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知识和运用》共七章,包括概说、词类、短语、句子、复句、句子常见的语法错误和标点符号的运用。全书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对汉语语法中的基础知识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和说明,同时对重要知识点给予明确的分类依据和形式标准,对易混淆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和辨析。该书用例来源广泛,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展示了汉语语法现象的丰富性,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知识,更好地运用汉语语法规则。可供广大师生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使用。
本书是汉语句法语义研究的一部分,得到*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2000年重大项目“现代汉语语义知识的形式化模型及语义分类系统研究”和2006年重大项目“大规模中文树库建设及其应用研究”(项目号是:06JJD740001)的经费支助。
本书通过对王念孙《广雅疏证》中的同义词、反义词、同源词以及动植物名词“异名同实”现象等词汇词义问题的全面系统研究,旨在从一个新的角度客观展示《广雅疏证》的词汇词义面貌及其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广雅疏证》从清代至今在词汇词义等方面研究的不足,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广雅疏证》中的词汇词义现象,正确认识王念孙及其《广雅疏证》在汉语语言学史上的历史地位,拓展《广雅疏证》的研究视野,建立科学的汉语词汇史和现代汉语词汇学提供一些经过整理的实证材料,经过阐述论证的有价值的术语、原理和结论以及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
本书收录中国历代祝词贺语以及可作祝词贺语使用的成语、典故、名句、俗语和楹联三千余条。 收录原则是: 1.为历代名家所称引的; 2.寓意深刻 3.生命力强,于今有启迪和借鉴作用的。 本书分为太平盛世、道德高尚、人貌卓异、景物迷人等十卷,卷下又分若干小类,全书共有六十小类。 本书每个条目一般分为五个部分:辞目、出处、释义、用法和原话(原句)。为节省篇幅,摘引原话(原句)时尽量简短 本书目次和正文均按内容分类排列。同类条目按字数多少排列,字数少者在先;字数相同者则按笔画多少排列,笔画少者在先。
这是一部实用性、学术性兼备的文言虚词专著。 本书选收了文言常用虚词122个,每个虚词独立成篇,每篇都包括虚词图解、用法溯源、用法表解、用法辨析4个部分。“虚词图解”是先摆出该字的本义或基本义,然后标出它的引申、虚化、假借义及其用法,从而形成关于该字词类、词义及用法的演变图;“用法溯源”实际上是对演变图的文字说明;“用法表解”是演变图的例证,例句多采自中小学教材或常见的文言文;“用法辨析”则从该字的使用实际和读者的理解实际出发,提出一些容易引起混淆或值得注意的问题。 “用法溯源”是本书独树的一帜,具有鲜明的学术见解。
这是一关于第二语言心理词汇研究的书。这本书的框架简洁明了:作者在界定基本概念、文献综述后,就详细阐释了这次研究的对象、方法,实验过程并终得出结论:随着语言知识的增加和语言水平的提高,二语心理词汇中的联系逐渐从语音向语义稳步发展,但由于遗忘,也有倒退现象存在。
《 魏书 语法研究》个专题是对《魏书》中被动句的研究。对于被动句的分类,作者改变过去重有标记被动句而轻语义被动句的做法,把语义被动句看作零标记式被动句,是有标记被动句的语义基础。而对有标记被动句的研究并未局限于《魏书》范围之内,而是把《魏书》中的被动句与其他一些中土文献和汉译佛经中的被动句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魏书》中被动句的特点。 《 魏书 语法研究》第二个专题是对《魏书》中双宾语句的研究。作者对双宾语句的研究立足于动词的语义配价,把双宾语句式看作三价句式,认为动词的配价成分属于语义平面,它们在句法平面既可以表现为实语类形式,也可以表现为空语类形式。 《 魏书 语法研究》第三个专题是对《魏书》中称数结构的研究。作者分析了称数结构的组合和句法功能,又进一步阐
汉语词汇经历了以单音节为主到双音化的发展趋势,《汉语常用双音词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选取汉语常用双音词尤其是构词上有明显特色的常用双音词作为考察对象,对双音词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词汇化的机制和动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指出汉语许多双音词词汇化后还进一步演化,从实词向虚词进一步语法化。探讨汉语常用双音词词汇化和语法化有助于全面认识汉语的历时演变和发展规律;同时,部分双音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机制动因还有其特殊性,有助于丰富和发展词汇化和语法化理论。
本书是讨论儿童语言获得实验方法的名著,亦是国外儿童语言获得研究的经典教材,是将生成语法理论的假设与儿童语言实证研究紧密结合的典范。 书中展示了大量儿童句法、语义获得研究的实验,详细阐述了实验设计的理念、必须满足的合理性条件、具体实施的步骤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开展儿童语言的科学实验提供了很强的实用性指导。 作者重点推介的两种实验方法——真值判断任务和诱导产出任务在国外已广泛用于儿童语言获得研究。这些方法逻辑性强,可以有效地控制句子使用的语境,为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提供保证。
语法化理论是普通历史语言学的 发展。该理论强调从语言的内部寻找语法发展的动因,注重分析一个新语法现象的具体发展过程,并全面考察新语法手段的出现对业已存在的语法系统有何影响。我们在分析问题时,特别重视从词语的语义特征、人类认知、篇章组织、使用频率等角度探求汉语 新现象产生的原因。同时,我们还注意从人类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角度,探讨汉语的有关现象,力求从 宽的视野来概括和总结汉语的发展规律。从系统的观点探求语法的发展,把个别现象的演变放在整个语法系统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注重功能相同或者相近的多个语法手段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语义与语音、语法相比,显得更为复杂,它不但属于语言学,还涉及哲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数理科学、翻译学等学科。语义学的研究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息息相关,它处于各种矛盾的思潮和各类学科的汇合处,是人类研究的焦点,因此无论是在西方的语义理论中,还是在我国的语义研究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观点众多,学派林立”的现象。 本书主要从11个方面对中西方语义学进行了初步的论述和对比,通过对比可见,西方语义学家所述及的许多观点我国古代学者早有论述,而且有些观点比西方学者提出的要早很多,论述要精彩得多,我国古代学者对语义理论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朗诵与台词》是北京市少年宫朗诵戏剧组通过十几年教学实践总结出的一本语言艺术教育教材。通过用气发声、吐字归音、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表情动作、叙述人物等朗诵台词的基本技巧训练,学习语言艺术的基本知识,并在诗歌朗诵、寓言朗诵、故事讲述几个方面进行专题训练,使学生打下坚实的艺术语言表演功底。本教材适宜于儿童少年业余朗诵戏剧小组初级班使用,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即80~100学时。使用时可根据学生人数和年龄特点进行适当的删减和调整。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注重其实践性,教学时要做到讲练结合,边讲边练。尤其对低幼儿童,更应注意以练习为主。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演出实践机会,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表演水平。
这里有个分期问题,也就是说,这部《汇编》选材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是一个不太容易处理得好的问题。我们的选材从唐五代开始,并不等于说在此以前就没有研究近代汉语语法史可资利用的材料,而是因为用当时的口语做基础,而或多或少地搀杂着文言成份的作品大致是从唐五代才开始出现的。《汇编》唐五代卷所收的唐人传奇《游仙窟》、禅宗语録、变文等材料就说明了这一点。 唐五代卷所收以禅宗语録和变文为主。这是佛教传入的产物。 佛教的传入大约是西汉末或东汉初的事。六朝时期,佛教势力已经很巩固,到了唐代又有更大的发展,并形成许多宗派。禅宗就是其中影响很大的一派。这一宗有它特殊的主张和方法,认为主观上有所觉悟就可以成佛,因而不重诵经修行而采取口耳传习的方法。这一派的「语录」特别盛行,原因卽在于此。禅师怎么
英国人类学家里奇(Leach)称《阶序人》是印度卡斯特研究 的 巨构,而美国人类学家坦比亚(Tambiah)则称本书融汇综合了前人对印度研究的成果。路易·杜蒙著的这本《阶序人(卡斯特体系及其衍生现象)》提出的“阶序”理念,一方面揭示了印度这个古老文明的基本理念,一方面则暗指西方近代“平等”理念的局限。本书因此 了印度研究的领域,而对各种比较文化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