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随着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量不断增大,工业和城市废污水排放量也与日俱增,导致黄河水体污染不断加重,使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已严重制约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搞好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保护和恢复黄河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质量,是治黄工作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 2005年适逢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成立30周年,第四次正式出版的《黄河水资源保护科技成果与论文选编》,主要收集了1999年以来所取得的新成果和论文共76篇,进一步展示在新的治水思路指导下,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者所作的新探索和新成果。对探讨水资源保护管理新思路,研究流域生态保护和维持河流健康生命新理论,保进科技学术交流,推动水资源保护事业持续稳步发展大有裨益。并以
本手册主要由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三部分组成。介绍了水工业工程常用设计参数和设备,并注意吸收了工艺的原理、设计参数以及颁布的有关标准和规范,使本手册尽可能满足水工业工程设计人员的需要。手册中数据主要以表格的形式编写,便于使用者查找。 本书可供从事水工业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市政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师生与参加注册公用设备师(给水排水专业)考试人员参考。
本书为论述新疆经济发展及其与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相互关系的专著。其内容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项目中22个专题中的一个重要专题。本书在摸清新疆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利用现状、生态环境状况的基础上,对新疆未来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的变化、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对水资源的需求,进行了充分的估计和合理的预测;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明确了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概念、相互关系和分析计算方法;在建立了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北疆、南疆和东疆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新疆经济、资源、环境大系统进行了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的综合研究,提出了2020年和2050年水资源承载能力指标以及水资源发展的基本方向。 本书可供从事区域发展规划、
本书关注流域拟,全书共分六篇。篇至第四篇研究流域模拟的各种因素,第五篇综合这些因素,第六篇讨论应用。 章为引言,介绍水文模拟。篇共4章,讨论水文损失问题。第二章讨论截留,第三章讨论填洼,第四章讨论蒸散发,第五章讨论下渗。第二篇讨论水文输入,共分2章。第六章讨论面平均降雨,第七章概要研究地貌。第三篇研究基流。第八章讨论地下水,第九章讨论基流消退。本书只关注与流域模型相关的地下水特性。 流域产水产沙是流域的综合响应,可用量和质两方面的参数量度。第四篇第十章讨论产水,第十一章讨论产沙。 第五篇讨论水文循环的流域模型。次过程模拟模型在第二十章讨论,连续模拟在第十三章讨论。 第六篇为结束部分,主要讨论了流域模型的两类应用。第十四章讨论了实时洪水预报,第十五章处理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参
本书深入分析了1974-2000年三门峡水库来沙条件、水库运用方式、潼关上下游河段冲淤变化等影响潼关高程的主要因素及潼关高程演变规;论证了射流冲刷的原理和潼关河段射流清淤的机理;结合室内外射流中刷试验成果,设计了适合潼关河段射流清淤系统和船型;根据水沙条件和河道状况,提出了指导潼关河段清淤的实施方案和作业方法;通过资料分析和数模计算,阐述了射流清淤稳定及控制潼关高程的效果。
本书以“服务当代,惠及后世”的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长期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40多年来海河流域防洪工作的成就、经验和问题。总结提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并探讨今后的发展方向。全书共10章,内容包括流域概况、水系变迁与历代治理、防洪水文、防洪规划、防洪工程建设、防洪工程管理、防洪抢险、防洪非工程措施、防洪工程经济计算、展望等。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论述清楚,是海河人民与广大水利、防洪工作者长期奋斗成果的总结。 海河流域的防洪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地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海河防洪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阅读本书可从中得到教益和启示。 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各级水利、防洪工作者,水利科研设计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有关大专院校师生。
《应用支撑与数据汇集平台》是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技术丛书之一,介绍了应用支撑与数据汇集平台的基本理论、架构设计、功能设计和开发实现方法,展望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基础软件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本书内容全面、系统,实用性强。《应用支撑与数据汇集平台》可供从事防汛抗旱、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有关院校的师生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全书由蔡阳统稿并审定。
本书为论述新疆经济发展及其与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相互关系的专著。其内容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项目中22个专题中的一个重要专题。本书在摸清新疆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利用现状、生态环境状况的基础上,对新疆未来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的变化、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对水资源的需求,进行了充分的估计和合理的预测;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明确了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概念、相互关系和分析计算方法;在建立了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北疆、南疆和东疆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新疆经济、资源、环境大系统进行了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的综合研究,提出了2020年和2050年水资源承载能力指标以及水资源发展的基本方向。 本书可供从事区域发展规划、
本书由清华大学水利水电系张楚汉院士主编,其他十几位参编专家亦均为清华大学水利水电系博导级教授。 本书以专题的形式总结并阐述了国际水利工程学科前沿成就和发展动态,对本专业中、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专题内容涵盖了水文、水资源与水环境、水力学与泥沙运动力学、岩土力学与工程、高坎结构工程、海岸动力学、水力机械及工程项目管理等领域。
潘庆燊、陈济生、黄悦、胡向阳著的《三峡工程 泥沙问题研究进展(精)》系统总结了三峡工程泥沙问 题50余年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七章:章总论, 第二章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方法,第三章三峡水库 来沙问题研究,第四章水库泥沙问题研究,第五章坝 区泥沙问题研究,第六章坝下游河道冲刷问题研究, 第七章结语。并附有历年研究成果总目录和部分成果 。 本书可供三峡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江河泥沙研究 技术人员实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定额适用于利用建筑安装工程。内容包括:土石方机械、混凝土机械、运输机械、起重机械、砂石料加工机械、钻孔灌浆机械、工程船舶、动力机械及其他机械共九类,1244子目。
中国城市水务改革发展研究是华禹水务产业投资基金筹备工作的知识库。六个月前,筹备工作组出版的《中国城市水务改革发展研究报告——水务产业投资基金与城市水务未来》,勾画出中国城市水务产业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愿景,也设计出用产业资本导向推动城市水务产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 理念、构想、报告,一旦得到决策部门的支持,就将转化为物质力量。可喜可贺的是,华禹水务产业投资基金筹备工作组拟选择成都等西部重要城市,率先进行水务产业投资基金模式的试点。消息传出,国内各大投资机构反响热烈,有意参与。相关部委态度积极,予以支持。使我们对基金的设立也增添了信心和期待。 在基金筹备工作将进入实质性运作之际,筹备工作组又推出《英国水务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试图用他山之石攻玉。面对宏大
为系统总结多年来在黄河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中取得的丰富经验,深入分析工作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黄委人政水资源局于2001年9月举办了黄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本书择优选录92篇论文,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统一管理,水资源管理体制与制度,取水许可管理、水量分配与调度、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水管理产法与执法等。本书可供从事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领导干部、技术人员等阅读参考。
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贯彻落实建设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建设行业生产操作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有关问题的能知》精神,开展建设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加快提高建设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我社根据建设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审定的有关建设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和建设部颁发的《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岗位鉴定规范》,组织编写的“建设职业技能岗位培训教材”。 本套教材包括了砌筑工、抹灰工、混凝土工、钢筋工、木工、油漆工、架子工、防水工、试验工、测量放线工、水暖工、建筑电工等12个岗位。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增加了《建筑职工职业道德与维权》一书。目的是使以上各岗位职工除了掌握本专业技能外还应懂得职业道德规范和维护自身权益方面的知识。也是为了配家职业技能管理部门围绕建筑行业以“诚
《水利工程施工》以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及其岗位群的培养目标为指导,依据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标准编写完成。全书共分五个项目,即施工导流与截流、基础工程施工、土石坝施工、混凝土建筑物施工、地下建筑工程施工,每个项目又由若干任务组成,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充分体现了实用性和实践性。 本书是高等院校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水利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等专业的通用教材,可作为水利水电类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参考用书,也可供水利施工技术人员参阅。
《潮汐河口河床演变与治理(精)》由熊绍隆编著,根据外26条河口资料,以影响河口形态及其演变的最重要且相互独立的因素,即径、潮流比值α和径、潮流含沙量比值β的合理组合αβ1/2作为分类指标,将潮汐河口分为河口湾型、过渡型和三角洲型类(其中Ⅱ、Ⅲ类又各分为三个亚类),较好地归纳出不同类型河口的形成条件和河床演变的主要特征。接着运用典型实例,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类型河口水沙运动和河床演变特性,概述其治理实践,并据以综合分析了潮汐河口开发治理的共同原则和各类河口的治理关键与难点。
本书针对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系统论述了:河势演变及“横河、斜河”问题,已有整治工程的经验,河道整治的原则、方案及措施,河道整治对河道冲淤的影响,小浪底水库修建后对游荡性河道整治的影响,黄河模型相似律及模型设计,河型成因与转化问题以及已有工程条件下和小浪底水库修建后整治方案条件下的中常洪水、大洪水、高含沙洪水的模型检验试验。对“横河、斜河”的认识,提出的河道整治原则与新结构新材料试验原则,只有按照治导线及依其确定的整治工程位置线新修和续建工程才能有效地控导,微弯型整治是河道整治的好方案,二滩的滞沙作用及嫩滩的调沙作用,河道整治对河道冲淤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可能发生的水沙条件,小浪底水库建成后的河势演变及整治工程的适应性,以及河床综合稳定性指标、河型转化、来沙系数、高含沙洪水模型相似
本书关注流域拟,全书共分六篇。篇至第四篇研究流域模拟的各种因素,第五篇综合这些因素,第六篇讨论应用。 章为引言,介绍水文模拟。篇共4章,讨论水文损失问题。第二章讨论截留,第三章讨论填洼,第四章讨论蒸散发,第五章讨论下渗。第二篇讨论水文输入,共分2章。第六章讨论面平均降雨,第七章概要研究地貌。第三篇研究基流。第八章讨论地下水,第九章讨论基流消退。本书只关注与流域模型相关的地下水特性。 流域产水产沙是流域的综合响应,可用量和质两方面的参数量度。第四篇第十章讨论产水,第十一章讨论产沙。 第五篇讨论水文循环的流域模型。次过程模拟模型在第二十章讨论,连续模拟在第十三章讨论。 第六篇为结束部分,主要讨论了流域模型的两类应用。第十四章讨论了实时洪水预报,第十五章处理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参
本书是对河堤崩岸不良地质与渗流耦合作用的经验总结、机制分析和理论提升,结合物理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及案例分析等技术手段,分析水流、河堤组成、地下水、岸坡形态等因素及其他因素对河堤崩岸的影响,归纳实验条件下岸坡稳定性变动规律,建立不良地质条件下渗流对河堤稳定性影响问题的数学模型,基于实验观测数据、利用数值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验证,总结不良地质与渗流耦合作用对岸坡稳定性破坏问题的规律。本书适合从事水利、水文等领域的工程师阅读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科研、管理、施工等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