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七编,包括功能主义理论、进化理论、冲突理论、批判理论、交换理论、互动理论、结构理论,论述充分,结构严谨,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流派和代表人物进行了详尽介绍。 本书作为社会学理论的经典教材,现已出至第七版,因此得以吸纳最为晚近的社会学理论发展,以及作者本^对社会学理论的理解和诠释。 本书附有配套网络版,不仅补充有非常丰富的社会学资料,也为作者读者设置了理想的互动平台,和本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世界城市研究精品译丛 媒体城市:媒体、建筑与都市空间》引进西方城市理论研究的经典之作,大致涵盖了相关领域的重要主题,它以新角度和新方法所开启的新视野,所探讨的新问题,具有前沿性、实证性和并置性等特点,带给我们很多有意义的思考与启发。 学习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理论模式和研究范式,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城市化实践经验,研究发达国家新的城市化管理体系,是这套丛书的主要功能。但是,由于能力有限,丛书会有很多问题,也借此请教大方之家。读者如果能够从中获取一二,也就达到我们的目的了。
最卑微和最不文明的人有一种关于可能性乃至可能性的总体性(totalité)的经验——此种经验就其深度和广度来说,接近伟大的神秘主义者的经验。这只需要某种能量即可。能量并不罕见,尤其在人正当盛年的时候,但是这种广度和深度拥有对等物,只不过是它们就自身能达到的可能性问题所进行的愚蠢和平庸——甚至可以说还有怯懦——的判断。这些判断促使一种活动最终遭到失败,对它们来说,活动丧失了意义。没有什么比这更普遍的了:一个人偶然发现自己处于一种无以伦比的辉煌境地,他的感觉无所不在,但是他不知道如何表达:同时在他的头脑中产生了一连串模模糊糊的思想,这些思想孕育着转瞬即逝的谈话。倘若涉及色情生活,我们当中的许多人满足于最普遍的观念。它的肮脏表象是一个鲜有人不落入其中的陷阱。这种表象成为心安理得地蔑视色情生活
《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理解的社会学引论)(精)/许茨作品系列》是建立在作者阿尔弗雷德·许茨持续多年的、对马克斯·韦伯的理论著述的强烈关注基础之上的。作者认为,虽然韦伯的探讨是正确的,而且,他也以一锤定音的方式确定了社会科学的哲学的恰当的出发点,但是,他所进行的各种分析却不够深刻,因而未能奠定各种专享有可能使精神科学的各种重要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很重要的是,韦伯所提出的有关主观意义的核心概念需要进行有效的分析。作者试图把这些社会科学的问题的根源,直接追溯到有关意识生活的各种根本性事实上去,期待为人们探讨当下社会学所面临的各种基本问题,能够提供重要的启发。
该书奥地利社会学家舒茨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追随韦伯的脚步,将社会学当作奠定在行动理论上的一门学问,也就是说,重点在于有意义的社会行动应该如何被理解或诠释。但是,舒茨更进一步追问,我们能否构造一个关于社会行动的方法论与普遍理论,以便为社会科学奠定稳固的基础。因此,舒茨认为韦伯的理论在理解他人行动的问题上还有许多缺陷,从而需要更进一步的探讨,特别是要对“意义脉络”、“主观意义”、“客观意义”、“动机”的做进一步的探讨。对此,舒茨是借助于现象学的方法进行探讨,从而为社会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在本书中,柯林斯结合相关的社会学理论传统,系统阐述了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渊源、构成要素、运转机制及其应用。通过互动仪式链模型,作者把微观分析扩展到了宏观层次,从而对社会分层、社会运动与思潮、社会冲突、思想发展及知识分子等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作者强调的以微观为基础、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观点代表了学术界的一种新的综合性的理论倾向,为许多社会学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因此,本书被认为是西方社会学理论新发展的重要成果。
本书初版于1988年,是中文世界研究韦伯的部专著,为较早用韦伯的视角来审视现代性的著作,对中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该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韦伯的生平和当代“韦伯热”兴起的原因,介绍了韦伯的宗教社会学及政治社会学,更对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评述。 此次出版增加了苏国勋教授近年来关于韦伯研究的五篇文章,体现了作者对韦伯研究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