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份子林金城耗时多年的饮食文章结集,一篇篇食物的故事,一口口回忆里的味道。 食物是流动的古迹,寻寻觅觅,在岁月的转弯处,总有许多暖胃窝心的美好滋味一一列队,汇集成一顿又一顿叫人怀念的:安乐茶饭。 也许你已经忘了,也许你还记得,也许你还会遇见更多的美好滋味。在岁月的转弯处,始终却还有这么一顿,不奢华不张扬,简简单单的安乐茶饭。
《茶源地理:祁门》将坚持“以茶为根、以文化为体、以生活为用”的理念,以祁门为中心,从梳理祁门改良场的历史到走过的祁门茶产区,围绕着历史、茶及茶园、制茶工艺等,细致的描述出祁门的茶文化;通过与“老茶人”、“新茶人”的谈聊,阐释出传承与创新的意义;通过对水口林、傩舞等风物的描写,演绎出旧时祁门的民风民俗以及现状……
当人看待食物就像看待人一样,会发生什么?我们不需要老学究般地对它追根溯源查家谱,也不需要神经质地将它们一会儿奉若神明一会儿打入地狱,我们可以知道它们的苦恼和快乐,它们与人的相处共存,它们与人碰撞出的火花。 我用写人的方法写食物,《人和食物是平等的》很像一本来自食物王国的哲学书的名字。希望这本书不是菜谱,也不是觅食指南,而是我们和食物的《老友记》。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食物越来越丰富,人类对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对食物的描述已不再是“它能否充饥耐饿”,而是“它是否好吃新奇 ”。食物在人挑剔的味蕾的判断下,有了三六九等区别,渐渐地失去了主宰的地位,而被人类所挑选和奴役。
一个擅长设计、见闻广博,对生活永远有热力永远有好奇的创作人,如果他恰巧又精于厨艺,你可以想像,他的美食世界必定也精彩万分。他对待厨房不会规规矩矩,每道料理每样食材都有乐趣。他又坚持半饱,让自己有余裕去容纳其他美好;享受恬适的同时,还有动力追求刺激。半饱,其实更贪心。 为什么半饱? 身边大吃大喝至死方休的多的是,半饱,是不是故作另类? 半饱,开始最初其实是被迫的—— 因为平日工作实在太忙,吃到一半就要赶着翻江倒海地做别的事情,所以常常不知不觉半饱着肚。 也因为如此这般活着太累,吃到一半就想睡觉了,饭桌旁沙发上一躺下,马上沉沉睡去,剩下半桌饭菜明天收拾。 生活迫人累人之外,也因为头发都白了,不再像少年时代饥不择食,多了点选择,真的好吃的才动心动情。偶然有放肆乱吃的,
台北,吃什么? 香港饭人欧阳应霁点火x台北地陪韩良忆煽风 欧阳应霁与六十位台北好友严选一百二十个吃喝地标,与嘴馋为食的你一同从早到晚从粗到细从轻到重从新到旧由始至终,吃出台北历史文化真材实料最最滋味! 台北,美食之都,汇集大江南北各式美食。老饕们曾有过这么一种说法,要吃最精致美味的各地中国菜,不在中国在台北。也正因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台北多元的美食文化。这次,资深老饕欧阳应霁与他的台北在地好友韩良忆,将带领我们走遍街头巷弄,品味地道台北美味。 台北,该怎么吃呢? 从<早餐台北>的烧饼油条∕东门米粉汤∕万华周记咸粥∕大稻埕慈圣宫排骨汤到好样Brunch……欧阳仿佛汇聚了众家美食友人的功力与记忆,台北成了另一款的分类记忆:从早到晚,可以是这么一路吃下来:<早餐台北><恋恋菜巿场
民以食为天,而这[食]之品质,就得看掂勺的厨子用心如何。 《中国厨子》,在古雅而富有民间智慧的行文里,展出出中华美食文化和烹饪技法的境界。却又囿于饮食,一篇篇故事在新中国外交事务的大背景下展开,宴会上谐趣横生的斗智斗勇,当然少不了厨子们幕后的一份功劳。
谈吃不能就吃论吃,一本菜谱又有什么趣味呢?汪曾祺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围,怎么个来历说得头头是道、烘托得恰到好处。用真实细腻的语言,表达了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是把口腹之欲和高雅文学拉得最近的人。 在中国文坛,汪曾祺被公认为当代名家中最后一位风雅独殊的文人美食家,与前不久刚去世的作家陆文夫齐名,堪称南北“人文美食家”。本书收录了汪曾祺谈吃的散文47篇,除了《五味》中的32篇外,还找到汪先生在其他地方发表的15篇,是目前汪曾祺谈吃的最全读本。
跑步、瑜珈、素食,是目前受年轻群体喜爱的生活方式。《食悟》是“一天一素”公众平台下“和合”栏目的一《食悟》。和合团队,从2014年11月13日开始,设计并研习了超过100个纯净素的菜式,在一天一素公众平台上发布。其实,这不光是一本素食食谱书,而是通过用心去做素食来启发人们感悟生命、认真做饭、认真生活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