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1993年以来人民日报刊发的任仲平(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文章100篇。书中的任仲平文章,以“大国大党大报”的独特基调,就事关时代发展的大命题、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件展开评论,多次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被认为是人民日报政论优势的集中体现。
《新开局:复杂系统思维与中国外交战略规划》由系统思维与国际关系研究、系统观中的复杂性、复杂系统与整体性思维、复杂性与系统演变、复杂系统思维的理论价值与启示、复杂系统思维与转型期中国外交战略规划、复杂系统思维与观念变革、参考文献等8部分构成。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加以区分不行;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曾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纵览古今、通观世界的眼光不行。我们抱着历史的态度、分析的态度、前瞻的态度、开放的态度,从事发掘与研究工作。这种态度也力求贯彻到本丛书中。然而,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的选题只能侧重于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对那些目前尚未充分注意的学科如法律思想史等,也适当予以注意。 从选题和內容来看,这套丛书可分为文学、语言、历史、哲学、考古、法律、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若干系列,每个系列都由研究中心聘请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担任主编,每部书稿都经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一书收录了朱镕基同志在1987年12月至1991年4月在上海市工作、主政期间的重要讲话、谈话、信件等106篇,并配有珍贵照片和手迹影印件,绝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真实地记录了朱镕基同志在上海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大刀阔斧的改革思想和施政措施。朱镕基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正值我国经济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当时的上海,财政收入滑坡、工业不景气;市政基础设施陈旧,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士气不振;政府部门官场气息犹存,开拓精神缺乏;等等,其困难和考验尤为艰巨复杂。面对如此局面,朱镕基从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入手,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同时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菜篮子”、交通、住房问题,为上海国际金融都市地位的确立
本书的宗旨为阐释复杂性研究中国路径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和中国特色、主要思想代表,以及基本学术内涵。中国的复杂性探索是以世界系统的形成演变为大环境、在世界与中国互动互应中进行的,世界系统的形成、演变改变着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的演变也改变着世界。在彼此的长期互动互应中,世界社会的系统性、复杂性不断提高,中国社会的系统性、复杂性也在相应地提高。这就需要以复杂性研究的西方路径为参照,在对比中考察中国复杂性研究如何发生发展,形成怎样的特色,涌现出怎样的代表人物,取得怎样的理论成果,面临哪些难题,希望以此深化对中国路径的理解。 全书分13章,叙述逻辑如次:第1、2章论述地球人类系统化和世界社会的形成和演化;第3章评析复杂性研究的西方路径,为剖析中国路径提供参照;第4章阐明世界秩序迄今的历史演变,交
《亲历政协30年》是作者卞晋平对自己在政协工作三十年的回忆录,全书分为五个部分。部分:三十一岁进政协,讲述作者从学校毕业进入政协工作的机缘;第二部分:慎始敬终尽诚节,作者讲述了在政协机关工作30多年来,辗转的各个岗位,并对自己工作做出总结和反思;第三部分:管中窥豹说发展,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工作经历,展示人民政协历史行进中的发展轨迹,展现改革开放给人民政协事业带来的巨大变化;第四部分:政协是所大学校,作者回忆在政协共事的如师长般的老同事;第五部分我们少年时代的歌:作者总结在政协工作的三十余年。
《人大制度与政治文明》,汪闻生著。本书为作者多年的论文汇集而成。收录的主要是作者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期间撰写的部分研究报告和论文,同时选择收录了作者在安徽省社科院工作,以及在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部分学术论文,共计66篇。多数文章曾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本书分三个部分:政治篇、人大篇、哲学篇。体例严谨,内容丰富,是作者对政治文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哲学与社会等方面多年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新四军研究(辑)》的出版是学会的一件大事,更是学会的一件喜事,因为热爱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并潜心从事研究的老同志和专家学者,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学术研究园地了。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学会,它拥有很多新四军老战士和一批研究新四军历史的专家学者,近年来又增加了一支由新四军老战士后代和青年史学工作者组成的生力军,是几支队伍相结合的会员众多的大学会。它一度拥有一万会员,现在还有五千余名。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一部浴血奋战、可歌可泣、救国救民的壮丽史诗。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它的铁军精神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因此,研究新四军历史的领域十分广阔,内容非常丰富,广大会员撰写很多论著,可是缺少一个相互
如何认知“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如何理解中国模式的“前世今生”?什么是中国模式的内涵?国际社会在中国模式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如何评估中国模式的绩效?中国模式付出了怎样的成本?小众市场经济遭遇那些困境?大众市场经济能否消解三富三贫结构?我们今天是否需要重拾“向老百姓还债”的价值理念?新中国模式的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是什么?本书对这些问题做了独辟蹊径的回答。
梁英平、谢春红等所著的《深圳十大观念解读(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时代价值)》内容简介: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深圳,30多年特区史上不仅生长了高楼大厦、物质财富,还激活、沉淀和输出了代表先进品质的新的价值观和新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诞生了一批新理念新口号。因为其诞生地的特殊,这些新观念新口号一经提出就不独属于深圳,它们影响了中国改革,勾连着时代,沉淀为全体中国人的共同记忆。《深圳十大观念解读(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时代价值)》讲述许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再去追忆,以现时的眼光试图解读这些观念时,我们不仅仅需要在感性上体验那个时代的风云与变幻、那些事情的复杂与牵连、那些人们的智慧与勇气,我们更应从理性上思考那时的改革先锋们遭遇的是怎样的问题:他们如何面对,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那时的问题今天还存在吗?
政治的着眼点往往不在问题本身,而在问题的联系,尤其着眼于结果。也就是说,政治上采取哪种表述方式,很大程度上直接根据政治的需要,而不是就事论事。因而,相当典型地表现为这样一个问题:科学从属于政治。同时,由于政治又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因此,相关的政治表述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地而异”。 但是,科学则不同,就性质而论,科学只能着眼于问题本身,只能就事论事,无须顾及其他,也不能从属于其他。一句话,科学是不能随地而异的。 这里所说的科学,具体指学术。政治与学术,分属两种不同的类别和范畴,因此,两者在性质上都具有各自的独立性。既然性质不同,那么,在的条件下,在某个具体的问题上,有的时候两者肯定不能统一。
顾准(1915年7月1日—1974年12月3日),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思想家、经济学家、会计学家、历史学家,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人。他对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哲学、政治、经济的探索,均具有里程碑式的贡献,做到了究天人之际、明内外之势、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顾准追思录(顾准百年纪念版)》堪称顾准思想评论的集大成之作,分量颇重,意义深远。书中所收文章的作者,既有政府官员,也有理论界的名儒宿彦,亦有与顾准先生共事多年的战友,以及来自顾准先生母校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的研究者,如陈敏之、王元化、李慎之、王蒙、吴敬琏、周瑞金、张曙光、俞可平、、周其仁、柴静等。本书的出版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思想史特别是杰出思想家顾准带来极大的便利。 谨以此书作为心香一瓣,纪念顾准先生的百年华诞。
外交学院是一所教学与研究型的大学。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和中国国际法学会这两大全国性的学会均挂靠在外交学院,为我院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学术上的支撑。《外交学院学术丛书》的出版无疑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 首先,丛书的出版适应了中国的外交学与国际关系的研究进入黄金时期的需要。 外交与国际关系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特别是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际形势大变化,中国形势大变化,中国外交大发展,国外大互动。这种形势推动中国的外交学和国际关系等的研究进人了一个黄金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主要党和国家领导人住进中南海。在毛泽东身边,有一批为他的日常工作、生活起居提供服务的人员。 本书正是通过毛泽东的卫士长、保健医生、专列服务员以及与之有接触的文工团演员等八位同志的回忆,揭示了毛泽东红墙内外的生活——从衣食住行到个人情趣,从日常工作到业余爱好,从身居要职的人民领袖,到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普通人。 他身兼领导、同志、丈夫、慈父、长者等多重角色,他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在与不同的人相处的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一个血肉丰满的毛泽东形象跃然纸上。
本书在系统梳理、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传世文献、甲骨文、商周金文以及大量地下出土文献等资料,深入地探讨了先秦巡狩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现象。特别是作者引入“地方治理”的行政学视角,阐发了巡狩活动在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将我国周代的巡狩与古罗马帝国的巡狩进行比较,彰显了中西方两种国家制度发展初期的异同。该书选题气魄宏大,史料运用扎实,对一些文化疑点和学术难题做了极富创新的解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