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孟良崮》由郭建军所著,本书讲述: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王牌整编74师被完全消灭,师长张灵甫被击毙。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世人皆知这段历史,但却很少有人会想到这样的问题:这场战争,到底是怎么打起来的?战争爆发前后,中日双方的高层又是如何考虑两国之间的问题的?……《大转折1937: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始末》结合大量的中日史料,互证对照,还原了1937年7月到1938年1月这一阶段的历史,细致描述了抗日战争爆发的始末,将历史的细节交还给读者。
本书中,何新先生以其固有的独特、新颖、敏锐、深刻的观点,提供了关于全球战略、全球格局、世界形势与发展趋势、大国关系以及中国的相应战略与对策的观察和思考,特别是对“9·11”事件及其后的美国战略、台湾问题给予了大胆、独树一帜的诠释,读来具有醒醐灌顶,振聋发聩之效,很具启发作用。
认为,只有消灭美国舰队以后才能随心所欲。为此,他下了一个比珍珠港更大的赌注,动用了日本海军空前庞大的兵力。出乎山本意料的是,美国人准确破获了日军的密电码,把“宝”押在了中途岛,集中优势兵力,以少胜多,使日本联合舰队惨败而归。血尸推波,残肢逐浪,2000多名日本官兵葬身太平洋。从此,改变了大平洋战场美守日攻的战略态势。
本书用纪实的笔法、以全景扫描的方式对库尔斯克会战进行了介绍。不仅展现了苏德战场及其库尔斯克会战的壮阔画卷,而且也提供了库尔斯克会战前后双方决策的细节;不仅汇集了大量散见于各国军事档案中的珍贵史料,而且也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内幕秘闻。
根据成员国之间的承诺关系属性,国际机制可以分为正式机制和非正式机制。成员国之间是否意图在相互之间建立有法律约束力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是正式机制与非正式机制的本质区别。为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国际社会建立了一系列国际机制,形成了多层级的国际防扩散体系:层级包括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和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属于正式机制;第二层级为多边出口控制机制,第三层级为防扩散安全倡议,属于非正式机制。为什么第二和第三层级的防扩散机制是非正式的制度形式?非正式的制度特征对这些机制的有效性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本书通过研究发现,非正式防扩散机制的形式选择并不是出于对共同问题取得解决效果的需要,而是层次和国际层次的激励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非正式防扩散机制虽然在实践中表现出程度的有效性,但
1945年4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终于迎来了春天,战争狂人希特勒一步步走向了穷途末日。战争末期,希特勒依然妄图死守柏林等待缓机。无奈常胜将军朱可夫率领百万大军重重包围了柏林,毫无空隙可乘。绝望之下,希特勒携情人于地下堡垒饮弹自尽,群龙无首的德军无奈地举起了白旗……“攻克柏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实施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柏林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法西斯德国的灭亡,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的里程碑。
西方是现代政治的发源地,民主政治学成为西方人所热衷的话题,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著作也多如牛毛。反观近代中国,政治学对中国学者们来说,却是如此陌生。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以及近代的学术名著,除了给人们提供一个又一个颠三倒四的模糊名词,而读者也该除了获得一些同样颠三倒四的名词外,鲜有所获。 如果说民主体制在发达的西方国家也历经沧桑,并屡次作为虚假的存在而欺骗着人民大众。那么,在近代中国,也毫不例外地使民主的欺骗性得以了最充分的表现。1911年的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整整齐齐地一起跨入了民主共和国,至于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共和国,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机会来深思。但今天的我们,却有机会来体会他们当时那种百感交集的心情。 本书是对二十世纪政治文化的反思。对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出了笔者的一家之言,
本书以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影印《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为底本进行注释。由与其他版本以及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有重要出入之处,则在有关的注释中加以注明,供读者参考。 本书注释办法:每篇篇题之下,均有简明内容内容提要;根据原文意思分段标点;难懂的字、词、句分别加以注释,并尽可能注明根据;每段均有译文,称为“大意”;每篇之后有“简评”,对各篇内容有重点进进行简要评述。原文一般采用简化汉字,个别容易产生歧义的字,仍保留繁体。对《孙子兵法》中历来有不同理解的某些重要词句,采取几说并存的办法,但“大意”中则主要根据编者的理解作了语释。为了有助于读者理解《孙子兵法》的军事理想,在注释中选用了若干有关的中国古代战例。
本书从理论的研究成果中获得了不少启示,又根据自己的学习、研究,得出了一些新的体会。但是对于“三个代表”这样一个重大的、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的实践和理论课题,我们的工作还是初步的,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深入。相信党的十六大会对这一思想体系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届时,我们将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