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手绘快题作为一个高级职业化的设计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其目的是使参加的设计师或者毕业后准备进入设计职场的学生们,在解决问题和设计技法上达到一个相当高的职业化水准。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期以来坚持低年级学生徒手草图能力的培养,本书将近年学生作业结集出版,以促进各建筑院校学生徒手草图绘制技巧交流,加强徒手草图基本功训练。
本书利用现存的1855、1865、1876、1947等年代历史地图及不同时期历史照片,通过扫描、拼合、描绘、复原等技术措施,针对近代上海公共租界中区,制作了大量的历史空间分析、示意图纸,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空间演进进程进行了研究。该书对公共租界中区的初期发展进行了城市规划解读,根据经整理的历史地图和历史图片,分别对公共租界中区的城市功能、住宅布局、空间形态、道路桥梁、市政水系等空间元素的历史变迁进行阐述,反映了外滩地区空间形态的来龙去脉及其缘由。
《匠心铸园: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探索与创新》基于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多年来“基地化”服务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实践与成果累积,系统梳理了苏州工业园区从改革开放到转型发展不同阶段、从“园区”到“新城”华丽转身的非凡历程,总结了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不同时代背景和苏州工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划研究和持续探索,结合典型案例与分析,展示了苏州工业园区在规划理念、技术方法、内容体系等方面从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规划特色。 《匠心铸园: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探索与创新》是针对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个案研究,希望为相关规划管理部门、设计单位及关注新区、新城规划建设的人们提供的技术参考和案例借鉴。
《匠心铸园: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探索与创新》基于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多年来“基地化”服务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实践与成果累积,系统梳理了苏州工业园区从改革开放到转型发展不同阶段、从“园区”到“新城”华丽转身的非凡历程,总结了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不同时代背景和苏州工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划研究和持续探索,结合典型案例与分析,展示了苏州工业园区在规划理念、技术方法、内容体系等方面从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规划特色。 《匠心铸园: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探索与创新》是针对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个案研究,希望为相关规划管理部门、设计单位及关注国内新区、新城规划建设的人们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和案例借鉴。
《匠心铸园: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探索与创新》基于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多年来“基地化”服务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实践与成果累积,系统梳理了苏州工业园区从改革开放到转型发展不同阶段、从“园区”到“新城”华丽转身的非凡历程,总结了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不同时代背景和苏州工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划研究和持续探索,结合典型案例与分析,展示了苏州工业园区在规划理念、技术方法、内容体系等方面从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规划特色。 《匠心铸园: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探索与创新》是针对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个案研究,希望为相关规划管理部门、设计单位及关注新区、新城规划建设的人们提供的技术参考和案例借鉴。
《粤港澳大湾区:城乡规划专业六校联合设计坊2018》记录了城乡规划专业六校联合设计坊(深圳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华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城市大学)2018年联合毕业设计的开展过程及终成果,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发展系列研究为背景,旨在对深圳-香港边界的口岸展开研究,探索新制度格局下的空间发展战略及方案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城乡规划专业六校联合设计坊2018》分为序言、活动与布展、讲座精选、观察与思考、头脑风暴、城市原件、作品集成、鸣谢等部分。
本书在作者多年城市生态规划、修复和管理研究基础上,运用多学科综合方法,综合考虑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和广东省地方发展需求,借鉴外城市化与低碳生态城市研究理论与实践,在对广州市增城区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对增城区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战略与建设框架、生态经济功能区划与分区发展导引、城市生态控制规划与空间管制导引、产业生态转型与低碳经济建设、生态基础设施网络规划、河流生态修复规划、重点工程建设、生态管理和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适合当地发展的实施政策建议。本书对城市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城乡建设管理领域及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领导干部和高等院校师生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矿山灾害治理与应急处置技术》对金属非金属矿山的矿井水害、火灾、地压灾害、露天边坡滑坡、排土场泥石流、尾矿库溃坝等六种典型的灾害事故发生的机理、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各种灾害的治理技术和应急处置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针对矿山灾害事故应急管理的要求,对矿山事故应急管理的基本内容,矿山事故应急救援的任务、应急救援体系、应急预案、矿山救护队的管理与救护、应急演练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全书内容结合矿山企业灾害治理和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理论分析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可作为高等院校矿山安全专业的研究生、安全工作者的参考教材,也可供矿山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本书内容为城市规划史研究者访问城市规划老专家的谈话实录,谈话内容围绕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重大事件和重大规划项目而展开,包含城、事、人等类,对70年来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多项议题也有较广泛的讨论。通过亲历者的口述,生动再现了中国当代城市规划工作起源与发展的曲折历程,极具鲜活性、珍贵性、稀缺性及学术价值,是极为难得的专业性口述史作品。 该系列访谈录分批次推出,按照老专家的年龄排序,分辑出版。本书为第九辑,共收录梁凡初、杨念、张敬淦、陶宗震、张其锟、胡志东、赵冠谦、谭伯仁、王绪安、钱连和、武绪敏、张凤岐、董光器、赵知敬、柯焕章和马国馨16位前辈的19次谈话。
《城市绿度空间遥感》从多维度、多尺度系统研究城市绿度空间遥感,在介绍城市绿度空间内涵、科学与应用价值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城市植被二维、三维信息提取技术,城市绿度空间二维、三维度量技术和多尺度感知技术,同时探讨城市绿度空间遥感评价方法。城市绿度空间遥感通过探索“卫星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的技术优势,促进城市植被研究由二维向三维立体观测发展,实现对城市植被数量、质量和人文感知量的定量度量,构建城市植被多维信息提取、绿度空间度量、多尺度感知、空间优化配置、遥感综合评价的完整技术体系。
本书利用现存的1855、1865、1876、1947等年代历史地图及不同时期历史照片,通过扫描、拼合、描绘、复原等技术措施,针对近代上海公共租界中区,制作了大量的历史空间分析、示意图纸,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空间演进进程进行了研究。该书对公共租界中区的初期发展进行了城市规划解读,根据经整理的历史地图和历史图片,分别对公共租界中区的城市功能、住宅布局、空间形态、道路桥梁、市政水系等空间元素的历史变迁进行阐述,反映了外滩地区空间形态的来龙去脉及其缘由。
本书收录了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赴全国各地考察古建筑的报告,以及就北京城规划、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等问题阐述的重要观点,同时有写给梅贻琦院长、童寯教授、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理、彭真市长的信。资料非常珍贵,具有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增订版)》论述各种国家城市化的进程、现状、特点、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我国“多元化、非均衡、逐级递推、综合发展”的城市化战略。
《浓墨重彩绘首都:奥运筹备期(2001-2007年)北京市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巡礼》主要内容:北京奥运筹备期(2001-2007年)基础设施建设成就。交通设施,实施首都机场东扩,实现年吞吐量翻两番等。
《一座城池的十年 曦城模式的文化嬗变》分部分,记录了从2003年底的惊鸿一拍开始,曦城至今已经走过的十年。书中用大量图片记录着十年间的变化。可以说,十年的城市轨迹验证了曦城奇迹的某些必然性,在若干个建筑的文化语境下,曦城表达了对深圳这座城市在国际化过程中,诸多优雅文化思考和生活方式的实践。
本书重点以武汉城市滨水缓冲区为研究对象,从城乡规划学的视角,以城市再生、低影响开发、生态基础设施等理论为指导,探索了城市滨水缓冲区的划定方法和空间调控策略。依据拟定的研究目标,对城市滨水缓冲区的相关理论及实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梳理,为研究奠定基础;以历史地图、遥感影像图为基础,借助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探讨了城市滨水缓冲区动态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田野调查、数理统计和集对分析模型,重点对武汉典型滨水缓冲区(东湖、沙湖、南湖、墨水湖、野芷湖、龙阳湖)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河湖水系、滨水用地的现状特征,识别出滨水缓冲区的主要问题。
《2013建筑+表现5:规划设计》内容简介:《2013建筑+表现5:规划设计》是感性的建筑设计语言,互动的空间体验创想。在平日里与建筑实际接触中的切身感受和体验,远比各种主义和主张具有更强烈的社会性力量。在谈论建筑与人的关系时,应该主动放弃抽象论述,以日常使用的生活语言和心态来面对它。《2013建筑+表现5:规划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城市规划、居住区规划、景观设计。
城市设计手绘快题作为一个高级职业化的设计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其目的是使参加的设计师或者毕业后准备进入设计职场的学生们,在解决问题和设计技法上达到一个相当高的职业化水准。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期以来坚持低年级学生徒手草图能力的培养,本书将近年学生作业结集出版,以促进各建筑院校学生徒手草图绘制技巧交流,加强徒手草图基本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