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水资源日趋紧张的华北地区,本书提出了华北平原地下水潜力调查评价的方法。作者将地下水资源潜力分为地下水开采潜力和利用潜力两部分。考虑了地下水的开采盈余量和经济技术条件提高后可扩大的可开采量,考虑了节约用水量、污水回用量、微咸水利用量、引用其他水源等间接提高的地下水的潜力方法;提出了地下水潜力系数和地下水综合潜力模数两个地下水潜力的表示方法。以唐山市中西部为例,在充分搜集和整理地下水勘查与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对唐山市中西部进行了丰、枯水期的水文地质野外调查,分析了唐山市中西部地区地下水系统的补径排特征及其变化。利用水均衡的方法,重新计算了地下水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对地下水潜力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保护建议。 本书可供在我国华北地区从事地下水资源评价、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人民治黄50年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与实践、策略与技术方面的科学成果和经验。分环境与水土流失、治理开发与效益两大部分18个专题论述。可供从事水土保持和相关专业科技人员、管理干部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阅读。
本手册主要由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三部分组成。介绍了水工业工程常用设计参数和设备,并注意吸收了工艺的原理、设计参数以及颁布的有关标准和规范,使本手册尽可能满足水工业工程设计人员的需要。手册中数据主要以表格的形式编写,便于使用者查找。 本书可供从事水工业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市政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师生与参加注册公用设备师(给水排水专业)考试人员参考。
本书以工程结构可靠度及风险分析基本理论为基础,从工程系统的角度,对工程风险影响因素、工程风险率分析原理和计算理论、工程风险评价体系与评价理论等不同方面,系统地对堤防工程系统的风险分析与评价理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并对外有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全书共分7章,内容包括绪论、堤防工程风险分析模型、堤防工程的风险分析、堤防工程系统的风险计算、堤防工程系统的破坏风险评价、堤防工程系统破坏的影响及后果评价、堤防工程除险加固决策方法及应用等。 本书既有堤防工程风险的计算理论与评价方法,也有应用研究。本书可供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等专业的科技人员、大学生和研究生等参考。
本书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在长江三峡、葛洲坝两大水利枢纽工程大江截流及围堰设计、施工、运行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外已建水利水电工程截流围堰以及在河道流水中直接修筑土石坝设计、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全面介绍有关设计施工方案比选、设计计算、科学试验、原型监测及施工技术措施等内容。 本书内容全面系统、实例丰富、资料翔实,特别适合于从事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及工程项目业主单位的技术人员参考使用,是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科研人员、教师及研究生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水利部联合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部分研究成果的总结。本书以水沙灾害学的一般知识为基础,首先介绍了水沙灾害的一般特性,然后阐述了三门峡水库及黄河下游泥沙运动特性与专家经验,提出了水沙灾害管理与防治方法,最后给出了黄河下游水沙运动的数学模型以及决策支持系统。 本书可供水文、泥沙、防洪减灾、河道整治、地理、气象、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科研技术人员、工程管理人员、决策有员和有关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续修《河南黄河志》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是河南黄河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自2002年正式启动以来,河南黄河河务局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河南黄河志编纂委员会,设立了史志年鉴编纂办公室,抽调专人从事该项工作,二于2008年圆满完成了《河南黄河志》(1984~2003)的编纂出版任务。 本届修志是继l986年部《河南黄河志》刊行出版后开展的第二届《河南黄河志》续修工作。志书上限为1984年,下限一般截至2003年(个别部分稍有前展或后延),前后20年时间。这20年也是河南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续志内容包括三部分:续载、复载、补遗。续载是主体。复载部分,如名胜古迹、旅游资源等在上届志书的基础上有所补充。补遗,是对上届志书缺失内容进行适当的增补,时限与本书规定略有不同。 《河南黄河志》(1984~2003)的篇
由于水文设施工程涉及的专业较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部颁现行水利工程系列定额难以全部涵盖和满足水文设施工程的需要,特编制本补充定额,与水利部2002年颁发的水利工程系列定额配套使用,作为编制水文设施设计概算的依据,也是编制标底的指导性标准。 本补充定额适用于中央水文设施工程项目和中央参与投资的地方水文设施工程项目。地方投资的水文设施的水文设施工程项目可参照本补充定额执行。 水文设施工程概算应按编制年的政策及价格水平进行编制。若工程开工年份的设计方案及价格水平与初步设计概算有明显变化时,则其初步设计概算应重编报批。
中国城市水务改革发展研究是华禹水务产业投资基金筹备工作的知识库。六个月前,筹备工作组出版的《中国城市水务改革发展研究报告——水务产业投资基金与城市水务未来》,勾画出中国城市水务产业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愿景,也设计出用产业资本导向推动城市水务产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 理念、构想、报告,一旦得到决策部门的支持,就将转化为物质力量。可喜可贺的是,华禹水务产业投资基金筹备工作组拟选择成都等西部重要城市,率先进行水务产业投资基金模式的试点。消息传出,各大投资机构反响热烈,有意参与。相关部委态度积极,予以支持。使我们对基金的设立也增添了信心和期待。 在基金筹备工作将进入实质性运作之际,筹备工作组又推出《英国水务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试图用他山之石攻玉。面对宏大的水
本书从黄河的基本概况出发,介绍了黄河下游防洪的基础知识、黄河下游防洪非工程措施、防汛组织与管理、防汛抢险技术、黄河历史大洪水及防洪防凌以及黄河重大险情抢险实例。 本书可供从事水利工作的管理、科技人员和广大治黄职工,以及关心热爱和支持黄河治理与开发的社会各界人士参考。
《北部引嫩工程冲刷淤积与土壤盐渍防治措施》是北部引嫩工程扩建机理研究的组成部分,是该项研究的延续、补充和发展。 北部引嫩工程扩建机理研究,是由水利部黑龙江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与黑龙江省引嫩工程管理处主持,并有中国水利水电研究院泥沙研究所、黑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黑龙江省大庆地区防洪工程管理处、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等单位参加,并列为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总院的研究项目。在全面完成此项研究后,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总院于2006年12月21日委托黑龙江省水利厅,邀请相关学科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对该项研究成果进行了鉴定,鉴定委员会通过系统审查研究成果后,一致认为该项研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建议以该项工程(北部引嫩工程)为依托对它的效益与生态安全继续进行系统监测与研究。 根据鉴定委员
本书为《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规划设计丛书》的枢纽规划设计卷,由直接参与工程规划、设计的人员撰写。本书分规划设计综述、工程重大问题研究与实践、工程评估与专家咨询等三篇,共18章,在全面综述该枢纽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对枢纽规划设计中的一些专门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对其中设计优化与创新,规划设计中的经验与体会,以及专家咨询意见也作了介绍。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供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有关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参考书。
本书以黄河口的治理与演变研究为主线,在系统概括总结现代黄河口及其三角洲概况,古、近代对黄河口的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就现代黄河口研究及其进展、黄河口与下游河道的关系、黄河口治理措施与实践、新形势下黄河口演变与治理方略等内容进行了详尽阐述。书中还大量列举了在以往黄河口研究中未曾涉及的内容,如海向来沙问题、河口基准面影响机理问题、调水调沙问题、河口三角洲岸线动态平衡问题以及河口系统健康问题等。该书可作为有关专业人士和大专院校了解黄河口的重要参考用书。
在我们看到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把人类带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环境带来深重的灾难,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前是不忘,后事之师”,现在,一个可靠的现象就是人类在开始认识自然规律,并为此而采取了一系列积极行动,一场由环境保护而引发的绿色变革,正在全球以迅猛的势头向前推进。这场变革将冲破旧的观念,促使人类师法自然,建立新的秩序,重塑人类的生活,创造人类新的文明。 本套丛书的编著者以自己的研究为基础,吸纳外研究成果,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了解在人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些宏观思路。诚然,从认识问题到解决问题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生态文明——新世纪社会发展趋势保护生态,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必然趋势。
本书系“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河管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黄河下游滩区及分滞区风险分析和减灾研究”专题研究成果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黄河下游重点难区及河道的水沙演变进、分洪闸前后冲淤计算、分滞区洪水演变进、滩区及滞洪区社会发展预测及洪水灾害损失评估、数据前后处理及计算机仿真技术、滩区及分滞洪区避洪减这措施等。本书可供防洪减灾、水文泥沙、生态环境、水利工程等方面的专业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以及有部门的技术人员参考。
鲁布革水电站是我国首次采用国际招标的方式进行工程建设的,日本大成公司竞标成功,从此拉开了我国水电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此后,广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法施工管理、小浪底水利枢纽国际招标工程管理,使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有力地推进了市场经济条件眄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发展。作者从鲁布革工程的一名建设者,到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施工的重要组织者和小浪底工程建设的主要管理者,亲身经历并积极推进了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变革,体验了国外管理体制对水电建筑市场强烈冲击的阵痛,并在国际合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深切体会。为了给今后同类工程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我们惧并整理了作者在鲁布革水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所撰写的部分
本书针对黄河堤防土体非饱和特性显著且参数变异性大,渗透系数率定困难,淤筑工程技术理论基础缺乏等问题,率定了黄河堤防土体概率模型,修正了非饱和土土水特征与主应力差公式,集成了数值分析软件包,开发了堤防工程数据库,提出了堤顶宽度与淤筑高度的分析方法,得出了淤区立体网状排水、围堰柔性生态防护、纵向裂缝防治关键技术,建立了堤防工程安全评价预测模型,构建了集政策法规、工程技术、应急预警保障、公众参与于一体的堤防工程综合安全保障运行机制,为黄河防洪减灾、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