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道家最高思想,充滿悲天憫人的情懷。 許多警世箴言歷久而彌新,能夠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給予啟發和幫助。 《道德經》是劉君祖接觸的第一部子書,當時雖然年輕涉世未深卻非常喜愛,如今歷經歲月滄桑,一再重讀或上課講述時體會日深,他曾多次嘗試以《易經》通《老子》,相互印證,有許多驚喜的發現。 《道德經》至今流傳的版本分為道經和德經兩部分,上篇道經共37章,下篇德經共44章,五千言中充滿悲天憫人的情懷,也提出不少警世箴言。其中關切政治的表述相當多;例如「治大國,若烹小鮮」(第六十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第十章)。在第七章中老子講「長生」講「天長地久」,老子說想要長久永恆,必須效法天道的無私。影響了後世許多修道、求道之人追求長生
法國當代重量級思想大師 德勒茲作品 《尼采與哲學》全新繁體中文譯本面市 德勒茲:「(尼采)樹立起一幅思想的嶄新形象,將思想從輾壓它的重擔中釋放出來。」 尼采的思想對於現當代哲學具有深遠影響,其曾提出「權力意志」、「永恆回歸」、「上帝已死」、「超人」、「主人 奴隸道德說」等諸多概念,並對過往的哲學理論提出反思,不僅大大影響了歐陸哲學中存在主義、後現代主義及後結構主義之發展,其影響力也擴及心理學、文學及文化藝術領域,賦予後代的哲思與思想家嶄新形象。 德勒茲(Gilles Deleuze)作為法國當代最重要的哲學家、思想理論家之一,其著述研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即為他針對左右現代哲學發展的哲學家之詮釋與爬梳,他在《尼采》(Nietzsche)這本小書中為一窺尼采的思想面貌立下基礎,而在1962年針對尼釆哲學所撰
內容簡介 何炳棣先生退休二十年研究之大成 ──《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論》 何炳棣先生初治近代英國農經史,再入明清人口財政史, 最後總結上古中國農業文明起源; 自 19 世紀始,上溯至西元前五千年終, 在中國史學界遍尋不出第二人。 本書為思想制度史專著,何炳棣先生畢生「久久不跳進思想史」,因為他認為「如果自青年即專攻思想史,一生對史料的類型及範疇可能都缺乏至少必要的了解,以致長期的研究寫作都空懸於政治、社會、經濟制度之上而不能著地。」 由此可見何炳棣先生治學,一向用「紮硬寨、打死仗」的方法,正面「攻堅」歷史學界的重大議題。其「攻堅」利器就是「考據」,以考據為功的思想史,不同於「當代大多數思想史家所關心的,往往僅是對古人哲學觀念的現代詮釋,甚或「出脫」及「美化」,置兩千年政治
「易道廣大,無所不包」 一部凝聚古人哲學思想和生活智慧的經典鉅作 《周易》,五經之一。相傳原是上古流傳下來的占筮用書,後來經過周文王的演繹和孔子的闡釋,才成為傳統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經書,是修身齊家乃至治國施政的參考,更是儒門子弟的必讀經典。據說孔子及其儒門後學,曾陸續為它寫了解釋內容體例及各種疑義的文字,後人統稱為《易傳》。 很多人以為讀《周易》可以卜吉凶、測命運,明白人生的究竟,所以都對它有興趣。但因為流傳已久,又沾上一些迷信的色彩,語言文字以及思想觀念亦因古今之變、南北之異而產生了許多隔閡,對現代讀者來說,了解《周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對《易經》有完整的認識,宜從易學史入手。【通論編】正是從易學史的觀點,有系統地梳理《周易》的起源與演變、在哲學思想史上的意義
從地域學術、家庭、性別、宗教、經典詮釋等不同的視角 研究中國明清時期的多元理學 展現理學文本的豐富性及研究的多樣性 《多元視域中的明清理學》共收錄十篇論文,書中觸及地域學術史的建構、思想史研究的不同取徑、記憶認同與歷史書寫、婦女與儒家心性之學的關係、三教會通、儒學宗教化等議題。兩篇關於〈西銘〉的論文,則檢視從宋代到民國,〈西銘〉的詮釋如何隨著時代思潮而變化,討論〈西銘〉與《孝經》的關係,並指出晚明儒學將「孝」提升到良知本體的高度。
王陽明不但是有明一代文韜武略兼備的人物,更是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他所提倡以「尊德行」、「致良知」、「知行合一」為核心的心學,在中國、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國家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傳習錄》一書則是由其弟子輯錄整理陽明之論學語及論學書簡而成,是研究王陽明哲學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著作。本書不僅注譯詳贍精當,對於王陽明的心學亦頗多闡發,能幫助讀者深入了解王陽明的為人、心靈轉折與思想精華。 中國重要的思潮,大致可分為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漢朝的獨尊儒家與陰陽五行論、魏晉時期的玄學與格義佛學、宋明時期的理學,以及清朝的經世致用之學。其中宋明理學以講究天理、氣與陰陽等概念,為世人所知。理學分為兩大支派,一支為二程與朱熹的「格物致知」,一派為陸九淵與王陽明的「心即理」。本書《傳習錄》是
《景德傳燈錄》30卷,北宋僧人道原所撰。取《六祖壇經》之「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慧能滅萬年愚」意,故禪家以燈喻禪法,並認為禪法傳承如同燈燈相續而無終絕,因而記載禪法傳承歷史之著作,稱為「傳燈錄」。共收1701人,多賴本書記載,禪宗史上許多師承得以流傳。
★錢穆珍藏精裝系列 附贈典雅藏書票★ 一代國學大師、史學權威──錢穆 經典著作全新改版 取材廣博、考證綿密 研究錢穆思想者必讀 「孟子見梁惠王,究竟是在梁惠王幾年?」這個自古以來中國史家從未解決的問題,啟發了賓四先生撰寫本書的動機。 先秦諸子年世問題實多,前人多據《史記.六國年表》加以考訂。然〈六國年表〉僅據秦史,本身即多闕漏。先生乃通過考證汲冢《竹書紀年》,改正《史記》之牴牾;兼之遍考諸子著述,博採秦漢古籍,對先秦諸子之生平思想,各家學派之傳承流變,一一論證。其廣度與深度,為當時的學術圈開創了一番新境界。先生更為此故,獲聘任教於燕京大學,從此由中學教師走上大學講臺。本書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書取材之廣博,考證之綿密,俱值得當代治中國學術思想者,反覆細品。而作為
內容簡介 ★華文世界第一本原典故事解析 ★認識猶太哲人奇思妙想的奧秘世界 一個竊賊變成聖人,最後因一次羞辱而死亡; 一個智者燒毀自己的世界,卻是為了拯救它; 一個男人為了探索宇宙的起源,迷失自己的心智; 一個美麗女子對抗弟弟與丈夫的自尊,卻是為了保護他們的家人 這些故事裡的聖賢、哲人,就算德性甚高,依舊會像常人般犯錯。 然而,一個人的缺點可能和其成就一樣有價值,甚至更有價值。 各界頂尖人士如愛因斯坦、巴菲特、洛克菲勒 等人齊聲推崇的《塔木德》,是無數人想一窺堂奧的猶太聖典。然而,《塔木德》厚達五千多頁,卷帙浩繁、內容複雜,若想逐字閱讀,對沒有受過學術訓練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個艱鉅的挑戰。 在本書中,作者另闢新徑,以敘事者的深刻洞察力爬梳了幾則耐人尋味的《塔木德》
布赫迪厄讨论文化生产*重要的作品, 为其艺术社会学理论集大成之作。 透过科学分析,对于作品的感性之爱,就能实现在某种对事物的理智之爱。 布赫迪厄 皮耶?6?4布赫迪厄(Pierre-F lix Bourdieu, 1930-2002)是法国当代重要的思想家,也是20世纪*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之一。 本书是布赫迪厄以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文学场域为起点,所展开的一场对于文学与艺术场域的深刻分析。书中,他企图在场域系统中把社会结构与复杂的情感心理连结起来,并以福楼拜的《情感教育》作为一个写实主义文本里的社会生活写照摹本,深入发挥他的场域理论。 全书共分为〈前言〉、〈序曲〉和三个部分。作者分别在〈前言〉指出当代学术研究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之道;〈序曲〉主要针对《情感教育》的分析;〈*一部〉,以法国19世纪中叶以后的文学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