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傳燈錄》30卷,北宋僧人道原所撰。取《六祖壇經》之「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慧能滅萬年愚」意,故禪家以燈喻禪法,並認為禪法傳承如同燈燈相續而無終絕,因而記載禪法傳承歷史之著作,稱為「傳燈錄」。共收1701人,多賴本書記載,禪宗史上許多師承得以流傳。
~佛與佛教的世界,完全解析~ 認識佛像的辨別方法與佛祖們的根源 習得正確參拜法,令功德更圓滿! 日本的佛教信仰,宗派各異,遵循的經典也不同,但大體可視為大乘佛教的一支。 佛教*初起源自古印度,經歷多次內部分離後,約於西元一世紀的貴霜帝國時期,大乘佛教誕生了。「發願帶領眾生一同開悟」的大乘佛教,經由中亞、中國與朝鮮,傳入日本。 可以說,認識日本佛教,同時也能拓展我們對於佛教世界的認知邊界。 本書根據佛教位階,將眾佛分為四大類,依序為*高位的【如來】,佛的見習生【菩薩】,以忿怒相渡世的【明王】,以及擔當佛的保全的【天部】,*後納入同樣廣為信眾崇拜的開悟**者【羅漢與高僧】。分門別類,總計介紹超過70尊的佛祖,講述眾佛成為佛的緣起故事。 書中更搭配精美插圖,生動刻劃出更具人性的佛
內容簡介 何炳棣先生退休二十年研究之大成 ──《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論》 何炳棣先生初治近代英國農經史,再入明清人口財政史, 最後總結上古中國農業文明起源; 自 19 世紀始,上溯至西元前五千年終, 在中國史學界遍尋不出第二人。 本書為思想制度史專著,何炳棣先生畢生「久久不跳進思想史」,因為他認為「如果自青年即專攻思想史,一生對史料的類型及範疇可能都缺乏至少必要的了解,以致長期的研究寫作都空懸於政治、社會、經濟制度之上而不能著地。」 由此可見何炳棣先生治學,一向用「紮硬寨、打死仗」的方法,正面「攻堅」歷史學界的重大議題。其「攻堅」利器就是「考據」,以考據為功的思想史,不同於「當代大多數思想史家所關心的,往往僅是對古人哲學觀念的現代詮釋,甚或「出脫」及「美化」,置兩千年政治
法國當代重量級思想大師 德勒茲作品 《尼采與哲學》全新繁體中文譯本面市 德勒茲:「(尼采)樹立起一幅思想的嶄新形象,將思想從輾壓它的重擔中釋放出來。」 尼采的思想對於現當代哲學具有深遠影響,其曾提出「權力意志」、「永恆回歸」、「上帝已死」、「超人」、「主人 奴隸道德說」等諸多概念,並對過往的哲學理論提出反思,不僅大大影響了歐陸哲學中存在主義、後現代主義及後結構主義之發展,其影響力也擴及心理學、文學及文化藝術領域,賦予後代的哲思與思想家嶄新形象。 德勒茲(Gilles Deleuze)作為法國當代最重要的哲學家、思想理論家之一,其著述研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即為他針對左右現代哲學發展的哲學家之詮釋與爬梳,他在《尼采》(Nietzsche)這本小書中為一窺尼采的思想面貌立下基礎,而在1962年針對尼釆哲學所撰
蔡璧名新作──《形如莊子、心如莊子、大情學莊子:從生手到專家之路》 依循傳統中國哲學特重修習、實踐之特色,承繼學界既有「工夫論」研究, 進而正視認識理論與完成任務間的巨大差異,採「專家與生手」研究進路試圖突破「論」的樊籬, 尋求將《莊子》的理想身體感在日常生活中體現、落實的可能。 《形如莊子、心如莊子、大情學莊子:從生手到專家之路》解碼輻輳於「鵬」與「樹」的群組譬喻,可在儒學為主流價值的文化座標上定位出《莊》學典範之特質。而對比儒、莊論「孝」與用情之同異,可一窺二者用「心」原則與哲學底蘊箇色所在。 莊子以「心」為永恆主宰並為一切工夫鵠的,然由生手至專家的修練過程仍需「形」與「心」相互輔成。傳統思想義界下的「身體」,實涵括有形的軀體感官與無形的心意志氣,同時延伸至人文
「易道廣大,無所不包」 一部凝聚古人哲學思想和生活智慧的經典鉅作 《周易》,五經之一。相傳原是上古流傳下來的占筮用書,後來經過周文王的演繹和孔子的闡釋,才成為傳統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經書,是修身齊家乃至治國施政的參考,更是儒門子弟的必讀經典。據說孔子及其儒門後學,曾陸續為它寫了解釋內容體例及各種疑義的文字,後人統稱為《易傳》。 很多人以為讀《周易》可以卜吉凶、測命運,明白人生的究竟,所以都對它有興趣。但因為流傳已久,又沾上一些迷信的色彩,語言文字以及思想觀念亦因古今之變、南北之異而產生了許多隔閡,對現代讀者來說,了解《周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對《易經》有完整的認識,宜從易學史入手。【通論編】正是從易學史的觀點,有系統地梳理《周易》的起源與演變、在哲學思想史上的意義
從地域學術、家庭、性別、宗教、經典詮釋等不同的視角 研究中國明清時期的多元理學 展現理學文本的豐富性及研究的多樣性 《多元視域中的明清理學》共收錄十篇論文,書中觸及地域學術史的建構、思想史研究的不同取徑、記憶認同與歷史書寫、婦女與儒家心性之學的關係、三教會通、儒學宗教化等議題。兩篇關於〈西銘〉的論文,則檢視從宋代到民國,〈西銘〉的詮釋如何隨著時代思潮而變化,討論〈西銘〉與《孝經》的關係,並指出晚明儒學將「孝」提升到良知本體的高度。
跨世紀經典╳暢銷全球鉅作 有史以來*多人讀過的哲學書, 普立茲非小說獎得主威爾杜蘭成名代表作! ★「哲學入門必讀書單」次次上榜 ★哲學導讀*佳讀本 ★出版第一年再版22次,迅速譯成18種語言席捲全球 杜威:「威爾杜蘭首先是一位歷史學家,他博學強識, 能將過去與當下融會貫通,也因此,他又被譽為二十世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 威爾杜蘭以寓教於樂的文字,描述世界*偉大思想家的生平與成果,從蘇格拉底到桑塔耶那,深具無盡的啟發性。 《哲學的故事》不僅提供了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法蘭西斯.培根、斯賓諾沙、康德、伏爾泰、洛克等世界知名「心靈君王」之思想觀念與哲學體系,更詳述了他們有血有肉的生平傳記。書中不止囊括了舊時代的哲學巨擘,也包含了舉世聞名的現代哲學家,包括柏格森、克羅
布赫迪厄讨论文化生产*重要的作品, 为其艺术社会学理论集大成之作。 透过科学分析,对于作品的感性之爱,就能实现在某种对事物的理智之爱。 布赫迪厄 皮耶?6?4布赫迪厄(Pierre-F lix Bourdieu, 1930-2002)是法国当代重要的思想家,也是20世纪*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之一。 本书是布赫迪厄以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文学场域为起点,所展开的一场对于文学与艺术场域的深刻分析。书中,他企图在场域系统中把社会结构与复杂的情感心理连结起来,并以福楼拜的《情感教育》作为一个写实主义文本里的社会生活写照摹本,深入发挥他的场域理论。 全书共分为〈前言〉、〈序曲〉和三个部分。作者分别在〈前言〉指出当代学术研究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之道;〈序曲〉主要针对《情感教育》的分析;〈*一部〉,以法国19世纪中叶以后的文学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