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在天津音乐学院讲授古琴课程的契机,编成一本内容全面的古琴教材。全书从讲解乐器知识和上弦、调弦的方法开始,由浅入深,逐课传授了二十三首琴曲,不仅收录了成先生亲自打谱和擅长演绎的传统古曲,更有其自行创作的新曲若干。全书行文为课堂笔录的形式,有问有答,讲解文字与谱例穿插进行,充满启发性的细节。读者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打开音响,对照讲解和分析,对琴曲进行逐句的学习。
中俄两国相邻向往,在音乐艺术方面的交流历史悠久,鉴于哈尔滨在地域和历史上的特殊优势,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2009年主办了“中俄音乐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陶亚兵编著的《中俄音乐交流史事回顾与当代反思》上篇以谈话录的形式尽量将学者的发言原貌呈示,目的是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中俄音乐交流史事中所蕴含的人性和动态,弥补历史文献和量化调查的不足。下篇汇集了56篇与会学者提交的学术论文,按照论域相关性和学科相邻性原则将论文分为6个专题。
本套教材基于德国、意大利和法国声部划分理论,将男女各声部细化为十三个声部,以每个声部为单位,各选一百首咏叹调,分四册,陆续出版,共计五十二余册。所选作品涵盖各主要音乐时期,欧美国家作曲家创作的经典歌剧咏叹调。同时,为了方便演唱者对整部歌剧的全面了解,每册书都按照角色在歌剧中的出场顺序,囊括该角色在该歌剧中演唱的所有经典咏叹调。 每册书都包含一篇论文,从歌剧艺术的历史发展和歌剧演出的传统等角度,根据歌剧角色的分配系统和声音的生理条件,对该册书所涉及的声部给出明确的学术界定。 同时,每册书以角色为基础,针对每首咏叹调,将文字部分分为歌剧简介、角色说明、角色的发展变化、对角色的看法、歌唱家的观点、咏叹调信息、咏叹调背景、演唱提示和歌词翻译部分,全面剖析角色的戏剧和音乐特征。
“秋籁”,秋天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 “秋籁”琴,成于唐玄宗开元三年,距今千年。 成公亮先生在“秋籁居”抚琴、打谱、作曲、钻研琴理,并往返于山水、田园。在冥思静想中,梳理大半生的琴学研究。古代琴曲和天地自然、人生理念的关系,古琴传统与时代的关系,在弹奏和思考中纷纷显现。 “秋籁居”的文字与琴音,同样地深沉、淡定而圆润。以“秋籁”琴弹奏出的旋律,等待有心人谛听。
多年以来,“像传教一样,刘岠渭四处举行讲座,向民众介绍古典音乐的美妙动人之处”,媒体如此记录。这本书,正是从作者两千多场精彩讲座淬炼而出的。作者以”西方音乐史的足迹”“音乐家的故事”“通往古典音乐之门”三大部分讲述了音乐史的发展、音乐大师的艺术特点、个人传奇以及欣赏西方古典音乐必须具备的基本态度和方法。“音乐的一切内涵都在声音中,抛开心里的恐惧与偏见的阻碍,直接关照音乐的美感”,开篇,作者就提出了“听音乐”的核心观点:“在语言停住的地方,开始了音乐”,对于大多数听众来说,并不一定熟悉作品的背景,掌握基本的乐理,但是,“听音乐没有所谓‘懂’与‘不懂’的问题,应该在意的是心灵够不够沉静,专注力够不够让音乐将你纳入,成为它的一部分,这些才是一个真正的爱乐者所要努力去追求的”。好的
中央音乐学院校外音乐水平考级始于1988年。大提琴考级自1992年开始,至今已12年,它对我国大提琴教学的普及与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考级曲目在保持原有的级至第八级各两套考试曲目基本不变的基础上,扩大教材内容,增设了第三套曲目。第九级保持原有的4套曲目不变。演奏文凭级设3套曲目。 从第三级到演奏文凭级,每级都设有大型乐曲的内容(奏鸣曲、协奏曲、组曲),为了给教学工作提供方便条件,此次出版的考级教材中刊印了多乐章乐曲的全部乐章,同时注明了考级所选用的乐章。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应学习每首作品的全部内容,以提高音乐和知识与修养,参加考级时,则只演奏指定的乐章。
每隔6500万年,世间万木萧瑟。少女的衣裙在风中划过,兽爪撕裂清澈的眼眸,耳边响起的是人性堕落的丧钟。弱肉强食的世界,异变、厮杀、进化、生存!唯有晦涩的天空中那一轮残酷的黑日,冷眼旁观的看着苍茫人地被一片鲜红所掩埋……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业余音乐定级考试活动(以下简称音乐考级)正在我国蓬勃开展。其覆盖面之广、门类之全、参考人数之众,已大大超出有关人士所始料的规模。三四岁学琴,大人带孩子成群结队地参加考级,正成为城市生活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以上现象充分反映了人们对艺术生活的需求与渴望,充分说明了包括美育在内的全面素质教育观念正深入人心。这无疑对社会进步、教育发展,乃至国民素质的提高,构建和谐社会,均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并为之产生深远的影响。 音乐考级源于英国,起初是由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考级机构兴办的一种以器乐为主的校外音乐考级制度。上世纪80年代起,随之首先在我国青少年中掀起的学习器乐的热潮,这一考级制度即开始为我国音乐界所关注。1988年,上海音乐家
本次研讨会由朝阳科技大学与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共同主办,并受到财团法人台港经济文化合作策进会与财团法人松山教育事务基金会的支持。会议原计划由来自10个国家及地区的35位学者,发表34篇研究论文,分成论文发表8场次,古琴演出4场次,进行学术发表与雅集交流;可惜部分学者因为签证、授课或其他无法抗拒之因素无法亲临会场。经调整议程后,仍维持论文发表8场次,古琴雅集4场次,计25位学者发表了27篇论文。其中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陈应时教授、意大利埃纳科雷大学 《第三届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琴学荟萃》总计有来自中国、日本、美国、瑞典、德国、英国、意大利计30位学者提供的32篇鸿文。
《调性和声及20世纪音乐概述(第6版)》自1989年起稳居美国音乐理论教学教材的和主导地位;二十年来,应用于全美八百多所高校的音乐理论一线教学实践中;历时六次修订,2009年,第六版来到中国;以系统化的知识结构、科学化的叙述方式、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媒体化的教辅手段,与中国音乐专业师生分享教育资源。
古琴教堂,一般都沿着言传心授的传统方法,这种教堂方法远远满足不了习琴者的自学要求。目前,很多地方寻找授琴教师都是难事。2001年春,适逢湖北琴友贾建军来津求学,对此深有感触,鉴于社会上古今琴入门教材甚少,在贾先生帮助之下,我将近年来教学所用的试验教材加以整理出版,以求对推广古琴略尽绵薄之力。 本书力求由浅而深,循序渐进,以这样初学者和自学者的实际要求。前半部分基本上包含了古琴入门所应具有的常试,后部分选刊琴谱,一方面由易而难,另一方面也斟酌多方资料,务求令习者了解不同流派风格的琴曲。
《人为何歌唱——人类进化中的音乐》,本书致力于研究音乐在人类进化中所饰演的角色,而中国于本书中占有重要部分。这个大国的西南地区非常集中的体现了最有趣的合唱传统。除此以外,作者还讨论了其他和中国相关的话题。
《私人摄像机》关注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领域:散文电影。部分从理论、实践、美学的角度分析散文电影;第二部分关注同源主观人称非虚构电影:日记电影、游记、札记和自画像。这些是关于思考、调查以及自我反思的电影形式。导演从镜头后面走到了镜头前,用人称的口吻向观众陈述、分享自我。这种作者式、实验、激进式的散文电影属于先锋政治电影家族,并且呼应了我们今天需要的更即兴的自传式私人表达形式。本书涉及的导演包括戈达尔、克利斯·马克,哈伦·法罗基、帕索里尼、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安东尼奥尼、费里尼、乔纳斯·米克斯,阿涅斯·瓦尔达等。作者试图对电影体验、作者电影和观众、电影与真实以及主体性给予更新锐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