截获概率雷达的检测与分类》论述了LPI雷达设计的要素,包括LPI波形的模糊度、FMCW雷达以及移相和移频键控技术。另外,读者通过实践会发现有关新的OTHR调制方案、噪声雷达以及空间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的更多细节。本书采用了自动非线性分类信号处理算法来识别LPI调制,还示范了4种用于检测LPI雷达的截获接收机信号处理技术,以帮助读者确定时频分析和双频分析两种技术中哪种更适于分析和识别感兴趣的LPI调制。
《先进米波雷达》是对我们自身科研实践工作进行的总结,着重介绍了提高米波雷达测高精度和改善其威力覆盖性能的新方法、新设计和试验结果。为了克服米波雷达带宽窄的局限,进一步发挥米波雷达的潜力,《先进米波雷达》还用专门的章节介绍了适用于米波雷达的窄带目标识别方法,并给出了试验结果。针对米波雷达面临的特殊干扰环境,专题介绍了米波雷达的抗干扰方法。关于米波雷达的组网问题,专题介绍了米波雷达网的协同探测。此外,《先进米波雷达》也全面讲述了米波雷达大天线的机械结构设计、天线技术和收发技术。
本书以作者在靠前上的专享可同时精准预测微波反射率与雷达散射系数之间理论模式和所研制的台湾地区地区首套车载FMCW合成孔径雷达系统为基础,深入地分析了SAR信号、数据、路径轨迹等各种模型和相关原理,对SAR系统的使用、研究、发展、以及系统仿真方法进行了详尽全面的阐述。
本书提出的混沌检测超声导波信号技术,将超声导波信号作为混沌系统的外激励扰动项,利用混沌系统对初始输入的敏感性和对噪声信号的免疫力进行弱导波信号识别,是一种新颖的识别技术,在提高管道超声导波的检测距离,或者提高小缺陷的检测灵敏度上具有显著的优势。围绕这一主题,本书详细讨论了超声导波传播的理论、有限元仿真,以及实验技术,将得到的信号引入混沌系统,以相轨图、Lyapunov指数构造了损伤指标,并讨论了各指标的技术细节。
现代战争中,雷达电子战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各国极力研究,建造与发展一个整体效能高、反应速度快、生存能力强的雷达电子战系统。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现代雷达电子战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技术,其中包括:雷达电子战的基本概念,雷达目标特性与电磁环境的建模与仿真,无源与有源干扰的建模与仿真,相控阵雷达,合成孔径雷达、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建模与仿真、雷达天线、信号与数据处理技术,雷达电子战系统的分布式仿真、效能评估和仿真及评估系统实例。
本书在导弹防御系统的作战流程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反导系统中雷达目标识别的相关技术,分析了反导雷达所面临的目标环境与弹道导弹的目标特性,阐述了弹道导弹系统雷达目标特征提取和识别技术,包括运动特征、RCS时间序列特征、微动特征、一维距离像特征、ISAR成像、极化特征以及综合目标识别等技术及应用,并介绍了反导系统中雷达目标识别技术发展的历史沿革。 本书可供从事雷达系统研究与设计的科技工作者和雷达使用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及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教学参考书。
亳米波频段应用是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的重要发展趋势。《毫米波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围绕毫米波SAR的前沿体制方向论述了相应的信号处理与信息应用技术研究进展。章为概论,首先介绍了毫米波SAR的技术特点和发展历程,明确了毫米波SAR的科学特点;第2章、第5章依次论述了收发分置调频连续波体制的空基、天基SAR成像技术,重点分析了超高分辨率滑动聚束、实时成像等前沿工作模式;第3章、第6章论述了多通道脉冲体制的空基、天基毫米波SAR信号模型,并形成了成像处理、多模式干涉测量信号处理方法;第4章讨论了地基W波段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技术;第7章面向不同的应用场景,具体介绍了几种典型毫米波SAR图像的应用技术,归纳总结了具有工程化实现基础的噪声抑制、目标检测与海洋信息反演技术途径,满足多行业遥感数据产品需求。
《SAR微动目标检测成像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合成孔径雷达(SAR)应用于微动目标探测的 研究成果。《SAR微动目标检测成像的理论与方法》共分七章,其主要内容包括:SAR微动目标指示概念的 提出、SAR微动目标与背景建模、目标微动对SAR和SAR地面运动目标 指示的影响、杂波抑制和微动目标检测、SAR微动目标聚焦成像、SAR 微动目标检测-成像联合实现以及SAR微动目标检测成像方面的若干开 放性问题。对新兴的THz-SAR微动目标探测也进行了简要介绍。 《SAR微动目标检测成像的理论与方法》在现象、概念、模型、原理、特征、思想和方法等方面对传统 SAR/GMTI技术进行了推广,揭示了微动目标SAR图像特征及其形成机理, 阐述了一系列微动目标检测成像方法,形成的理论框架对高分辨对地观测、 精细化探测、SAR海量图像快速解译和干扰对抗具有的指导意义。
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二次雷达的基本原理、系统的组成、实际应用中的主要技术等。全书共分11章。章介绍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的发展及二次雷达在空中交通管制系统中所起的作用。第二章介绍二次雷达发现飞机、识别飞机、测量其位置参数等原理;介绍询问/应答信号的格式;介绍系统的组成及典型性能指标。第三、四章分别介绍地面站的天线、发射/接收系统。第五章讨论询问/应答信号的多路径传输和各种干扰问题。第六章介绍经典的滑窗点迹录取方法。第七章介绍现代的单脉冲点迹录取方法。第八章分析二次雷达的系统性能,并介绍性能监视设备。第九章介绍机载应答机。第十章专门介绍正在推广应用的S模式。第十一章介绍了空管二次雷达的两个实例。 本书内容全面,论述简明,由浅入深,注重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可作为大专院校电子工程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