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公园的探索与实践》是中国大陆 本从生态保护的角度系统论述国家公 园理论和实践的专著。作者张希武、唐芳林结合长期 从事自然保护管理和 研究工作的体会和心得,站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 从生 态伦理和生态哲学的视角,在借鉴前人成果基础上, 对自 然保护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论述了自然保 护思 想的产生和发展、自然保护区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公 园的 产生和发展、中国国家公园的实践与探索、国家公园 体制 机制研究等内容。书中提出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完 善保 护区体系,改革中国自然保护管理体制,促进生态文 明制 度建设的观点。本书可以成为广大自然保护工作者开 展国 家公园建设工作的参考,也可以成为关心生态保护和 国家 公园工作的广大读者的知识读物。
《古建筑日读》在出版形式上主要采取“日课”的形式,即一日一课,将系统的古建筑知识进行拆分,读者每日读一篇图文结合的小文章并从中了解一点古建筑方面的基础知识。 本书在内容上主要选取王其钧老师绘制的中国古建筑图画,并将其进行筛选及系统的编排和分类,将其分为“古建筑构件”、“宫殿建筑”、“园林建筑”、“中国民居”部分。
《江南园林艺术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江南园林。就研究的地域而言,主要是苏南和浙北地区,如扬州、无锡、苏州、湖州、杭州、绍兴、上海、常熟、南京等城市;就研究的时间跨度而言,由中国园林起源之初至明清时期。作者在搜集和占有手资料的基础上,吸收了学术界的相关成果,以江南地区园林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为研究的切入点,对江南地区园林艺术史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研究,具体包括江南地区园林的历史文化背景、江南地区园林的发展进程、江南园林的建筑类型及其特征、江南园林的空间构成要素分析与评价、江南园林审美分析与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试图复原一幅江南地区园林艺术发展的绚烂历史画卷。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典园林五书:江南私家园林》主旨,即在于尝试细致阐释今日所见江南私家园林的营造艺术。首先为江南私家园林的概述,简述其发展历程以获得历史定位认识,并通过造园特色要点的论述,理锯其多方面的营造追求与方法。其次是名园赏析,选取江南各地具重要价值的历史园林案例,分别阐述各自的造园特色。
《西安民居(册)》介绍了西北(陕、甘、宁、青)地区的自然条件与民居类型,总结西北民居以生土材料为主体的共性特征以及以不同民族文化为底蕴的装饰形态特征。《陕西民居》阐述了陕西关中、陕南、陕北三个部分不同的自然状况、建筑材料资源以及当地民居建筑的发展。《陕西关中传统民居建筑与居住民俗文化》针对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的历史演进、形式与结构、装饰与陈设、门窗工艺、雕刻艺术与内涵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撰写。在这些书中,西安民居只是作为个案引入介绍,没有深入细致地展开。
花木是大自然的精华,是有生命属性的园林要素,是建构园林生态体系的重要内容。本书从园林花木入手,追溯中国同林花木的发展历程,从造景的角度分析花木的特性,内容涉及仡木的类型与特点,花木的种植方法,花木与建筑、石、水等园林要素的配置,以及仡木景致观赏等方面。 本书通过园林花木这一侧面,展示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风采,旨在宣传、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传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 本书以大量图片配合文字的专业内容:撰文简明扼要,专业论述深入浅出;图片精美,信息量大,有专业针对性;编辑方法注重成书的整体效果。 本书适用于园林、建筑、艺术设计、旅游工作者以及其它园林爱好者,可作为参考资料,也可作为观赏、收藏书。
亭阁给建筑师提供了思考空间概念、参观者体验以及建筑构件在整个项目中的作用的机会。《阁的进化(汉英对照)/建筑立场系列丛书》精选了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地建造的亭阁,探讨了亭阁与地面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从传统的坚固基础到栖息于隐藏支柱上方的结构的不同设计策略和模式,有助于理解未来可行的设计方向。
作者将中华文化景观中的具象景观主要划分为三大类,即聚落景观、产业景观和公共事业景观;将非具象景观也分为三大类,即民俗景观、语言文学景观和宗教景观。本书的结构,即根据这一分类。在阐述各类文化景观之前,道德对文化景观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强调人口迁移在景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然后从历史透视角度分析文化景观的扩散和整合特征,并对文化景观发生、发展的自然环境作讨论。在分类叙述诸种景观后,对中国文化区的整体分异现象进行区划工作。本书将中华化景分具象和非具象两大类,对这两大的文化景观的成机制及扩散和整合特征作了审视。最后,运用综合分析方法,根据中国文化景观的农业型和牧业型的本空间分异,出了中国文化景观的区划方案。本书的主干部分是:对中文化景观中具象的聚落景观、产业观、公共事业景观和非具象
《和谐之美:北京奥运会形象景观研究》作为典型的视觉事件,北京奥运会是2008年全球文化视野里备受瞩目的焦点。它不仅是一次全球规模的体育盛会、一席视觉文化的饕餮盛宴,更是一首多元文化交响而成的和谐篇章。其宏大的规模场景、精彩的竞技瞬间,以及那些情景、故事和人物交织而成的一幕幕画面,时时萦绕在人们的脑海,成为体育范畴、跨越时空界限、被世人共享的视觉文化记忆。视觉符号的传播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从量到质的变化,逐步成为当下主要的文化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模式的转换。”“可视性”以形象为中心,不仅提供当今人类的视快感,还伴随着视觉体验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生成,并融入个体感知与经验的差异,丰富着,却也发散着,构成特定视觉事件背景下
园林之美,无与伦比;园林的历史,也堪称悠久,但要想通过艺术手段来体现园林的沧桑,却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然而,在看似相同的景观里,人们读到的,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就因为有了各个时期人物的活动和园林荣枯时候的模样,这些园林也就显出了它的与众不同。于是这些照片也就从一般的风光景物画面一跃而提升成为记录时代变迁、反映园林沧桑的见证。
本书是梁思成先生三十年代初期的研究成果,曾在一九三四年由中国营造学社出版。当时梁思成先生以清《工部工程做法》为课本,以参加过清宫营建的匠师们为老师,以北京故宫为标本,还收集了工匠世代相传的秘本,对清代建筑的营造方法及其则例进行了考察研究,以生动的文字详加阐释,并用建筑投影图和实物照片将各部分构造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自这部书出版以来的近半个世纪中,一直是中国建筑史界一部重要的教科书。无论中国和外国,凡是想升堂入室,深入弄懂中国古代建筑的人,都离不开《清式营造则例》这个必经的门径。正如梁思成先生自己所说,它是一 部中国建筑的“文法课本”。 解放初期,清华大学建筑系翻印了《清式营造则例》的图版。这套图版,在校内是学生学习建筑史和测绘古建筑的主要参考书,在校外又不断被古建研究、
长期以来,南京造园史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本书shou次系统呈现南京园林发展的历史进程,填补了中国园林艺术史体系中关于南京园林通史的空白。 南京建城史超过2500年,被称为“十朝古都”。南京城具有丰富的园林营造活动,历史上涌现出大量的供君主、贵族、文人、百姓雅游、休憩和文化活动的园林名胜。 东吴是南京园林的早期发展阶段,东晋园林类型趋向丰富,南朝园林风格精巧奢华,隋唐至宋元时期,南京城市地位下降,城市格局有了变化,园林类型包括山水风景、历史怀古地、城市园林和寺观园林。明代南京成为都城,风景名胜开发较多,私家园林有了较大的发展,佛寺园林也较为兴盛。清代康乾南巡留下了栖霞、江宁两处行宫御苑,风景名胜形成了“金陵四十八景”。民国时期,南京作为首都,引入了西方城市规划和管理制度,兴建了城市公园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