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追溯了7万余年的艺术发展历程,以全球视角展现出不同时代与地域,不同社会和文化情境中艺术多样的面貌。书中包含1100余张高清全彩插图,囊括了绘画、雕塑、行为艺术、观念艺术等不同品类,同时聚焦于个体作品的深入分析,对不同时期大师杰作的丰富内涵进行了深刻阐述。本书自推出以来在全球已有20余种译本,超百万销量,此次的修订升级版中新增了当代艺术发展动态,充分揭示出今日的艺术家对于社会变化的思考和探究。
《加德纳艺术通史》珍藏版完整译自世界知名艺术史 Gardner s Art Through the Ages 第15版。 本书自海伦 加德纳1926年首次出版以来,一直广受好评,不断再版,堪称读者多、流传广的艺术通史;本书先后被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甚至美国精英高中选为教材,也是非常权威的艺术通史类教科书。本书遵循加德纳的基本框架,以 全景化 视角展示艺术发展美的历程。全书共38章,近125万字,收录近1700张高清图片;涵盖从史前到现当代艺术,广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摄影及工艺美术等诸多艺术门类。 本艺术史关注艺术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注重普及性与趣味性,力求明白易懂,致力为更广大艺术爱好者开启艺术圣殿之门。
《加德纳艺术通史》经典版译自世界知名艺术史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第15版。本书自海伦 加德纳1926年首次出版以来,一直广受好评,不断再版,堪称读者多、流传广的艺术通史;本书先后被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甚至美国精英高中选为教材。本书遵循加德纳的基本框架,以“全景化”视角展示艺术发展美的历程。全书共38章,近125万字,收录近1700张高清图片;涵盖从史前到现当代艺术,广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摄影及工艺美术等诸多艺术门类。 本书是以西方艺术史为主线的《加德纳艺术通史》的经典版,包括了西方史前艺术、古希腊罗马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艺术、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18世纪艺术、19世纪艺术、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等内容。本艺术史关注艺术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注重普及性与趣味性,力求明白易懂,致力为更广大艺术爱好者开
《剑桥艺术史》是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倾力打造、欧美艺术史名家联袂撰写的一套西方艺术入门读物。上至古希腊罗马艺术的光荣与壮丽,下至20世纪层出不穷的变革与创新,萃集每个时代的艺术珍品,呈现每个时代的主要特征。全新升级版精选近800张高清图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带领读者在书页间穿越西方艺术几千年的 美风景。
本书译自西方艺术史界享有盛名的《加德纳艺术通史》的第15版,著名学者海伦·加德纳的《世界艺术史》自1926年首次出版以来,因广受好评而不断再版,成为读者最多、流传最广的英文艺术史书籍。同时还被美国许多大学选为艺术史专业的教材,又是一本拥有权威性的艺术通史类教科书。自12版在我社推出后,广受好评。但艺术史的研究材料和方法一直在不断更新,15版将从译校和装帧质量上进一步提高和升级,为艺术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奉献更好、更新的资源。
《桑奇三塔: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内容简介:彰显的不是偶像,而是觉悟者的觉悟,他的说法以及他说的法。它不仅不表现佛陀,连僧倡也不表现,因此画面中的人物以世俗形象为主。供养人之外,最多的是王者、贵族、武士、侍从,还有天神,药叉,魔鬼,外道。可以说,它是用世俗生话和传统神话的表现方式来讲述佛国故事。
自从沈福文先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主编《中国髹漆工艺美术简史》、1992年易名为《中国漆艺美术史》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以来,一个甲子过去了,境内外再也没有出版过一本中国漆艺史,可见写作的难度和沈氏著作的开启意义。笔者虽曾撰写漆艺著作多种,每本中 史 占了不小的成分,而出版一部超越前人、超越历史的中国漆艺通史,才是笔者几十年来未敢忘怀的夙愿。本书重点梳理古代,突显传统精华,做到纵线不断,横面涵盖宽广,详略得当,不堆砌琐碎资料,不轻重失衡。鉴于现当代,中国的髹饰艺术已经成为中华手工技艺跨入现代生活、传达现代审美的标杆,故而,本书写现当代一章投入调查精力最巨;又鉴于当下时风煊炽,泡沫资料过多而历史需要沉淀,故而,本书对市场经济时代记录既尽量从简,又努力使可记于史的人物事件各有其位,记当代确
《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丛考》内容简介:“敦煌艺术名物研究”,它的重心不是佛教艺术,而是佛教艺术移植过程中接纳它的土壤、这片土壤上面的物质文化,此中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如何接纳来自殊方异域的各种事物。
《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丛考》内容简介:“敦煌艺术名物研究”,它的重心不是佛教艺术,而是佛教艺术移植过程中接纳它的土壤、这片土壤上面的物质文化,此中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如何接纳来自殊方异域的各种事物。
《中华图像文化史》是我国部中华民族的视觉文明通史,分专题深入研究了自远古至1949年大中华地区的图像,以及中华图像文化的形成机制。该项目分为断代史和类型史两个部分,“皮影卷”属于类型史之一,专门研究了中国古代皮影图像的历史。包括皮影图像的生产、皮影图像的符号系统、皮影图像的传播场域、皮影的地狱图像、皮影图像中的神怪世界、图像与文本等。
本画集主要介绍四川汉代画像砖。因四川汉代画像砖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制作精良,出土特多,驰名中外。所以本书收集了众多国营和民办博物馆、文物管理所,以及个人收藏爱好者手中的一大批新出土和未经出版过的汉代画像砖拓片和照片,其内容丰富,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图书。其增补新出土的资料将成为四川汉画研究的重要内容。
西方艺术史的机制与实践在最近的三十年中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本书对这一变化提供了一个综合的分析与评述。乔纳森‘哈里斯考察并论述了集结在“新艺术史”这个术语下的学者群体在艺术研究中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梳理和区分出这些理论与早先的“激进的”或“批判的”分析形式之间的不同特点,探索了其他相关学科与艺代史传统的影响,并且将艺术史的观念和价值与社会变革联系在一起。本书围绕重要的当代艺术史家和批评家的核心文本进行考察论述,这些学者包括:T.J.克拉克、弗雷德·奥顿、格里塞达·波洛克、阿尔伯特·布瓦姆、艾伦·沃勒克和劳拉·马尔维等。书中的每一章讨论艺术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并追朔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心理分析的批评理论的发展和相互作用。
德国艺术史学家汉斯·贝尔廷撰写的这本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而是一部以艺术史本身为论述对象的文集。20世纪80年代中期,贝尔廷次提出了“艺术史终结”的论题,并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一直延续着这一思考。本书是国内完整授权翻译版,书中作者读者重新进入艺术史的历史,细致入微地揭示了艺术史如何成为一个学科的真实进程。贝尔廷在质疑一种已经视自身为典范和标准的艺术史话语的同时,向它为了自身缘故而确立和熟用的时代、地域和风格的划分发出挑战。他激进的、以平等为诉求的艺术史观是以艺术创作本身为基础而展开的,并希望由此建立不同背景的创作者之间真切的、艺术的关联。正是基于这一点,本书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实践者而言也许尤为特别:在我们不断更新的艺术史叙述中,这种关联往往在艺术史学科、文化身份和消费的种种不
维也纳美术史学派是西方美术史学重要的学派,影响极其深远。贡布里希也曾称自己是这个学派的一员,而个记述它的历史、为它正式命名的则是贡氏所敬重的老师施洛塞尔。施洛塞尔(JuliusvonSchlosser,1866-1938)于1922年开始执掌维也纳大学美术史教席,十多年后写下了这篇《维也纳美术史学派》长文。在文中他追溯学派起源,梳理师承脉络,整理学术传统,为后来众多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施洛塞尔学识渊博、胸襟博大、文笔优雅隽永,字里行间流露出作为老学派一位对“我们学派”的真挚深沉的感情。时隔八十年后,我们将这篇名文的中译本刊行于世,以向这位学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就此机会,本书还特地选编了一批涉及维也纳学派的名篇,凡十二篇,分为三组。这些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西方学界对老学派理论遗产的利用、评价与反思。一组文章涉及“
本书根据西方艺术史界享有盛名的《加德纳艺术通史》2版翻译出版,由中央美院专家翻译。
在过去的1/4个世纪甚至更漫长的时间里,这本艺术史的力作一直是探寻人类艺术遗产的经典读本。从旧石器时代的过去到数字化的当下,每一块大陆、每一种文化都被涵盖,本书清晰的表达以及不偏不倚的论述,如同展开了一幅广阔史诗般的画卷,纤毫毕现。在本次第7版修订本里,当代艺术史家迈克尔·阿切尔详细叙述了过去20年的当代艺术,娓娓道来,真实地勾勒出我们文化史的进展。 本书配有1459幅插图,其中包括714幅彩图,20幅地图,123幅图表以及22张时间表。 书中所选内容均为历史意义时期的艺术作品,按照经纬划分章节,从建筑、雕塑、绘画、摄影等领域甄选最出众历史背景的作品供读者博览。更分享了同时代不同大师风格迥异的作品,让身临其境的你体会不同艺术家的作品风格。 通读此书,你可以恰切的感受世界艺术史的绚烂以及历史的变迁,真
先秦色彩是中国色彩研究的起点,肖世孟编著的《先秦色彩研究》立足古文献,试图从色彩的感知模 式、语言表达到色彩技术性研究,再进入色彩的文化释读,探索这样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路径,尝试解决如 下问题: 一、《先秦色彩研究》考证语言中颜色词的确切所指为中心,通过名物训诂等方法找到与某一颜色词 语对应的实物,根据“同一名物古今色彩一致”的原理,测量出常用颜色词(青、赤、黄、白、黑等)的 色彩LAB数据,根据此数值可以使先秦所说的色彩在 现代计算机上得到还原。 二、《先秦色彩研究》考证先秦文献中记载的古人的居室、器物、服饰的色彩,如:《诗经》中“青 青子衿”的服饰色彩;孔子所说的“红紫不以为亵服 ”的红色等等。 三、《先秦色彩研究》探讨了中国古代的色彩体 系,并讨论了五色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