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的产业逆袭/“区域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案例”系列丛书》聚焦中小城市的产业升级与创新所面临的困境,立足中小城市特有的城市特点,对中小城市的传统产业升级、创新产业的发展路径及发展机遇,分别给予深度剖析和路径建议。书中不仅分析了中小城市所面临的产业困境与产业机遇,更深入挖掘其背后由于中小城市自身规模所带来的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中小城市的产业逆袭/“区域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案例”系列丛书》涵盖了中小城市“传统产业升级”“创新产业机遇”“产业启动初始动力”三方面内容,对中小城市的产业发展具有普遍性的指导借鉴意义。
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转轨,现实中的城市规划工作及其学科范畴不但面临更为复杂的问题和更为艰巨的挑战,也大大地了城市规划的传统内涵,产生一种拓展与延伸的可能性。 本书的撰写正是基于这么一种“以社会学来审视城市,以城市规划来延伸社会学”的跨越式的初衷和愿景,以当前城市空间产生的主要技术手段——城市规划为依托,分别从社会学视角、社会学基础、社会学要素、社会学过程、社会学方法等方面入手,较系统地阐释了城市规划工作展开的切入角度、理论基础、实施对象、组织过程、技术手段等内容,旨在实现“社会”与“空间”两个维度的联结,使主要的社会学议题能够在城市规划的过程、方法和语境中被理解、思考和干预。 本书可作为城市规划专业教材,亦可供城市规划的研究、编制和管理人员阅读,以及地理学科
《公共设施》分为四章,首先明确了公共设施所研究的范围,然后着重介绍了公共设施的形象构成要素、设计原则及其设置规则。希望通过《公共设施》的研究,可以提高人们对“公共设施”这一公共环境中重要构成要素的重视程度,明确其在现代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公共设施》将公共设施范围进行了重新划定;在设计原则的论述中,将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相对成熟的设计原则结合公共设施,总结出适合公共设施设计的指导性原则;在设置规范中,将公共设施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划分为休闲娱乐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管理设施、解说设施,并分别进行了介绍。《公共设施》对公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公共设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公共设施》作为从事艺术研究、市政规划设计、环境设计人员进行专
《区位特性对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影响分析》以城市经济学的城市竞价理论作为基础,结合生态学派等的主要观点,将区位特性分为了经济特性和社会特性两个方面,从而系统解释了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并按照这个机理从不同主体的行为出发分析解决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问题的途径。具体来讲,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 ,以往的对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地理学或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分析一般性的影响因素或描述居住空间结构的形态。《区位特性对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影响分析》则是从城市经济学的微观机理的视角出发,在城市竞价理论基础上,对住房市场均衡、土地市场均衡以及各行为主体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区位的社会特性,研究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形成机理。 第二,在对居住选址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中,以往的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礼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建设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日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今后10-20年中将有数以亿计的农民迁入城市,儿千年来稳定不变的农村必将出现重大变革。农村人口的锐减,必然带来农村生活、生产方式和居住环境的根本性的重构。在这个过程中,村庄规划建设将成为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
地标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一幢建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必然是凝聚了当时杰出的城市智慧。《城市地标》将这些见证伟大城市传奇的外城市的地标融会在一起,在认知这些地标的同时也就获晓了城市的精神内涵。 一,地标是属于城市的,它是城市的节点,反映了城市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甚至形成城市品牌和城市气质,离开了城市,就无所谓地标;第二,地标的形象性与空间性是由环境和建筑所决定的,环境状况、规划意识、建筑品质直接影响着地标的形成和认知;第三,地标是市民化的,活动的主体是市民,是市民活动与互动的场所,由此形成的场所精神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为《中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系列丛书》之一,由沃尔沃研究与教育基金会资助出版。系列丛书自2007年以来相继出版,分别为《中国中心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年度报告(2007)》、《中国中心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年度报告(2008)》。自2009年开始,丛书的内容由中国中心城 市扩大到全国城市,每年将针对中国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本书重点剖析了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重要进展和主要问题,提出了贯彻落实中央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使民众愿意乘公交、更多乘公交。 本书可供城市相关部门制定公共交通发展战略、政策、规划以及相关设计、研究、咨询单位开展工作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村关专业的师牛教学参考用书。
书内字里行间夹杂少数外文,原是惟恐中译不甚准确,以此方便读者查阅外文资料和进行国际交流。有关城市绿化常用植物的介绍,可使设计者选择植物种类不至疏误而成不良后果。书后附录的实用资料,可供设计、评价、决策时参考,并对城市绿化的规范化有所帮助。 本书为改善和提高环境绿化质量,研究在现代城市中如何科学地创造绿化环境和如何保护与利用环境,旨在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观点和可供操作的设计方法与质量评价标准。该书内容有:植物的功能与特性、植物配置、城市道路绿化、屋顶绿化、城市绿化设计程序,并附有城市绿化评估参考指标体系。本书图文并茂,制作精美,可作为设计教材。
经典语句…………Ⅰ 序言…………Ⅸ 译者序…………XIII 引言 I1.自给自足…………003 I2.城市…………009 I3.网络…………019 自给自足的城市 1.住宅(1~10)…………043 2.楼宇(100)…………065 3.城市街区(1 000)…………087 4.社区(10 000~100 000)…………109 5.公共空间…………127 6.城市(1 000 000)…………151 7. 大都会(10 000 000)…………179 结语 从大城市到超级栖息地…………203 致谢…………209 参考文献…………211 后记 新常态下反观城市发展…………219
1999年以后,陆续出版了多部关于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教材。其中影响的是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老师编著的面向21世纪的同名教材。这三位先生是我们的父辈,他们扎实的地理学功底、高瞻远瞩的课程的能力,是我望尘莫及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把他们的教材作为最重要的参考书。本次修订也参阅了他们的一些成果。 尽管全国地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曾把区域分析与规划这门课作为地理学专业的主干课,但到目前为止,外还没有形成“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公认体系,甚至有的学校还不开设这门课程。我们在讲课中经常为这门课与“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课程的交叉、重复而苦恼。这次修编也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仍大量参阅了李晓建主编的面向21世纪教材《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吴殿廷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
《区位特性对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影响分析》以城市经济学的城市竞价理论作为基础,结合生态学派等的主要观点,将区位特性分为了经济特性和社会特性两个方面,从而系统解释了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并按照这个机理从不同主体的行为出发分析解决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问题的途径。具体来讲,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 ,以往的对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地理学或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分析一般性的影响因素或描述居住空间结构的形态。《区位特性对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影响分析》则是从城市经济学的微观机理的视角出发,在城市竞价理论基础上,对住房市场均衡、土地市场均衡以及各行为主体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区位的社会特性,研究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形成机理。 第二,在对居住选址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中,以往的研
《城市规划CAD(第2版)》将以AutoCAD 2012中文版为例,介绍AutoCAD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图件编制中的应用。全书共7章。至第3章为基础理论,其中章介绍AutoCAD 2012的基础知识,包括软件界面、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以及《城市规划CAD(第2版)》的一些约定;第2章和第3章分别介绍常用的图元创建和编辑方法,对所涉及的命令及其选项作了较详尽的阐述。第4至第7章为应用实践,结合具体设计实例,分别介绍建筑平面、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图件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城市规划CAD(第2版)》可作为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教材及该领域相关设计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由湖南科技大学任伯帜任主编,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给水排水规划的范畴、理论、原则和方法,包括水力学和水泵的基础知识,城市给水与排水工程规划的原理、工作程序、内容深度、基础资料、水量预测与计算、工程系统布局、主要设施布置、管线铺设、技术经济分析等内容,同时介绍了的规划规范、技术经济指标和新技术、新方法等相关内容。编写中坚持可持续发展、近远期结合的原则,着重阐明基本概念与理论,注重理论性与实用性的统一,强调内容完整、叙述清楚透彻、浅显易懂,详解实例,以使学生较为全面、系统地获得城市给水排水规划的专业知识、技术程序和操作方法。《城市给水排水规划》为高等学校城市规划、建筑学、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还可用做规划设计、规划环境评价人员及相关管理和研究人员的参考用
景观设计概念的形成及景观设计研究的发展是人类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现代景观设计学起源于美国。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了Landscape Architecture课程,并在全美四年制的LA理学学士学位.正式确立了其现代学科的地位。这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现代学科,同时又是一门非常合平时代发展的实践性学科。 景观设计是一种相对复杂的职业,设计师必须对土地和户外空间进行艺术和科学两方面的综合分析,再对其进行规划、设计、管理及维护,它的设计范围涉及公共空间、商业及居住用地的场地规划、景观改造、城镇设计和历史保护等。它与其他的规划职业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如建筑师的主要职责是设计具有特色功能的建筑物,如住宅、写字楼、学校和工厂:市政工程师负责市政公用设施,如道路、桥梁等的设计.城市规划师则为整个城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是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所必需的技术支撑。《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以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相结合的应用典范——朝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为主要案例,系统地总结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相关技术和建设流程,进一步提升了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的系统性、创新性和适用性。《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的特点在于更侧重于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实践,致力于总结先进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经验,为其他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者提供成功经验。
《健康城市理论与实践》运用健康促进理论,阐述了健康城市建设的策略和方法,总结了健康促进理论在各类健康场所建设中运用的成功经验,剖析了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应对措施,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上海市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和健康促进的策略和模式模型。参与《健康城市理论与实践》撰写的人员都是多年从事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以及健康城市研究的专家、学者和行政管理人员,全书汇集了他们对建设健康城市的切身体验及见解。相信,该书会对其他正在或将要开展健康城市建设活动的城市有所帮助和启迪。
马立艳主编的《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是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之一。全书主要内容包括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概论、给水排水管道工程规划与布置、水力学基础知识、给水管网系统的设计计算及优化设计、排水管网系统的设计计算、给水排水管道材料与附件及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等。《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根据我国颁布的相关规范,结合工科教学特点,注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力求简明扼要、深入浅出。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可作为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城市规划等专业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等的自学参考书。
本书根据公路工程施工员岗位培训的要求编写,详细阐述了公路工程施工员的工作职责要求及专业技术知识。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公路工程概论、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工程、涵洞工程、隧道工程、公路交通设施工程、公路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等。 本书内容浅显易懂,结构体例清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作为公路工程施工员岗位培训的教材,也可供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工作时参考。
从经济学和城市规划两个学科的结合点进行综合性研究,借鉴国际、有关城市开发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在城市产业和整体规划方面的实际案例,形成城市大规划的分析框架。《大规划:城市与产业》适用于从事城市和产业规划的专业人员、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城市管理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以及所有关心城市发展的公众阅读。
近两年来,各地大中规模城市积极投资开发建设金融区,《理想空间62:金融商务区规划设计》选取北京金融街、上海陆家嘴金融区、杭州钱江新城金融和新区、广州国际金融城、重庆江北嘴中央商务区等不同等级案例,并借鉴海外经验,从与金融区设计相关的宏观角度及具体建筑空间的微观角度,研究梳理近几年金融区开发建设的形式以及规划建设经验,对我国金融区开发和规划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读本》分为十章,分别为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基础知识、消防安全管理、铁路消防安全管理、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灭火器、建筑消防设施的使用维护、消防控制室、建筑消防设施的巡查及铁路消防安全关键卡控。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读本》可作为作业人员现场作业的培训教材,亦可作为管理人员提升消防管理能力的自学用书。
《高等院校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规划教材: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第3版)》结合城市规划相关知识阐述了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技术和经济问题。包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绿地详细规划”上下两篇。上篇在简要介绍城市绿地概念、城市绿地功能及城市绿地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内容和规划程序等。下篇主要围绕城市中的各类绿地(公园绿地、居住绿地、道路绿地、公共设施绿地、工业绿地、其他绿地等),阐述其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功能、类型,以及其详细规划的原理、原则上、方法和相关技术措施等。 《高等院校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规划教材: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第3版)》适用于高等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园林专业、城乡规划、森林旅游专业本科生等,也
《区位特性对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影响分析》以城市经济学的城市竞价理论作为基础,结合生态学派等的主要观点,将区位特性分为了经济特性和社会特性两个方面,从而系统解释了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并按照这个机理从不同主体的行为出发分析解决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问题的途径。具体来讲,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 ,以往的对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地理学或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分析一般性的影响因素或描述居住空间结构的形态。《区位特性对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影响分析》则是从城市经济学的微观机理的视角出发,在城市竞价理论基础上,对住房市场均衡、土地市场均衡以及各行为主体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区位的社会特性,研究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形成机理。 第二,在对居住选址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中,以往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