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业不必然创造民主,民主也不必然制造出新闻业,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正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媒体研究学者迈克尔·舒德森在本书中所要论述的核心问题。以美国媒体为研究对象。但辅之以比较研究的文本背景,作者把新闻理解为既是故事讲述又是事实指向的操作模式,正是在这样的新闻报道规范与框架下,作者围绕今天的公共知识是什么和应当是什么这二者之间所产生的诸多争辩进行了阐释。本书为舒德森近年来最有代表性的论述文集。
让-保罗·萨特以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激励和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法国乃至全世界千千万万的青年人。存在主义是20世纪代表性的哲学思潮,认为人是其存在先于本质的一种生物,人的一切不是预先规范好的,而是在日常行动中才形成的。强调每一个人都可以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造就。每一个人都是自由的,每一个人也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本书由国内研究法国哲学的学者关群德等翻译,北京大学杜小真教授作序介绍。本书翻译文字考究,简练中肯,为存在主义在中国的,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存在主义提供了可靠的阅读文本。
台湾学者、教育家颜元叔先生逝世后,在他的故乡湖南茶陵有许多人为他的为人及其为家乡做的贡献所感动,他们以文字表达自己的追念之情。《追念颜元叔》文集中收录了一部分颜元叔先生感受家乡茶陵和新时代大陆发展的文章,也收录了表达茶陵人对颜先生的敬佩和友谊的文学作品。该文集收集了珍贵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地方文化研究意义
《思文永在:我的父亲考古学家梁思永》介绍梁思永是中国考古接力赛中的“第壹棒火炬手”,虽然他的一生仅仅度过了五十个春秋,但他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整个中国的考古学界。《思文永在:我的父亲考古学家梁思永》对梁思永的生平和家庭生活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对关心和研究中国现代考古学,以及研究、了解粱思永对现代考古学的贡献的有关读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西潮》所谈的是从1842年香港割让到1941年珍珠港事变的10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故事。前半段是作者“亲闻”的,后半段是作者“亲历”的;作者利用抗战期间躲空袭的“闲暇”,在没有灯光、没有桌椅的空洞里,用随身携带的铅笔和硬面笔记本,写成这样的一部“自传”。这部书被作者视为“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新潮》则讲述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所发生的种种变化,虽未写作完成,作者就病逝了,但存稿中仍留有许多作者的人生经验与智慧,记录了作者在农村复兴事业上的投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