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为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与名利相关。追名逐利既是人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的一项自然权利,甚或社会发展的动力,故而正当、合理、合法,无可厚非。但追名逐利又可能一步步演变为遭人诅咒、厌恶,并力图剿灭的恶行--违法犯罪,这种演变是如何形成的,亦即它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其具体过程和表现形式是怎样的,要想有效地阻止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和蔓延,这些问题不弄明白,一切努力必将是无的放矢、劳而无功。本书作者在厘清名利之含义及追名逐利之性质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与思考,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跨境是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被不同的国家以各种方式加以监管。它既是家事法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国际私法学界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本书对当今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与国际组织的跨境立法和司法实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与评析,并在此基础上着重从国际私法角度,梳理各国跨境亲子关系认定的困扰,通过相关典型案例揭示跨境亲子关系认定上出现法律冲突的原因,对跨境亲子关系认定纠纷的管辖权、法律适用以及承认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书认为,海牙组织在跨境亲子关系认定问题上应充分发挥将认定标准统一化的作用,国际社会亦有必要在借鉴《跨国收养方面保护儿童及合作公约》的成功经验上,制定跨境方面的国际条约,以规制跨境行为。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数千年来人类朝思夕计的恒久课题,环境犯罪防控问题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古代先贤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思及全球环境犯罪惩防实践为防控对策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启迪。本书以全球化为视野,以一体化之思维,解读环境犯罪刑事对策的观念基础和本体问题,梳理域外国家环境犯罪应对之策,剖析环境犯罪之司法运行,探讨国际环境犯罪及欧盟通过刑法保护环境之策略,构建了包括立法完善在内的一系列防控对策。本书视野独特,兼顾承继与创新、程序与实体、理论与实践,内容全面新颖,对环境犯罪防控进行了系统性思考。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学校法学教学、研究的参考书,也可以为环境保护以及法律实务工作者提供指导。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法学发展上的重要方面之一是国外大量的法学著作在中国得到了翻译和出版,加强了国际间的学术理论和思想的交流。这项事业的发展,对我们积极地去理解和消化国外学术著作的思想和理论,主动地做好评论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法律社会学经典论著评述》可以说是2004年在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律社会学导论》的姐妹篇。《法律社会学经典论著评述》的研究成果,反映的就是编者对已有翻译或介绍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外法社会学著作进行的学术分析和点评。同时对一些法社会学著作放在录中也作了个别的点评。
随着市场对法律翻译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法律翻译研究也亟待加强。为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法律翻译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以便总结既有成就,了解当前不足,明确未来方向。而这也是编写本论文集的另一初衷,即希望本文集能有益于从事法律翻译研究的学者省却繁琐的搜寻工作,迅速掌握相关文献。为此,对相关论文进行筛选之后,我们从中归纳了五大主题,包括法律翻译的理论、法律语言的特征及翻译、法律翻译的原则、法律翻译的方法以及法律词语的翻译等。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主题的划分不是非常严格的,事实上严格的划分也是不可能的,许多文章可以同时划归两个甚至多个主题。因此,本书中所作的划分纯粹出于实用的目的,即便于读者迅速掌握相关的文献,在一段时间内相对集中地研读、思考某类问题。本论文集付梓在即,首先要感谢诸篇论文的作
产品事故并非风险社会的产物,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背景下,缺陷食品、药品、机动车、智能产品等所引发的事故具有更明显的技术化特征,生产者、消费者之间技术信息的鸿沟加深,造成的损害也更加严重。因此,当今的产品事故被认为是风险社会的重要表现,与此相应,我们也需要重新思考产品责任的规制方式。 产品责任历来主要是民法的管辖领域,除了故意生产、销售有缺陷、有危险性的产品之外,各国追究缺陷产品致害的刑事责任的判例仍然比较少见。即便是对于明知产品有缺陷、有危险的生产商、销售商,立法者和司法者很多时候也宁愿选择惩罚性赔偿而不是刑罚手段。 然而,产品侵权责任在风险社会下明显力有未逮,无法达到惩罚产品犯罪的目的,无法遏制生产商、销售商不顾一切的逐利动机,也无法满足引导负责任的产品技术创新的
法学教授彼得·古德里奇曾说:“学习法律的要务是学习法律的语言,以及与之相箱的、使得该语言知识能够在法律实践中得到应用的语言技能。”“法律语言学”便是这样一门课程,它架于法律和学语言之间,是一块兴起于法学和语言学之间的交叉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本书正是对“法律语言学”这一迅速崛起的研究领域在国外的总体情况的全面介绍,特别是:(1)对语言与法律问题提供了一种完整的、全面的理论化理解;(2)提供了许多有用的、来自于真实的法律语境和文本的例子;(3)讨论了在法律面前处于不利地位的语言根源,尤其是对少数民族的人们、儿童和受到虐待的妇女而言。所有这些都足以让读者充分领略到这一年轻学科的独特魅力和光明前景。笔者相信,随着法律语言的重要性为更多的人所认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法律语言的学习和研
书以法哲学的视角、语言学的方法,对法制定、法研究、法实践中的专业语言现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定位,总结了专业语言符号系统的生成、运用及徨的规律及规则,阐述了这个语言系统存在的实用意义和文化价值。作者通过系统挖掘、把握法律语言的性质、功能及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特点,归纳了它们的法定规则和习惯规则,并适度分析了应用中的得与失。全书内容由法律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法律语言的应用体系两大部分组成,共分15章,将相关内容有序地分层次进行了诠释。贯穿全书的基本态度是:注重法律语言自的运作规律,并尊重其存在的事实合理性和学术合理性,力求体系完整、理念创新。reashape="rect"coords="231,71,305,96"href="e../discountZone_five/index.htm#ref=read-discount"target="_blank"alt="限时折扣"/>reashape="rect"coords="560,72,659,93"href="e../block_dushumobiledownload.htm"target="_blan
本书收录与银行业监管、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其他机构相关的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内容全面,编排科学,是各级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了解国家金融规范,广大人民群众遵守法律秩序、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工具书。
边缘法学是研究与法律有关的社会应用与发展规律的学科体系,边缘法学是知识创新和理论刨新的实验场。它将法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拓展了法律应用的疆域,扩大了法学研究的视野,增添了司法实践的方法,成为法律科学的新亮点。边缘法学丛书作为一套重视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的著作,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力求处理好法学理论现实性和前瞻性的关系。它的出版,对于法学研究的繁荣和法治建设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边缘法学丛书以交叉为视角,以非法学的思维,用非法学的方法和手段解决法律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它是法学理论应用化、法学应用理论化的综合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积累价值。本书是作者主持的湖南省法学研究基地(湘谭大学)重点招标项目“法社会学的立场省思和与理论重构”的最终成果。书中试图从法律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