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荣编著的《明末清初松江士人与地方社会》主要探讨明末清初社会变动时期,士人与地方社会的关系。王朝更替、政权变动,在不同的政权体系下,士人在地方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对地方的社会功能。主要内容包括:明中后期松江社会的变迁即士人群体意识与“松江社会”的构建、以明伦堂为中心考察地方社会秩序中的“国家”在场、以几社为中心考察士人民间的社集、以海塘修筑为基点考察地方事务中的士人表达、以府志为中心考察社会变动与地方史。
延安十年,中国共产党人何以赢得民心,赢得天下?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命题,掩藏着丰富的思想智慧,也是一个具有非常现实启发意义的社会话题。《延安缔造》用开放的眼光,纪实的手法,在坚实丰富的历史资料基础上,选择普通读者乐于接受的叙述方式,全方位展示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精神魅力、文化活力和社会影响力,揭示中国共产党人在局部执政环境下的政治智慧、经济政策、道德情怀和文化创新能力,再现两代人对士地的深情,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寻,对社会的责任。重塑延安革命精神传统,激励当代,启迪后鲲。 《延安缔造》由朱鸿召所著。
提点刑狱司是宋代的掌管一路司法、监察等事务的重要路级机构。提点刑狱司的设立,代表了宋代法制化进程的一个新阶段,促进了地方司法审判和监督,也促进了司法公正。两宋时期涌现出了宋慈、郑兴裔等的提刑官,创行了“检验格目”等影响深远的司法检验制度。同时提刑作为路级监司之一,又掌管着监察、财政、治安等权力,广泛参与地方各项事务。宋代提点刑狱司制度是一项成功的政治制度,它促进了宋代地方司法公正、权力分化、吏治清明等。这一制度对元、明、清诸代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既得利益集团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在目前又似乎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是一个很多人刻意回避的话题。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由此而来的利益主体的分化与重组,在社会构成多元化的局面下,原有利益格局被打破,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产生了较为激烈的冲突,使既得利益集团问题突出地摆在了执政党面前,成了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忽视和回避的问题。本书聚焦中国既得利益集团,揭示其形成的真相,描述演进轨迹,总结遏制经验,探索治国良策。
“富而好礼”。元代地方精英是在国家与民众之间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群体。他们拥有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并借此取得地方的领导身份与地位,对地方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产生客观、积极的影响。 江南地区是元代的财赋基础。地方精英,特别是士人、“富民”,参与了社会新秩序的构建活动并扮演了重要角色。统治者、地方精英、民众三者之间的互动,对基层社会的发展态势产生了巨大作用。
《全球博弈:中美关系改变世界》内容简介:根据英国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历史上以亚洲为主的东方国家在经济总量上长期领先西方。1500年以后,随着新航路开辟、商业革命和海外殖民,西方国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开始不断上升。次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国家蒸蒸日上,在1870年左右其GDP总和超过全球总量的50%,世界的天平开始向西方倾斜。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西方发达国家盛极而衰。
《廉政学研究(2019年辑 总第3辑)》聚焦廉政建设,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国际和等多个层面对腐败和作风问题的性质特征、产生原因、政策措施、治理效果、环境条件等进行系统性、科学化的研究。 本集刊探讨廉政学的基本原理,对廉政、失范行为、腐败、不正之风、道德滑坡、反腐败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理论探讨,研究腐败与不正之风产生的根源及其规律,对反腐败策略、廉政建设体制机制进行评估,对历史上的廉政建设制度和措施进行比较分析,对各个地区廉政建设及其相应制度进行研究,对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与腐败的关系进行探讨。 廉政学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决定了本集刊必须采用多学科的方法。本集刊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证研究为主线,结合实际选用合适的方法,如用问卷调查、田野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资料,运用定性
《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当代十贤访谈录》是一部关系中国命运、关系国民福祉的良知之书,一部凝聚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知识界共识的改革建言书。 本书由资深媒体人马国川对吴敬琏、厉以宁、江平、茅于轼、资中筠、高尚全、、李泽厚、许倬云、袁伟时等当代10位影响力的华人学者的采访对谈整理而成;围绕中国改革的主题,涉及制度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社会转型、经济变革、司法改革、民生保障、文化重建、道德塑造等关系每一个中国人命运的重大命题,深入剖析一百年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政治、经济及社会转型的真实内在逻辑,为站在十字路口的今日中国寻求历史方向性的道路。 中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已经积累
各级党委要在组织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活动中,认真组织干部群众研读江泽民同志的原著,把《纲要》的学习纳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计划。通过学习,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上达到新的高度,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上取得新的成效。
《远东朝鲜战争》讲述了一个完整的主权国家,就这样被一个从来没有到过朝鲜的年轻的美国参谋在三十分钟的时间里,分割成了两半。 就在前一天夜里,在战争西线清川江前线作战的中国军队事先没有任何预兆地突然消失了。 自出国以来便在生死中搏斗的第三十八军的士兵们,脸上烟火斑驳,身上衣衫褴褛,他们围着这台收音机站在硝烟缭绕的公路上一动不动。那座使美军陆战一师无路可绕的桥,叫做水门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一六师三四七团七连司号员郑起于1951年9月30日收到一张红色请柬,上面写着:谨请光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5月
清王朝在其统治的最后十年,持续推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全面改革运动。起初是“新政”,紧接着转入“仿行立宪”,从中央到地方、从统治者到士绅、从立宪派到革命党,各阶层各团体都在不断“试错”,乃至垂死一搏。这是清政府为求自救的最后一次变革,也是传统中国在实现社会转型的漫长过程中第一次现代化尝试。回顾百年前的立宪试验,我们可以断言:中国的宪政源于西方影响,但中国宪政自有其内在规定性。正是这个内在规定性,把过去的时代和我们今天联系在一起。
本书以宋朝制置使这一具体职官为研究主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分清两类制置使的区别、论述制置使的发展过程、探讨制度的外延层面三个方面人手对其进行讨论,通过对制置使内涵的考述,以及对与之相关的若干问题的阐释,来说明宋朝职官制度的特点,勾勒出宋代政治文化环境下文官主导的战时体制的历史轮廓。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滥觞于隋唐,成熟于宋代。宋廷以考试选拔人才,不限门第,且因出版市场发达,教育机会扩大,知识传播日益普遍,许多没有家世背景的子弟为了出人头地,有志于读书应考,以求仕进。读书人不论出身,均有机会经由科举考试晋升为官宦,演变而为所谓的科举社会。 庞大的士人队伍壅塞于科举管道,只有极少数人功成名就,士人难免产生前途茫茫之感,而求神问卜、祈梦相命,甚至发展出梓潼信仰。不过,大多数的士人在一两次落第后,可能碍于生计,放弃科举入仕的目标,或从事教书、改业经商,或表演伎艺、卖卜,各觅出路。 本书深入剖析宋代科举制度的运行模式,及其背后推动的力量,进而阐述此一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与科举文化的形成,呈现出宋代科举社会丰富的内涵,读者深入了解科举制度,并通过此一制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