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公共外交”的关注程度急剧提升。所谓“公共外交”,就是关于如何让对方(或者其他国家)理解本国、如何在符合本国利益的前提下,设定和认知世界并引导其言论。它并不局限于何谓外交以及何谓政治的问题,同时还包含如何理解别国或者别国的文化这种更深层次的问题。本书综合诸多敏锐的知名学者近年来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着眼于美国公共外交领域的主要旗手——美国文化中心,探究其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活动理念和活动真实情势的变迁。从文化政治学的角度来考察围绕公共外交的各种言论之争,同时对于美国的国际文化研究和战略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本书以生活化的语言描述香港各区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物,探讨香港岛、九龙和新界的人文地景。本书以不同的文化主题为线索,梳理各地各区有名或无名的风物,特别关注香港的中西融合和文化现象,尤其关注店铺招牌、独特街景、百年电车、历史脉络、交通特色和自然保育等方面,涵盖文化杂合、市井反差、传统民俗和赛博朋克等主题。本书的一大特色是以内地人的视角看当代香港,把本地人习以为常但对内地人来说较为有趣的场景展现出来,促进新时代内地和香港的交流互通,增进双方了解。不仅可作为香港文化研究的资料,还可以作为深度旅行和风物掌故等领域的畅销书。
本书是一部聚焦闽菜形成关键期的饮食文化著作。 闽菜文化兼具闽地文化、海丝文化、华侨文化融合的特点,位列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随着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福州、厦门成为近代中国 早对外开放的地区,民国时期,闽菜技艺与文化进一步发展,与活跃在民国历史舞台的名人、轶事形成了诸多饮食文化上的交融与碰撞。本书将通过民国闽菜文化中的名菜、名菜馆(字号)、名厨以及小吃、食材、特色烹饪方式、调味、茶香酒趣、食俗等,与民国时期的名士、时局、政治、经济、人文等相结合,通过闽菜的视角,以随笔的方式,展示民国闽菜色香味中的独特时代风貌、生活情趣、命运钩沉,勾勒出一幅舌尖上的民国风情画。
这是一部聚焦民国时期上海美食多样性与丰富性的图书。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问题,带领读者走进民国上海的日常生活,揭示了不同社会阶层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与特点。书中不仅关注了平民百姓的一日三餐,还探究了文艺家们的聚餐习俗和游艺活动,甚至对底层人民的饮食状况也有所涉及。 上海的美食文化是文化多元性的体现。各种风味的交会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海派美食。本书采用了两种视角进行探讨:一是从文化中的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上海美食如何反映出外来人口的口味集聚与融合;二是追溯美食的变迁,展示了上海城市变化的烟火气。书中还特别提到了民国时期西风东渐对上海美食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区移民对上海饮食文化的贡献。作者通过严谨的资料检索和考证,为读者提供一个真实而准确的视角,去探索上海隐藏的美食故事。 书中丰富
本书通过对四川的文化现状与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展开分析研究,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角度进行讨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在进入21世纪后,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西部文化强省,奋力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的战略目标,本书便是在这一题域之下,结合四川文化建设的现状,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对培育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进行了充分且深入的分析论证。
教育机会分配既是个抽象的概念,又是个很现实的民生问题。其分配的公平性不仅在于入学机会获得上的公平,也在于受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条件保障与对待上的公平,甚至可以包括受教育结束后的就业与社会流动前景的公平。 《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研究》通过对全国9省138所各学段学校10230名学生的调查,研究学生对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的认识情况,并对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性问题进行了个案研究,据此提出了促进教育机会更加公平分配的政策建议。
本专著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当代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新形势为背景,系统探讨文化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本专著认为,文化是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对国际政治有着多方面影响,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文化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明显提升,如在冷战后的国际冲突、国际合作、国家主权斗争、全球化进程、国家对外政策对外战略的制定及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专著在研究方法上,首先,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为基本方法,分析国际政治中的文化问题既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国际关系,基于充分的事实资料,又要用变化和联系的眼光看待国际政治中的文化问题,强调事物的相对性,不夸大或过分强调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其次,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
今天,人们来到《昙华林》(胡榴明著、胡西雷摄影),看到的是一段时间的历程,城市建设的历程;古老街区从衰落到新生的这一段过程,如一幅古画的修复,线条、块面、构图,逐渐清晰逐渐色调鲜艳地出现在人们眼前;进入其中,进入一段历史,城市建设史,武汉城市史;沉浸其中,身心与共,那样一种感觉最特别……
2030年是我国从全面小康社会迈向现代化强国、承接两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时间节点,未来15年也是中国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强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教育将是什么样?将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和挑战?在世界教育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又是如何?本报告依据的统计数据、采用规范严谨的模型方法对此进行预测分析。课题组研究结果表明,在面临复杂的人口、经济、技术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2030年的中国教育将呈现较为乐观的发展前景:从学前到高等教育的普及型教育体系基本建成,面向人人、提供有选择的高水平教育格局基本形成,中国教育总体上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是,如果不对教育系统进行结构变革,2030年中国教育仍将存在如下短板:中小学班额偏大问题仍然突出、高等教育普及水平存在明显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