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地区是造纸术的发源地,手工造纸历史悠久,在不少方面还保留着较为原始的面貌;有些古老的纸种,如麻纸,其传统制造技术也只存于北方。本书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就北方仅存的二十余个地点的手工纸制作工艺进行了系统的记录分析;同时结合历史文献,就麻纸、皮纸、草纸等代表性纸种的传统制作工艺进行了还原和剖析,从原料、工具、工艺等环节分析了北方手工造纸工艺的特点;探讨了北方手工造纸工艺的多元价值与保护问题。本书是系统调查、整理、研究北方手工造纸工艺的成果。
中国造纸术经历了约2000年的历史发展,原料从麻、皮发展到以竹为主,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其多样性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在手工纸研究和纸质文物保护领域,纸张纤维分析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本书作者选择通过田野调查收集的50余种具有代表性的手工纸,并结合调查获取的图片,简要介绍其制作工艺;利用染色分析等手段,对纸张纤维组成、形态进行分析解说,便于读者按图索骥,学习手工纸纤维分析技术。本书是一本兼具学术性、实用性的专著。
本书主要围绕包装纸盒、纸袋、纸箱和其他纸包装容器( 如纸杯、纸罐、纸筒等 ) 的分类、原辅材料及性能、结构、加工制造技术及设备、印刷工艺及后处理、质量检测及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
《造纸(续)·制笔》系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第二辑)的其中一卷,分造纸续编和制笔卷。 造纸续是《造纸卷》完成之后续研究的成果,在实地调查的深度、广度和历史文献的挖掘方面都较《造纸卷》有质的提升;另,《造纸卷》是在技术史研究背景下完成的,而此书则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完成的,前者只注重工艺流程,后者不仅详细记录工艺流程和产品,还关注与这些技艺相关的要素,如传承地、传承人及传承方式、传承主体的生存状态等。此外,特别介绍了麻纸、宣纸、楮皮纸、桑皮纸、竹纸以及德格印经院、纳西族东巴纸和龙游皮纸。 制笔卷是对春秋战国以来毛笔制作技艺的发展历程作初步的总结,不仅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毛笔的特点和主要产地,梳理了制笔技艺发展的脉络,分析制笔中心形成及转移的原因,也介绍了丰富多彩的笔文化
本书按照化学法制浆碱的回收的工序:黑液的提取—黑液的蒸发—黑液的燃烧—白液的苛化—白泥的回收介绍了黑液碱回收的设备、流程、机理和影响因素。考虑到我国的黑液碱回收不木浆的碱回收,而且还有竹子、蔗渣、芦苇和麦草的碱回收,所以针对非木原料黑液的特点着重介绍了黑液的除硅和降黏。本书还介绍了不凝气与塔罗油的性质、处理和利用。针对近年来碱回收的不断进步,还介绍了碱回收的新进展。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有机理分析,又突出实用。本书适合于从事化学法制浆碱回收工作的技术人员、生产操作人员、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大专院校的师生参考。
本书试图从分析性和理论性 强的基础上,来审视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及爱德华七世时期造纸企业的运作情况和技术变革的发展进程。本书中开发了一个企业运作模型,基于决策规则像信息一样不断变化和改进的原理,为企业决策水平的评估提供了比以往 准确的方法。同样地,本书探讨了造纸业生产中的学习和经验对创新速度的影响,为近期有关技术积累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证方面的依据。此外,本书研究的成果显然可以拓展到其他现代的、规模化的密集型产业,如汽车业、钢铁业等,它们都有着与造纸业十分类似的技术变革过程。本书还提出了企业决策过程模型,这些发现提供了新的视角,让我们再度审视这个古老但重要的问题。
制浆造纸工业是一个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产业,但作为造纸原料的植物资源日益紧缺。 本书率先提出了较为完善的废纸纤维衰变理论,并根据该理论对废纸纤维衰变控制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说明,对实现废纸纤维的高效循环利用、节约造纸工业原生植物纤维资源、减少化学品消耗量、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废纸回收利用过程中纤维性能衰变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造纸打浆、干燥、脱墨等物理、化学工艺过程使纤维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化学结构发生了变化。纤维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化学结构是纤维表观物理性能的决定因素,而纤维微观结构和表面化学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超微尺度的细胞壁孔隙结构的变化、超分子尺度的结晶结构的变化及化学基团的变化。 本书通过纤维超微结构和表面化学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影响关系的研究、阐明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