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目标读者是华语传播学社群,采取对话的笔调而舍拘谨的理论书写,目的在于营造探索与对话的气氛。顾名思义,本书强调传播学与社会学的对话,主要线索在于分析传统过渡到现代社会的宏观变化,把传播议题安置其中并作理论推敲。核心概念是“现代性”的特征与轨迹。全书共九章,重点分析十本重要理论著作及十多位社会理论家,最后一章综合各家之言,并推出“媒体现代”的理论构想,力图对前人作出修正与开拓,为传播学与社会学筑起对话的桥梁。
本书的前身《大众媒介与社会》在1977年出版之时,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媒介研究向高峰攀登的时候,我们从编撰者的出发点就可以看到,当年英国媒介研究当中的马克思主义者有多么自信。还有一件旗帜鲜明的事情,就是要抵制美国在传播领域的主导地位,后者的知识生产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些“捉襟见肘的共识”,一些“无穷尽的、非结论性的‘效果’研究”,与“欧洲知识思想多样性的论辩”是不能比拟的。 全书的基本结构和主题仍然沿袭了原教材的面貌,无论是作为教材还是作为学术著作,对学生和研究者来说都有着很好的延续性。当然,教材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对媒介生态整体把握的问题设置和论述框架完全突破了过去的模式。 不论是立场还是方法论上出现了什么变化,事实证明,本书的作者们抓到了媒介活动的重要性和实质性——作为一种日
《战略传播纲要》主要介绍: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传播。传播作为人类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行为和现象,在推进人类社会演进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进入阶级社会后,无论统治阶级还是被压迫阶级,无不重视运用传播手段来宣传主张、制造舆论、教化疏导,以影响和群众的思想行为,从而为他们的政治目的和自身利益服务。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和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传播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各领域,扮演着愈来愈关键的角色,甚至居于战略性地位,对形势格局的发展变化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于加强传播学研究、用好传播手段和途径,以充分发挥其在认识提升、价值认同、形象塑造、态度转变和行为等方面的独特
本书介绍了社交媒体(so media)的社会性是什么?社交媒体平台如脸书(Facebook,)、谷歌(Google)、YouTube视频(YouTube)、维基百科(Wikipedia)、推特(Twitter)等的含义是什么?权力是什么?经济与政治是什么?参与式文化(participatory culture)的概念对于理解社交媒体的意义何在?传播力与大众自传播(mass self-communication)在网络社会的概念对于理解社交媒体用处何在?社交媒体如何进行商业化运作?谷歌作为优选靠前的互联网平台与搜索引擎,其优势和弊端何在?脸书作为优选很成功的社交网络,隐私与监督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推特带来新的政治与民主形式了吗?带来政治公共领域(political public sphere)的复兴了吗?维基解密作为优选很知名的在线监督机构,其致力于使权力透明的潜力何在?维基百科作为优选使用很广泛的基于维基技术的在线百科全书,作为其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一书所描绘的妇女受众的收讯研究,兴起于特定的文化研究与女性主义研究的结合,也是女性主义关怀与媒介和流行文化相互关联的经典议题。霍尔将编码(encoding)和解码(deco—ding)的过程分开,突破了文本框架内的意识形态研究套路和“文本决定论”所导致的研究结论缺乏说服力的弊端。凡·祖伦也吸取了霍尔的论点,她回顾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介入媒介收讯的各类研究,一方面赞许当代受众研究已把植根于社会和权力关系之中的日常生活情境与受众自身的文本解读的情感相结合,因为这些收讯研究主张妇女受众从媒介产品中获得建构意义的权力,而不是被给予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众文化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传统关系。于是,妇女受众成了意义的生产者,而不是媒介文本传输的意义消费者。正如凡·祖伦所言:“受众不再被视为
书籍,是人类传承文明的主要载体;近代兴起了报纸和杂志,于是文明传承又多了一种工具和媒介,从而新闻与出版并称。但是二者在传承文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各自的特点有所不同。报纸杂志的时效性强、内容多样;书籍则传世久远、影响深远。二者相济,既及时反映了即时发生的情况,又引导人们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于是人类的文明得以播散和流传。 任何国家的新闻出版事业都是为自己国家的利益服务的,绝无功利的新闻出版事业从来不存在。过去,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只注重了它的宣传作用,而忽略了它还有商品性的一面。这是计划经济导致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很快意识到了出版事业的二重性: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我国的新闻出版业,一方面要发挥党和人民喉舌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去建设、发展
《海岸河口工程研究论丛:基于薛定谔方程的非线性波浪传播理论》是《海岸河口工程研究论丛》之一。波浪非线性传播一致是海洋动力研究的重要课题,《海岸河口工程研究论丛:基于薛定谔方程的非线性波浪传播理论》基于非线性薛定谔波浪方程,对深水波浪传播中的非线性和不稳定性进行研究,从深水一有限水深一近岩的波浪理论出发,分析波列问的相互作用,探讨了包含时间变量的近岸非线性波浪理论,进一步丰富了非线性波浪理论。 《海岸河口工程研究论丛:基于薛定谔方程的非线性波浪传播理论》研究成果可为从事海岸河口波浪动力研究的人员提供参考。
《中国地质图书馆珍藏文献图录》以我国近百年地质科学发展为经,以地质科学发展重要事件为纬,在数十万册馆藏中从善取珍,按照馆藏文献成文时间编辑成册。 《中国地质图书馆珍藏文献图录》旨在融馆藏之精粹,展我国地学文化之宏博。《中国地质图书馆珍藏文献图录》可为地质科学史研究的学者提供案头工具和有益的参考,也可为我国地质科学史研究提供史料借鉴。
《出版文化系列:新中国出版史研究(1949-1965)》选取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49―1965年这一时间段,对中国出版业发展情况进行考察。本书中不仅对该时期我国出版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出版业发展中的成就与挫折、出版领域的各种力量斗争等进行了阐述,也对该时期重要出版物的题材、内容特色,以及出版物的编辑、发行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长期以来,相对于出版学其他领域的研究热潮相比,中国出版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出版史的研究,显得相对冷落。不仅体现在研究上的诸多空白点和研究力量的分散,也表现为研究成果的零碎和分散。本书在搜集外学者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的出版业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搜集和梳理。该书对于从事出版史研究的爱好者,有的参考价值。
媒体可及性(accessibility)技术可以为感官功能缺损的用户提供可供替代的技术支持和信息获取方式,从而实现用户信息获取和传播的无障碍。传统的媒体可及性研究将视角集中于计算机硬件的技术实现上,对于无障碍内容、用户使用和可及性技术的影响方面缺乏关注,使研究范式以“技术”为中心。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使用户的能动性被激发,技术不再是阻隔残障者与健常人信息获取和使用的屏障,数字技术与多媒体互换技术为无障碍传播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本研究正是对新媒体可及性技术及其传播无障碍实现方面的多维度研究。 本书将分为部分(共七章),从新媒体的可及性技术实现、视听障碍用户新媒体技术的使用和评价、基于新媒体可及性技术的用户传播行为及影响三个方面,对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无障碍传播问题进行研究。
《〈生活〉周刊(1925-1933)与城市平民文化》对《生活》周刊的编辑、作者、读者乃至发行等各个方面作了系统的研究。本书对《生活》周刊所刊登的各类文章进行了全面考察。本书将《生活》周刊置于城市平民文化的背景中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