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近百年的断代,以作者卒年为准。有时为叙述方便起见,其卒年不在百年范围内者,亦加略述,但以超过不远为限。 本书有时为方便于叙述起见,一书或同见于两节中,如傅乐焕先生的《宋辽聘使表》,既见于断代史研究节中,复见于旧形式的撰述节中。 顾颉刚,总括而言,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具体而言,是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颇的影响的“古史辨”的运动的主将。作者的特殊身份决定了本书的特殊意义。我们从中既可看到这位博涉子多个史学领导、亲历子多项史学活动、交接了多位史学名家、编辑了多种史学论著的奠基人对学科和同行的观察与评论;也可看到这位主将以特别的篇幅对他领导的史学运动所作的阐述与估价。在20世纪的中国学术作反思 与总结的时候,“古史辨”的影响——包括其正与负面——是不能忽视的,而本书的有关部分,
閻若璩年谱,原名阎潛丘先生年谱,清张穆撰。閻若璩,字百诗,别号潛丘居士本太原人,寄居山阳(今江苏淮安市),生于明崇祯九年丙子(一六三六)十月十四日。 阎氏早年卽好学深思。二十岁时,读古文尚书,认为东晉梅賾年献古文尚书是伪作。此后沈潛探研近三十年,著成尚书古文疏证八卷,引经據古,一一陈其矛盾牴牾之處,列出一百二十八条证据,有力地证明古文尚书为伪书。毛奇龄作古文尚书冤词与之驳辩,但亦“终不能以强辭奪正理”,“则有据之言先立於不可败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二古文尚书疏证)。 这次点校,以道光刊甲本为底本,参校乙本与粤雅堂丛书本,并收入伍崇曜的跋文。
《吹网录》是经史主要是纪传体正史的考试,卷二是专为《通鉴》作的考证,卷三考证金石主要是碑刻,卷四和卷五考证评议其他书籍,从古籍到清代人的,卷六对他祖上宋人叶梦得的著作和事迹作考述。 《鸥陂渔话》的卷一至三记亭元以来尤其是明清人的遗事逸闻,卷四卷五杂谈明清人的诗文,卷六谈书画,附加几条他所认为的奇闻。从质量上来比较,当估比不过朝气喜全成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以及钱大昕、段玉裁等人的那些名著,不如他们的规模宏传而有点近于零星琐屑。但从不局限于传统的经学训诂学,把领域扩展到历史和文献这点来看,汉有不说是给翰喜考证之学打开了一些新路子。至于对太平天国持敌视太席,则彼时文人往往如此,毋庸苛责。有个别语涉迷信之处,读者亦自能鉴别。
本书篇幅较短,但内容丰富,文学流畅。作者翰林出身,曾任京官十余年,并数出学差,晚年累任封疆,故于政坛掌故、科举考试、官吏执掌等颇为熟悉,书中所述尤为详尽,其他如民政、财政、文人轶事、地方民俗、山川河流、地理沿革等亦多有涉及,因而对研究清代中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社会生活诸方面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该书流传不广。据点校者所见,仅浙江官纸总局民国排印本一种,今即据此点校。全书共一册,分上下两卷,半页十二行,行三十二字,无序跋题记。后附《武陵赵文恪公事略》一文,今一并收录、点校。
秦观是宋代文学家,他在诗文词赋方面都有突出成就,在词学史上,被誉为[婉约派]之宗。徐培均先生在二十多年潜心研究秦观著作的基础上,参考前人所编年谱,撰写了这部《秦少游年谱长编》,将秦观的一生事迹都编入了年谱。对谱主的家世、生平、交游、仕履作了详细的考证。对其文学创作活动按年代作了详尽考辩,对其政治遭际也结合时代予以评述。从而使本谱的内容更加丰胆详尽,成为目前研究秦观生平及创作的最有价值的传记资料。
本书主要包括:舆孟达论李严书、舆孟达书、舆步陷书、舆陆逊书、舆孙权书、又舆孙权书、答司马懿书、舆兄瑾论白帝兵书、舆兄瑾言赵云烧赤崖阁道书、舆兄瑾言大水赤崖桥阁悉坏书、舆兄瑾言治绥阳谷书、舆兄瑾言论陈震书、舆兄瑾言孙松书、与兄瑾言殷礼书等。
本书近百年的断代,以作者卒年为准。有时为叙述方便起见,其卒年不在百年范围内者,亦加略述,但以超过不远为限。 本书有时为方便于叙述起见,一书或同见于两节中,如傅乐焕先生的《宋辽聘使表》,既见于断代史研究节中,复见于旧形式的撰述节中。 顾颉刚,总括而言,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具体而言,是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颇的影响的“古史辨”的运动的主将。作者的特殊身份决定了本书的特殊意义。我们从中既可看到这位博涉子多个史学领导、亲历子多项史学活动、交接了多位史学名家、编辑了多种史学论著的奠基人对学科和同行的观察与评论;也可看到这位主将以特别的篇幅对他领导的史学运动所作的阐述与估价。在20世纪的中国学术作反思 与总结的时候,“古史辨”的影响——包括其正与负面——是不能忽视的,而本书的有关部分,
本书是“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的一种,全书分上、中、下三册,合《清秘述闻》、《清秘述闻续》、《清秘述闻再续》而成。《清秘述闻》为清法式善所撰,是记载清代科举考试的专著,其乡、会考官类和同考官类,记载了清初顺治至嘉庆年间历科考官、试题及省、会殿元的姓氏籍贯出身等,学政类记叙清代各省学政一职的演变及其姓名、字号、籍贯、出身、任职时间等。该书记载截至嘉庆四年,因此后人又作《清秘述闻续》和《清秘述闻再续》,两书体例均如前,所叙时间分别为嘉庆五年至光绪十三年、光绪十四年至光绪三十年。
本书篇幅较短,但内容丰富,文学流畅。作者翰林出身,曾任京官十余年,并数出学差,晚年累任封疆,故于政坛掌故、科举考试、官吏执掌等颇为熟悉,书中所述尤为详尽,其他如民政、财政、文人轶事、地方民俗、山川河流、地理沿革等亦多有涉及,因而对研究清代中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社会生活诸方面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该书流传不广。据点校者所见,仅浙江官纸总局民国排印本一种,今即据此点校。全书共一册,分上下两卷,半页十二行,行三十二字,无序跋题记。后附《武陵赵文恪公事略》一文,今一并收录、点校。
本书近百年的断代,以作者卒年为准。有时为叙述方便起见,其卒年不在百年范围内者,亦加略述,但以超过不远为限。 本书有时为方便于叙述起见,一书或同见于两节中,如傅乐焕先生的《宋辽聘使表》,既见于断代史研究节中,复见于旧形式的撰述节中。 顾颉刚,总括而言,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具体而言,是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颇的影响的“古史辨”的运动的主将。作者的特殊身份决定了本书的特殊意义。我们从中既可看到这位博涉子多个史学领导、亲历子多项史学活动、交接了多位史学名家、编辑了多种史学论著的奠基人对学科和同行的观察与评论;也可看到这位主将以特别的篇幅对他领导的史学运动所作的阐述与估价。在20世纪的中国学术作反思 与总结的时候,“古史辨”的影响——包括其正与负面——是不能忽视的,而本书的有关部分,
秦观是宋代文学家,他在诗文词赋方面都有突出成就,在词学史上,被誉为[婉约派]之宗。徐培均先生在二十多年潜心研究秦观著作的基础上,参考前人所编年谱,撰写了这部《秦少游年谱长编》,将秦观的一生事迹都编入了年谱。对谱主的家世、生平、交游、仕履作了详细的考证。对其文学创作活动按年代作了详尽考辩,对其政治遭际也结合时代予以评述。从而使本谱的内容更加丰胆详尽,成为目前研究秦观生平及创作的最有价值的传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