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王念孙《广雅疏证》中的同义词、反义词、同源词以及动植物名词“异名同实”现象等词汇词义问题的全面系统研究,旨在从一个新的角度客观展示《广雅疏证》的词汇词义面貌及其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广雅疏证》从清代至今在词汇词义等方面研究的不足,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广雅疏证》中的词汇词义现象,正确认识王念孙及其《广雅疏证》在汉语语言学史上的历史地位,拓展《广雅疏证》的研究视野,建立科学的汉语词汇史和现代汉语词汇学提供一些经过整理的实证材料,经过阐述论证的有价值的术语、原理和结论以及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
这部词典是据《现代汉语词典》)(1983本)改排而成的。《现代汉语词典》原是按拼音顺序排列,现应读者要求,再出这本倒序排列本,即按多字条目的末一个字的次序排列。
本书的目的是为那些对汉语语法研究有兴趣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青年教师以及其他语法爱好者指示门径,比较系统深入地介绍语法研究的专门知识,帮助他们掌握比较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学习已经被研究实践证明有效的各种研究方法。 本书收录三十多位汉语法专家的论文,比较系统深入地介绍语法研究的专门知识,每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内容包括:总论篇、漫谈语法研究、通过对比研究语法、汉语和外语对比、现代汉语和古汉语对比、普通话和方言对比、普通话内部的对比、结束语、朱德熙先生论语法研究、眼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对象、汉语语法特点和语法体生活费、汉语语法学史、西方语法学流派等等。
这几年我很看过几本讲现代汉语语法的书,得到一个印象是这些书的读者对象不明确,不知道是为谁写的。好像是谁都可以看看,看了都多少有点收获,但是谁的收获也不大。因为它既不能在理论上有所贡献,又不能在实用上有所裨益。最近刘月华同志把她和潘文娱同志、故桦同志合编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校样拿给我看,我愉快地把它看完,觉得这是一本很有用的书,会受到它的读者的欢迎的。
本书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对比研究了汉日语关系从句的句法与语义特征。考察对象主要包括学界较少关注到的旁语可及性等级序列、关系从句标记的类型与分布、关系从句结构在主句中的分布特征、生命度等级序列关照下的被修饰名词语义特征、关系从句与主句的逻辑语义关系。本书使用语料库中大量真实的汉日语语料,在量化统计各类关系从句分布的基础上,探究汉日语关系从句在句法、语义层面的共性与差异,并结合小规模的跨语言语料,验证了汉日语的共性是否属于跨语言共性。最后借助语序类型、形态类型、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汉日语的异同做出了阐释。
孙常叙(晓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汉语词汇学家、古文字学家。他在教学、学术研究园地辛勤耘了60年。孙师不但在语文科学领域取得学术界公认的科学成果,还给国家培养了众多的语文工作者,其中有不少人已经成为卓有成就的语言学专家。 《古一汉语文学语言词汇概论》是为一般人掌握阅读古书的能力而作,因此,它入手不是介绍汉语的历史,也不是介绍传统的“小学”,而是讲文言词汇和现代汉语词汇的关系。从现代汉语词汇过渡到文言词汇,亲切,自然,使人易于接受。全书各章节的知识都是本着这种精神设计的。实用,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但更加引人关注的是其学术特点,谨择其要者叙之。
《情境语义学研究》系关于情境语义学的一部专题性论著。作者(贾国恒)首先细致地梳理了情境语义学的发展历程,把它的发展分成两个研究阶段,并总结出它的三重学科性质,即面向自然语言、面向信息和面向人工智能。 在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厘清意义、制约与信息等三者之间的本质联系后,作者又站在哲学和技术两个层面上细致地考察了情境语义学的意义关系论,指出它预设了一个限制条件,不利于我们考察逆向制约、逆向信息和逆向意义。之后,作者提出一种自由式意义关系论,并提出研究语言表达式的情境殊例意义、以及扩展和完善自然语言语句系统的基本途径和的可行方案。 本书深入研究了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对语义悖论以及其他悖论的解决,揭示出悖论的真正根源。在通过比较来阐述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的优势后,作者指出设定的情境不会使我
在众多的应用写作教材中,《应用写作教程(第四版)》力图突出其内容新颖、例文丰富、格式规范、实用性强的特点,达到一种人人皆无我独有,人人皆有我更优的境界。书中所引例文也照顾到了应用文的诸种特点,意图体现应用文既是历史的印迹,又是目前生活和工作的工具。
语言是人们交际时反映客观世界和心理行为的载体。语言的选择使用表现了发话主体交际的目的性、语言的功能性和自然性,反映了发话主体的言语行为和心理行为,即理性行为和情感行为。词与词组合搭配规范的言语往往遵循理性思维,表达理性信息。词与词偏离搭配的言语往往遵循情感思维,表达情感信息。前者词与词搭配遵循语法的定法,后者遵循自然语言创造的“活法”,它了定法,即语法之法。它往往是发话主体的一种情感行为。当发话主体为现实所感动,要用现成的语言来表达,但现成的语言没有,便出现了“言不尽意”之困,但又不得不表达,便出现了语言的超常使用,即词与词组合搭配的偏离性。
本书的研究对语料的依赖非常强,一些绪论是建立在语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的语料来源主要有: 一是北京汉语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 二是华中师范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语料库。 三是各种书面语料。 四是网络上的语言资料。 五是凭语感自造,例句都经过数人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