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权文公集、骑省集(集部14)》的出版发行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是清代《四库全书》的两种书目之一。《四库全书》编撰过程中,纪昀等即撰写各书提要,编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大由于此书篇幅过大,一般人使用不便,纪昀等又压缩删节,不录“存目”,诸书编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著录图书3470种。相对于《总目》,《简明目录》要简明扼要许多,篇幅适中,是了解《四库全书》和传统文化的一种工具书。对于一般读者了解祖国文化遗产,能够起知类通方的作用,进而鼓励和指导读者去寻找原著阅读。此次重新整理,用简体字横排,并新编书名、著者两个汉语音序索引,便于一般读者阅读和查检。本书署名由例由王公大臣领衔,实际编者为大学士纪昀等人。纪昀为清乾隆时期大学者,学问渊博,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四库全书》历经劫难,现收藏于甘肃省图书馆的文溯阁本是目前未曾公开出版的一份存世《四库全书》钞本。《文溯阁 四种校释研究/兰州大学文库·四库研究丛书》对200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文溯阁四库全书四种》进行系统校释和研究,并以其与文渊阁本同书进行仔细对勘,发现四种书的文溯阁本和文渊阁本的文字或图片的差异颇多,还存在篇段不同和可以互补的缺佚。 认为文溯阁本《四库全书》的钞校质量与文渊阁书不相上下,有着宝贵的版本和学术价值。
由于海峡阻隔,我们暂时无法“睹四库全书荟要”的真容,但是,吉林出版集团对于“荟要”的影印出版,却在某种程度上稍减我们的遗憾。这也是这部中华文化的珍品首次在大陆印行。它的出版印行,无论是对於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四库全书荟要”本来就是书中精品,再辅之以现代的印刷技术,这套黻书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大小图书馆和个人收藏的珍品。
由于海峡阻隔,我们暂时无法“睹四库全书荟要”的真容,但是,吉林出版集团对于“荟要”的影印出版,却在某种程度上稍减我们的遗憾。这也是这部中华文化的珍品首次在大陆印行。它的出版印行,无论是对於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四库全书荟要”本来就是书中精品,再辅之以现代的印刷技术,这套黻书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大小图书馆和个人收藏的珍品。
《青囊奥语》为后世伪托唐杨筠松所作的风水堪舆之书,是理气派风水之学的阅读典籍,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择居理念及诸多思想观念,其中《四库全书》所收为其流传范围很广、影响优选的版本。作者刘轶以“四库本”为基础,从不同的版本校注出发,在《四库全书本青囊奥语初解》一书中,分析相关异文,对照有关注释,很后做出自己的判断分析,以“原文”“异文”“注释”“注记”等形式,对全书剔抉隐微、疏通大意,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解读。
宋周去非撰:是书即作于桂林代归之后,自序谓本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而益以耳目所见闻,录存二百九十四条。盖因有问岭外事者倦于应酬,书此示之,故曰“代答”。本分二十门。今有标题者凡十九。一门存其子日,而佚其总纲,所言则军制户籍之事也。其书条分缕析,视嵇含、刘恂、段公路诸书叙述为详。所纪西南诸夷,多据当时译者之词,音字未免舛讹。而《边帅》《法制》《财计》诸门,实足补正史所未备,不但纪土风、物产,徒为谈助已也。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纂修的一部丛书,收书三千四百余种。为了纂修四库全书,当时在北京设立了一个专门机构,称为“四库全书馆”。在纂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馆臣每校定一部书,即写一篇提要,“将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详细考证,铨疏厓略”,这些提要汇集起来,加上存目提要,按照经、史、子、集四部类次,由纪昀加以整齐划一,进呈乾隆皇帝御览后,就成为《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成书后得到广泛的流传。《四库全书总目》,都是由皇六子永瑢领衔纂修的,但据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所言,实际工作是由纪昀完成的。本书为经部3册,由蛾术丛书编委会整理完成,以浙江杭州刻本为底本。繁体竖排,使用全式标点。
清冯武撰。武号简缘,常熟人,冯班之从子。班以书法名一时,武受其学。年八十一时,馆子苏州缪曰芑家,为述此书,专论正书之法。首陈绎曾《翰林要诀》一卷,次周伯琦所传《书法三昧》一卷,次李溥光《永字八法》一卷,以三家论书独得微旨故也。其语意有未显者,则武为补注以明之。次明李淳所进《大字结构八十四法》一卷,次《纂言》三卷,则历代书家之微论。次书家小传、名迹源流各一卷,而以班所着《钝吟书要》一卷终焉。每卷之中,武亦各为附论,时有精语。盖武于书学,颇有渊源耳。
《汉志·道家·文子》九篇,注曰:“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隋志》载《文子》十二篇,注曰:“老子弟子,《七略》有九篇,梁十卷亡。”二志所载,不过篇数有多寡耳,无异说也。《柳宗元集》有辨文子一篇,称其旨意皆本老子,然考其书,盖驳书也。其浑而类者少,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凡孟子辈数家皆见剽窃,烧然而出其类,其意绪文词,互相抵牾而不合。不知人之增益之欤,或者众为聚敛以成其书欤?今刊去谬恶滥杂者,取其似是者,又颇为发其意,藏于家。是此书不出一手,唐人固已言之。然宗元所刊之本,高似孙《子略》已称不可见,今所行者仍十二篇之本。别本或题曰《通玄真经》,盖唐天宝中尝加是号,事见《唐书·艺文志》云。
《史部研究/四库研究丛书》从图书整理的传统与四库馆的开设、四库馆人员的遴选及其特点、四库馆管理制度研究、四库馆内人数与人员设置比例、政治引导与学术影响乾隆、朱筠与四库馆和四库馆臣的学术共性等方面,论述了有关四库全书馆的流程、制度、人员等特点。总结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有利因素:乾隆皇帝的支持;四库馆充分发挥了总裁的作用;四库馆总纂官拥有很大的裁决权;库馆内有大批人才,分工明确合理;馆内资料丰富,馆臣重视实际调查。也指出了四库馆本身所固有的弊端:四库馆作为一个官方修书机构,始终都在考虑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以维护皇权为中心;急于成书;作为一个大型修书机构,要重视制度建设;四库馆臣间矛盾分争,给《四库全书》的纂修带来不良影响;馆臣在修书过程中,有大量的抄录官书现象。这些教训值得我们进一
"周易 " 原本是卜筮之用。同时也是包含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孔子作 " 十翼 " ,进一步阐述了 " 周易 " 所包含的哲学思想 ; 王弼作《周易注》、《周易略例》也进一步阐述 " 周易 " 的义理。朱熹的哲学思想继承程颐,世称 " 程朱 ", 而他的《易》学思想则有异于程颐。程氏《易》学遵循王弼开拓的道路,以义理解《易》 ; 朱熹则认为《易》是卜筮之书,作《周易本义》就是要还《周易》的本来面目。 原本依吕祖谦《古周易》本,经与传分开不混,共十二卷,上下经各一卷,十翼十卷。后人将原书割裂,重组成四卷,卷一上经,卷二下经,卷三《系辞传》,卷四《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彖传》与《象传》分附于各条经文之下。故有十二卷与四卷本之别。朱熹的哲学思想继承程颐,故世称“程朱”。而他的《易》学思想则有异于程颐。程氏《易》学遵
南北朝徐陵撰,清昊兆宜笺注。《隋书,经籍志》载陵集本三十卷,自唐以后久佚不传。此乃后人从《艺文类聚》《文苑英华》诸书内采掇而成。陵为文绮丽,与庾信齐名,世号徐庾体。史称其缉裁巧密,多有新意。自有陈创业,文檄军书及禅授诏策,皆陵所制,为一代文宗。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研究》为作者柳燕的博士论文,综合《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总序、部类小序以及众多独立的解题文字,分别对《四库全书总目》集部中的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和词曲类、集部存目进行研究,总结了《四库全书总目》对各个部类总体的批评和认识,具有较高出版价值。
宋周去非撰:是书即作于桂林代归之后,自序谓本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而益以耳目所见闻,录存二百九十四条。盖因有问岭外事者倦于应酬,书此示之,故曰“代答”。本分二十门。今有标题者凡十九。一门存其子日,而佚其总纲,所言则军制户籍之事也。其书条分缕析,视嵇含、刘恂、段公路诸书叙述为详。所纪西南诸夷,多据当时译者之词,音字未免舛讹。而《边帅》《法制》《财计》诸门,实足补正史所未备,不但纪土风、物产,徒为谈助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