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是祖慰先生的绝笔之作,原计划撰写102问,但就在写到第22问的当晚,他静静地倒在了书桌前,终年85岁。全书立意于对全球七大古文明中涉及绘画、书法、雕塑、漆器、陶器、青铜器、面具、戏剧、建筑、史诗、宗教等各种艺术形式及作品的比较,并藉此落笔于人类文明在发展裂变过程中衍生出的一系列谜团,进而发出了屈原式的终极质疑、仰天长问 譬如,为什么在女人掌权的母系社会,人们敢把爱美的女人塑造得极其丑陋?为什么在几大古文明中,只有古希腊的神与运动员会光着身子,并终发展出至今方兴未艾的人体艺术? 视角之宽阔,命题之精准,才思之飞扬,学术之跨越,皆非普通作者可驾驭,且虽为未尽之遗作,但因每个设问命题相对独立,故并不影响独立成册的宝贵阅读价值。同时,由于作者高超的文字技巧及引经据典、抽丝剥茧、透过现
《上海艺术史图鉴(建筑卷)(精)》(作者张磊)从艺术研究的角度出发,将上海的建筑从古至今进行了梳理,以史为纲,以功能归类,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上海近300处在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介绍,为从事建筑、美术、历史、文化、旅游等行业的读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元代绘画十讲》通过对自然的再认识,元代文人开始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二次完善。他们直接追溯到绘画的源头,体会中国书画艺术的本质精神,然后遵循自己对自然万物的理解,用自己的图式表达当下的心态。 元代绘画体现出的重要意义是:在主流渠道无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时,绘画比其他艺术形式更能承担起传承文脉的重要职责。
魏晋以后,玄学的发展、佛教的传播,在程度上影响了哲学和文艺的发展。北齐承前启后,在艺术上有重要贡献。隋统一全国,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唐代继隋之后,各方面的文化成就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与边地各族文化融合,形成了光辉灿烂的唐文化。这一时期美术获得了全面发展,善于吸取优良技艺的中国艺术家丰富传统、不断创造,把文化和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峰。本书详尽地介绍这一时期的美术在各方面的发展和成就,提供了广泛的知识,方便了读者的了解和进一步研究。
这本美术史论文集收集了作者在美国16年中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研究和思考。这种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杜尚思想的领悟获得的。杜尚是一把钥匙,他不仅给我们打开了领会西方后现代艺术的门,更主要的是,他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领悟人生的门。因此文集中无论是直接研究杜尚的文字还是对其他西方艺术家或现象的描述分析,都在挖掘一个主题:究竟如何通过艺术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将人生变为艺术。
河上花图纸本水墨,纵47厘米,横1292.5厘米康熙十六年所作的《河上花图》,是八大一生中仅见的长篇巨制,与自赋诗作及书法,构成了一个的艺术整体。全卷以荷花为主,墨写荷叶、线勾花瓣,笔减意繁,浓淡互渗;坡石流水、枯木乱石,用笔出神入化,粗细、曲直、刚柔、虚实都恰到好处。各种草木竹兰,以淡墨皴擦,浓墨点苔草,疏落有致,凝重浑厚;而结尾处的高涧瀑流,似乎隐喻了画家的命途多舛。《八大山人河上花图(精)/中国美术史大师原典》由张子康。
方闻教授多年来的一项学术工作,即是基于建立在谈晟广译的《夏山图(永恒的山水)/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上的一种『中国山水画视觉结构』的呈现,即呈现和说明中国山水画视觉结构是如何不借求科学线性透视,而演进为以三个不同阶段完成画面空间幻觉与视觉上空间的统一感。方闻用『永恒的山水』来形容《夏山图》,同样,《夏山图》:永恒的山水》一书所创立的『典范』意义,亦恰如该书中所用来引以为据以证风格序列的那些宋代大师『基准』之作,对于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历程而言,注定也是一座『永恒』之山。
美国艺术与欧洲艺术相比,没有其历史悠久,更没有创造出什么动人的风格。然而,美国艺术的革命不只是风格上的,更是观念上的;美国艺术史不只是形式解放的历史,重要的是一部观念解放的历史。本书自1492年哥伦布次登上新大陆起娓娓道来:18世纪上半期,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在美洲新大陆上建立;抽象表现主义成为美国贡献给西方现代艺术的新风格;当代艺术是境界的美、生存感觉的美……
树木真实地活着,在神话中出没,在观念中穿行。 树木承载了太多人类的经验,是我们与自然,与非自然紧密相连的纽带。世界之大,文化各异,从古至今,树木从来就不是历史舞台的配角。一树一木,仪容堂堂,意蕴玄妙,形态俊美,已让无数文人墨客才思泉涌。 本书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对树木意义和使命的深探,既深挖内涵用途,又作意象拓宽引申。从苹果树、桦树、雪松、桉树,到橡树、柳树和紫杉,一路探来,我们遇见埃及树之女神哈索尔,为众生分撒补给,敬畏那献给宙斯的擎天巨橡,叹息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偷尝了智慧树的禁果,感动佛陀顿悟于菩提之下,我们也幻想食一颗西王母长生不老的寿桃,欣赏过伦勃朗名画《三棵树》,再对威廉?布莱克笔下的恢弘意象叹服……
《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建筑》以图片为主要内容,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汉代建筑形象,是汉代建筑较为完整的形象资料库,适合不同受众需求。对于研究汉代建筑艺术、现代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研究中国早期山水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现代景观设计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册汉画主要包括:住 宅 、园 林 、水 榭 、亭 台 、楼 阁 、祠 堂 、市 井 、粮 仓 、阙 、门 楼 、斗 拱 、桥 梁
新中国美术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开启了一个艺术发展的崭新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美术有先作为——门学科,通过一批公办美术专业院校的设立、现代美术教育制度的实施、美术各学科门类全面拓展而得以科学化发展。中央美术学院作为这批公办美术院校中至关重要的一所,其通过培养出的一批批杰出艺术家,以及他们所创作的经典作品,奠定了自身在新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绝大部分创造了新中国美术历史的艺术家都与中央美院密切相关——他们要么任教于斯,要么受教于斯。最值得学界关注的是这批艺术家中许多人的青年时代正是在中央美院度过的,无论当时的身份是教师还足学生,他们艺术发展历程中关键性的代表作或“成名作”几乎那是在央美期间完成的。这种现象一
美学在18世纪的英国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不是一个封闭的领域,新的方法和内容意味着新的社会文化的形成。本书以18世纪英国美学代表人物为脉络,梳理这个时期美学出现和具有独特性质的原因,分析其鲜明特征,从社会文化的角度阐释其对未来浪漫主义的深远影响。
《敦煌石窟美术简史》一书,由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赵声良撰写。全书约15万余字,插图200余幅,共分六章,按照时代顺序介绍并论述了敦煌石窟美术发展的概况。 敦煌艺术享誉世界,敦煌学备受靠前外学术界的关注,而敦煌美术研究是敦煌学的重要分枝领域。本书对敦煌石窟美术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集合了近期新的材料与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强调学术性的同时兼具可读性,精选了大量紧密配合各章节内容的插图,注重了图文互证,在语言和叙述方式上更偏重青年读者的阅读习惯。
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世界能源正加速向低碳化、无碳化转型,天然气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继续提升。因此,为缓解环境约束、资源约束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压力,在能源从高碳到低碳转型过程中发挥天然气的过渡作用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 《中国规天然气发展战略》通过战略篇、市场篇、管理篇和专题篇四部分,系统探究包括页岩气、致密气和煤层气在内的规天然气发展路径这一重大问题;通过实证分析与调查研究,并结合情景分析法,测算了中国规天然气的潜在供应空间,提出中国规天然气中长期发展目标,并绘制出发展路线图。
本书属于格致学术译丛系列。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谈起,详细介绍了古希腊艺术发展不同时期的主题、特征、技术手段及艺术价值,依据当时所能获得的考古和文献资料,对雕塑、建筑、绘画等主要艺术进行了可信的介绍和精当的评价;并通过近200幅,展现了保存至今的秀的希腊艺术品,引导读者巧妙地鉴赏这些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