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计划》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所编写的建设首都南京的计划大纲。《首都计划》吸收当时古今中外的建设理念,对抗日战争前的民国南京城的各项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今天的城市建设仍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海绵城市建设是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对策。城乡绿地及其自然生态空间是海绵城市技术实施的主要场所,城乡绿地的结构调整和功能优化是实现海绵城市构建的主要手段。车生泉、于冰沁、严巍编著的《海绵城市研究与应用(以上海城乡绿地建设为例)(精)》明确了海绵城市概念、意义和价值,梳理了海绵城市发展历程,总结了海绵城市研究的相关理论,提出了海绵城市绿地雨水调蓄能力调查、评估、分析方法,构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绿地格局优化策略、建设指标体系,并筛选了适宜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在此基础上,经过降雨模拟实验,结合具体应用和建设案例,提出了适合上海地区气候及土壤条件的绿色屋顶、生态植草沟和雨水花园的多种适应性模式,提出具有高雨水截留能力的绿地植物群落构建途径,为我国海绵城市的构建提供了借鉴。本书具有
《中国产业园区研究与规划设计》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对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研究尝试。希望通过对产业园区的历史发展回顾、理论成果汇集、规划策略分析以及实践案例介绍,可以为当下城市转型中的产业园区升级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建议。
《融入未来:预测、情境、规划和个案》内容简介:规划师在面对未来“可知性”问题时应如何去做?现有的技术已经能够帮助其应对不确定的未来《融入未来:预测、情境、规划和个案》对这些技术进行了详细回顾,并告诉读者它们如何能在从邻里到区域的多种尺度上被整合为制定及使用规划的连续过程。《融入未来:预测、情境、规划和个案》不仅是讲述“如何去做”的书,还是讲述“如何思考”的书。当读完《融入未来:预测、情境、规划和个案》后你将会以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认识这些技术以及整个规划过程。 《融入未来:预测、情境、规划和个案》中各章的作者由不同行业的专家所组成,从技术思维的学者到实用主义的执业者,从人种学者到企业战略者。他们将多元化的视角,专家经验和哲学立场带给读者。
《中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实践应用》以中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十多年实践探索为支撑,深入分析了中国水资源情势和问题,构建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科学基础和理论系统,对节水型社会制度与技术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创新研发了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节水成套关键技术并在典型区域进行了应用,开展了国家、区域和单元载体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证研究,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区域化模式,分析了中国未来节水型社会建设发展路线,提出指导今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政策建议。 《中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实践应用》可供水资源、水文、环境、生态、减灾、社会学和经济学等领域从事科研、管理和教学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和大专学生的专业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