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nard Talmy教授于197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是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近40年来,他笔耕不辍,一直在认知语义学领域做着开拓性研究工作。 2007年10月,Leonard Talmy教授应邀作为“第四届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的主讲专家来京作了10场讲座。讲座内容均系其学术研究中的重点专题。本书内容根据讲座录像整理而成,作为《世界语言学家系列讲座》之一正式出版。
本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部分是、二、三、四等四章十一节,先后讨论了“词的内涵”、“词的离散性问题”、“词位和词位变体”、“语素的确认”、“构词法”、“构形法、”、“基本词汇理论”、“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等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第二部分是第五、六、七、八、九等五章二十节,先后讨论了“基本词”、“一般词”、“古语词”、“新词语”、“方言词”、“外来词”、“聚合同”、“成对词”、“缩略词语”、“典故词”、“惯用语”、“成语”、“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隐语”、“詈词”、“同形词”、“异形词”、“逆序词”、“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上义词”、“下义词”、“类义词”行二十八种词汇现象。部分中原来准备讨论的“现代汉语词汇的系统性”问题以
《词律》二十卷,初刊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是万树根据自己所见古人词分类考订,在纠正《啸馀谱》等诸家词集错讹的基础上编写的。全书共计六六○调一一八○体,调之排列以字少者居前,同调中各体亦以字数多寡为序,书“又一体”。同调异名者,列异名于正名之下。每调每体注明字敷。平仄、韵脚和句读,分别段落,并在篇后予以论说。并作《发凡》一卷,表明其对词学的独立见解。
清末忠以西方语法原理编写中国语法,着《马氏文通》,影响一时。虽当时有识之士即已注意到完全照搬西方语法来套中国语法,不通之处甚多,然反对者虽众,而能拿出学术成果与之抗衡者几微。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即是从研究实绩来揭示中国语法之特色,从而使中国语法之特点彰显于世人面前。要言之,中国语法重在词性多变,与西方重语序、重词形变化者不同。本书中详列各类词汇,加以细密的分析。配合大量例句,读完此书,中国语法之特点不难自明,阅读古书就没有什么障碍了。
《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现象与规律》收录了作者的三组论文。组论文是关于词汇化的宏观论述。第2组论文是关于词汇化的微观研究。第3组论文从汉语的类型特征出发探讨汉语的语法化。特色在于力图从汉语的类型特征出发揭示汉语语法化现象相对于其他一些语言的独特之处。其中有基于具体实例的较为宏观的论述,也有一些是较为具体但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
清末忠以西方语法原理编写中国语法,着《马氏文通》,影响一时。虽当时有识之士即已注意到完全照搬西方语法来套中国语法,不通之处甚多,然反对者虽众,而能拿出学术成果与之抗衡者几微。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即是从研究实绩来揭示中国语法之特色,从而使中国语法之特点彰显于世人面前。要言之,中国语法重在词性多变,与西方重语序、重词形变化者不同。本书中详列各类词汇,加以细密的分析。配合大量例句,读完此书,中国语法之特点不难自明,阅读古书就没有什么障碍了。
当代语言学已经进入了一个科学与技术的互补时代,信息处理水平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知识世界的载体是语符系统,信息处理的根本对象是语言信息处理。与计算机的出现使得语言符号有可能成为数据处理对象相似,神经科学实验仪器设备的应用,使得在大脑神经层面探讨语言机制成为可能。这些无疑都引导语言研究走向科技化,“语言科技新思维”(李葆嘉2001)应运而生。所谓“语言科学”包括理论语言学、描写语言学、历史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分支学科,所谓“语言技术”指语言研究的现代技术手段,包括语言信息处理、语音实验分析,以及语言的神经、心理和行为实验分析的技术手段等。就语言信息处理而言,又可以分为语料库研制技术、知识库研制技术、知识挖掘和抽取技术、句法信息处理技术、词汇信息处理技术、语音信息处理技
本书王铎字典对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的文字进行了分类整理。 原则上首文是按照康熙字典进行排列的,收录的文字以楷、行、草、隶的顺序进行排列。 对于收录文字原则上选择完好的文字,不清晰的文字只好割爱。本书特点是只要文字精彩且判断其有必要采用的,即使有一些不清晰也予以采用。 拓本的文字黑白色反转刊登。 对原本的污渍、文字周边有缺损的地方做了适当的修正。 对文字进行缩小,但是缩小比率不一。 文字的朝向尽量遵守原本。 由于编辑的原因没有表示出处。 为方便读者,在卷末附总画索引。
《跨学科名作译著系列:欧美词汇语义学理论》作为本欧美词汇语义学理论的综合性和纲领性专著,《跨学科名作译著系列:欧美词汇语义学理论》基于理论语言学和描写语言学立场,全面回顾了欧美词汇语义学的历史发展,详尽评述了历史语文语义学、结构主义语义学、生成语义学、新结构主义语义学,以及认知语义学这五大传统,并进一步展望了词汇语义学的研究前景。该专著填补欧美词汇语义学发展史的研究空白,不仅提供了欧美词汇语义研究思想的编年史式的记述,里程碑式的论著以及主要人物的介绍,而且阐述了欧美词汇语义学发展演变的背景及其动力。
本书主攻高考“近义词”“同音近义词”辨析的考查点,收录近义词500多组,同音词80多组,分为47个训练块。每个训练块近义词、同音词采取词条方式,结合例句,从使用荡围、语体色彩、搭配习惯、语意轻重等方面逐条辨析,围绕高考命题思路设计相关练习题,以巩固和强化设计相关练习题,以巩固和强化词语的识记、理解和动用能力。
全书运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对西汉动词进行全面系统的分类、统计,特别是将现代语言学理论引入西汉动词研究,例如转换生成语法、格语法、关系语法、层次语法、系统功能语法、配价语法、构式语法等,以说明相关语法现象,进而探讨汉语史中谓语动词的使用和演变规律。这对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领域中传统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方法的实践操作,传统文化的整理、传承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综观21世纪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就语言学研究而言,形式语言学理论和功能语言学理论继续对抗和对话,认知语言学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发展迅速,各种语言学的理论思潮试图从不同角度解释语言事实;在应用方面,语言学更加广泛地与多学科交叉,运用和借鉴包括数理逻辑、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生态科学、经济学等各学科在内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不断凸显语言学作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学科地位。就文学研究而言,英美文学研究受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文学及文学研究都关注文化全球化与本土性的关系。 本书为英文版。
本书为学林出版社学林语言学文库“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丛书”之一种。《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很大的突破是把施事和受事及其实现看作是一种动态现象。传统的做法是把施受关系理解为静止孤立的概念,甚至根本就是句法语义研究中不需要讨论的初始概念,所以一般是在固定框架内理解它们和动词成分的相互关系。《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一开始就把施受本身所包含的相关要素分解开来,指出多种因素可以影响到施受关系的程度。接着引入典型性以及句式意义的眼光去逐一分析这些概念因素各自对施受语义以及对句法变化所产生的可能影响。这种分析思路显然为语法分析引入了清新的视点。
《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现象与规律》收录了作者的三组论文。组论文是关于词汇化的宏观论述。第2组论文是关于词汇化的微观研究。第3组论文从汉语的类型特征出发探讨汉语的语法化。特色在于力图从汉语的类型特征出发揭示汉语语法化现象相对于其他一些语言的独特之处。其中有基于具体实例的较为宏观的论述,也有一些是较为具体但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
漫画图解英语单词六大特色 6种漫画表达单词 人物 动物 表情 动作场景 故事 2160个高频单词 满足99% 日常、考试需要 30个难易LIST 根据水平,自由选择 新锐画师 英语专家 地道英文思维打造搞笑英文漫画 丰富用法,地道例句 9宫格排版 缓解眼疲劳 兼治强迫症 附赠1个INDEX学习手册 2160个单词A-Z 学习更系统,条理更清楚
本书主要探讨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如何演变为现代汉语中黏着性的构词语素,如壁、奋等的历时变化。本书基于个案的研究,从构式理论的视角阐释了古汉语单音词语素化在词法、句法、语义方面的倾向性特点,还讨论了单音词的词汇更替及其语素化等问题。汉语的语素是一种构式,为语音、句法和语义的结合体;汉语单音词的语素化是构式化现象,因为由词变为语素,构式的层级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形—义匹配体。单音词语素化的实质是特定语言单位在不同历史时期形义关系的重新配置,语素化及部分图式性固定结构(如四字格)的形成属于构式化。单音词的语素化是多种同义表达形式之间历时竞争的结果,是汉语演变中无意图的附带现象,不是语言使用者有意为之的结果。
我接触过的汉语教学对象,大多数是“非汉语人”或“非汉语普通话人”,即不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或只掌握汉语某个方言的人。因为对这些人学汉语普通话语法的难处有所了解,于是,想把教他们学汉语语法的体会写出来。几年以前整理了一下讲稿,名之曰“简明现代汉语语法”,本要付印,但是一拖再拖,因故搁浅。去年我又接受了为中央民族大学语言学系九五级学生讲授现代汉语课的任务,借机对原来的部分讲稿加以调整,形成现在的稿子。1996年春天,承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几位新领导同志的关照,本书才被正式提上了与世见面的日程。 这不是一部研究汉语语法的专著,而是一本引导学习现代汉语语法的小书。语言学界有一位前辈说过,小书也是不好写的。我在编撰过程中,主要参考了
这是一部实用性、学术性兼备的文言虚词专著。 本书选收了文言常用虚词122个,每个虚词独立成篇,每篇都包括虚词图解、用法溯源、用法表解、用法辨析4个部分。“虚词图解”是先摆出该字的本义或基本义,然后标出它的引申、虚化、假借义及其用法,从而形成关于该字词类、词义及用法的演变图;“用法溯源”实际上是对演变图的文字说明;“用法表解”是演变图的例证,例句多采自中小学教材或常见的文言文;“用法辨析”则从该字的使用实际和读者的理解实际出发,提出一些容易引起混淆或值得注意的问题。 “用法溯源”是本书独树的一帜,具有鲜明的学术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