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本博司向来以摄影家的身份为众人所知,举凡他的创作,如《透视画馆》《肖像》《剧场》《海景》等,无一不在挑战我们对于摄影表达的既有认知。他将时间、生命、历史这类具有纵向深度的主题,凝练成为二维的影像。在《艺术的起源》中,杉本博司详解了他“无相机摄影”新作《放电场》创作的原委和过程,以一般摄影者避之唯恐不及的静电灼烧底片,借闪电的意象连结起影像创造与地球生命的肇始。从未以影像的创作者自限的他,以光学玻璃雕塑五轮塔,探究人类宗教情感的来源,将金属块切削为数学模型,以有限的物质表现“无限”的概念,更为艺术家的想象力赋予其具象的造型。同时,杉本博司结合自己的摄影、建筑设计与收藏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杉本派”的装置艺术。当杉本博司对人类处境的思索越发明晰,我们也就看见他涉足更多人们未企
《敦煌石窟美术简史》一书,由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赵声良撰写。全书约15万余字,插图200余幅,共分六章,按照时代顺序介绍并论述了敦煌石窟美术发展的概况。 敦煌艺术享誉世界,敦煌学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而敦煌美术研究是敦煌学的重要分枝领域。本书对敦煌石窟美术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集合了新的材料与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强调学术性的同时兼具可读性,精选了大量紧密配合各章节内容的插图,注重了图文互证,在语言和叙述方式上更偏重青年读者的阅读习惯。
公用事业改革是中国三十年市场化改革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具有自然垄断特性和公益属性,使得公用事业的改革比一般竞争性领域更为复杂,必须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建立起有效的监管制度。为此,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为中国公用事业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提供了大力的支持。 本书收录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公用事业改革研究论文共26篇,分为理论篇、实践篇和国际篇三个部分,第四部分是世界很行PPIAF技术援助项目“重庆市基础设施领域私营部门参与的政策制度环境改善”的研究成果,可以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公用事业改革的相关理论和中外改革实践。
故事以少年瓦萨里穿越回到文艺复兴中心——佛罗伦萨找米开朗基罗为起因,通过他与文艺复兴艺术名人马萨乔、多纳泰罗、布鲁内莱斯基、吉贝尔蒂、波提切利、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等的结识交往,详解名画之美、破解名作背后的故事,同时再现佛罗伦萨的那段辉煌波澜历史,美第奇家族、马基雅维利、萨伏那洛拉等历史人物陆续登场,斗争、阴谋、名人、艺术汇聚于此……
《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器物》的主要内容是中国汉画像石、汉画像砖所呈现的器物形象,包括兵器、礼器、乐器、饮食器具 、家居用品、纺织用具、车辆和船舶等,是汉代器物形象较为完整的资料库,适合不同的受众需求,对于研究汉画艺术和进行现代艺术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世界艺术史》是一部享誉世界的艺术史著作,被西方评论界称为隽永的史诗和瑰丽的画卷。作者艾黎·福尔为法国文艺批评家、美家、哲学家。 作者集一生精力写成的这部篇幅告潮的巨著分五卷:1.古代艺术;2.中世纪艺术;3.文艺复兴艺术;4.近代艺术;5.现代艺术。分别论述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绘画、雕刻、建筑、装饰、彩陶、园林、洞窟、神庙、音乐等艺术风格的形成和特征。 这部传世之作早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并被很多国家列为艺术史教科书。相信在我国出版对我们关于艺术史的认识和研究、艺术的发展趋势和艺术走向更高更新层次都会起到推动作用。
《外国美术史/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美术学专业示范教材》旨在深入浅出地对外国美术历史发展的概况及相关基本知识进行系统介绍。内容不仅囊括了从史前一直到后现代主义的西方美术,也包括了非西方(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等地区)的美术。考虑到艺术的门类是随着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等影响而不断扩大的,而且,艺术这个名词用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所指事物也大不相同。因此,《外国美术史/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美术学专业示范教材》所包含的范围以绘画、雕塑为主,个别时代涉及建筑和工艺美术。
本套丛书依托各学科领域中年富力强、在学术研究线、已做出成果的学者,并配合图像数据专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中国历史中艺术、社会、军事和科技领域中的细部文明生动而准确地复原出来。其学术水准以及图片资料的丰富与新鲜,在目前的历史插图本普及性精品读物中是不可多得的。丛书共分《乾坤众生——阅读中国·社会史卷》、《美的盛宴——阅读中国·艺术史卷》、《百工竞技——阅读中国·科技史卷》、《鼓角争鸣 ——阅读中国·军事史卷》四册,活泼的文字配上精美的插图,展示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本书以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为主要内容,向读者展示中华民族艺术的发展线索及其艺术发展的规律。作者汇集古往今来既有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明晰的分析和裁断,以干净易懂的语言方式娓娓
本丛书所面对的读者是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文教工作者以及作为非专业的干部、学生,可以作为他们的业余读物,也可以作为某些大专院校有关系科的教材或参考书。 它要求能够准确地简要地描述不同艺术门类的历史,要求突出重点的事件、人物和作品,希望反映当前的学科发展水准,体现的研究成果。 它希望在文字上写得通俗晓畅,力求生动,特别是对于作品要有较好的艺术分析和准确的评价。既要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学术性,又要讲求可读性。 它为增强读者的兴趣,每本书按照历史的顺序提供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图像资料150幅左右,做到图文并茂。 显然这是一套普及性的入门的书,但也很注重学术性。对每一个艺术种类的历史在稳妥的历史分期叙述中,不但要把人文背景、艺术思潮、流派的演变交代清楚,而且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给予重
这是一本让人一看就忍不住莞尔一笑并且想收藏的艺术书籍,由艺术家、平面设计师安迪?图伊绘制当代52位重要艺术家风趣的肖像,辅以数百幅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并搭配上克里斯托弗?马斯特的精辟介绍,让这些当代大师突然亲切、易懂了起来!
观赏绘画可以悦目愉神、感动心灵、颐养性情。一些画作会让你一见如故,而另一些画作却需要借助于事先阐释才会倾囊相与,当然其回报往往也更丰厚。 本书明晰流畅,清新可读,涉及绘画观赏的方方面面,既能增进观赏绘画之乐,又能激发思想灵光。苏珊·伍德福德博士从熟悉的概念开始,进而探察幽微,发常人之所未见。譬如,她既道出绘画如何可以作为平面图案来观赏,又点明深度幻觉如何有助于引发情感效果;既指出普通物品如何可能包藏隐含之义,又阐明传统知识如何能提升我们对革命性作品之理解。
《历史之路——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20年(访谈集)》一书,全书约52万字。该书采访了六十多位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及海外的知名艺术家与策展人。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见证者与推动者,受访人皆以不同形式参与过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活动。 该书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与学术价值,有助于学者从不同侧面了解中国艺术界参与这一艺术活动的史实,以及参与者所经历的心路历程。该书是研究中国参与威尼斯双年展历史的手资料,与《历史之路——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20年》、《历史之路——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20年(文献集)》配套阅读,可深入了解中国艺术参与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史,以及历年中国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情况。
《桃源问津图》纸本设色纵23厘米,横578.5厘米。 桃花源是中国古代文艺作品的重要题材,主要有仙境与人间两种类型。此幅是以人间景致来表达桃源的主题。全卷远山冈峦,叠翠连绵,溪水横流,树木葱郁,屋舍村宇,掩映其间,有老者于山道策杖观瀑,有妇人于院篱携幼问路,有屋内四子席地而坐、饮酒高谈……平凡的人间景物对应着宁静的田园生活。
本期有两位重要的西方哲学家关于美术馆和艺术史的长文被译介,阿多诺的《瓦莱里、普鲁斯特与博物馆》,通过德法两位诗人作家的观点,经由哲学家的论述,而表述了有关博物馆美术馆之于艺术品的内在关系:内在于艺术品自身的历史是一个被不断瓦解和转述的过程;雅克·朗西埃的《当代艺术与美学的政治》,提出“感知共同体”的理论,分析当代艺术与社会、政治、美学等之间所形成的“可见度”与“可理解性”的感知关系,而美术馆塑造了这些可能关联的东西之间的共同存在与兼容的感知。很有意思的是,玛利亚·高夫的《未来主义博物馆策略》与柯克·瓦恩多《不断前进的鱼雷》,前者的文章聚焦较少被关注的1920 年代初期苏俄美术馆政策对未来主义等先锋艺术的高度关注,从具体的收藏与展示,到其短暂的繁荣后因政治、意识形态等原因很快沉寂的过
本书为西方艺术史类图书。以优美的文字、清晰的思路讲述了西方美术史的发展轨迹与幕后精髓,详尽囊括了史前时期、罗马时期、哥特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洛可可时期、法国革命与帝国时期以及20世纪之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