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我有幸作为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的五位顾问之一,跟随中青年大豆专家们赴全国各大豆栽培区进行实地考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特别是2010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48团,参加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王连铮研究员团队育成的大豆品种中黄35产量验收,亲眼目睹、亲自见证了亩产405.89kg产量纪录的诞生。兴奋之余,令我琢磨一个问题,即:如此高额的产量究竟是怎样达到的呢?以往想的较多的是品种自身的产量潜力和与之相应的栽培措施,对生产条件即环境的生态容量却重视不够。现在懂得了,要获得高额的产量,必须注重品种、措施和环境三要素的协调一致,且三要素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过去出版的甘蔗书籍均以水田蔗为主线,对现代以旱地为主的甘蔗生产参考价值有限。《现代甘蔗学》由我国甘蔗主产区广西和云南的甘蔗科技工作者合作编著,系统总结了我国特别是广西、云南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甘蔗科技成果,以旱地甘蔗为主线,对当前的甘蔗生产、科研和教学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作为农业院校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科研、生产单位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做到经济交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与统一,在充分分析牧草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对涉及牧草生产与秸秆饲用加工机械化的播种技术、收获技术、切碎技术、压缩技术、干燥技术、储运技术、青贮技术和牧草深加工技术以及外典型的设备、机具等作了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 本书结构清晰、语言简练、图文并茂,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既可作为抗美援朝或管理人员的技术资料,也可作为大中场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或国脚助读物,还可作为牧草、机械化生产领域广大用户的技术参考资料。 本书的编写人员主要来自于管理、科研、教学和推广一线,当中既有担当农业机械化行业管理的同志,也有长期从事牧草生产和先秸秆饲用加工机械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同时还有农业机械化生产和推广一
该书为喻树迅院士及其研究团队三十年来对短季棉研究的成果总结。将三十年来的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成果进行了精筛,从短季棉的遗传育种、选育繁育等方面系统地展现了短季棉研究的进展与发展趋势。是棉花研究工作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图书馆馆藏的重要历史文献。
《当代农业学术专著系列丛书:中国沙漠·沙地·沙生植物》围绕中国沙漠、沙地、沙生植物及其环境改良做了较系统而全面的论述,是一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技图书。主要由5章组成。第一章是中国沙漠·沙地·沙生植物概述。对几种主要地貌如荒漠、沙漠、沙地、沙化土地等的定义,地貌特征等进行了具体阐述。分析了中国主要沙漠和沙地的成因、现状和改良思路及策略。从地理位置、分布范围与面积,形成和演化,气候特征和变化,植被,改良途径等方面,对中国八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四大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做了全方位介绍。沙生植物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的结合中,充当植物治沙的主角。书中包括
我国地域辽阔,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为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发挥药食两用植物食疗、治病、防病的作用,《药食同源植物的鉴别与利用》对各地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深入挖掘,收集了南北独具地方特色的植物、各地著名的传统代表性植物、从国外引进的植物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推广的植物等。对各种植物(不含食用菌类植物)的介绍,按照植物从低级到高级进化的原则整理排序,低等植物从藻类开始,高等植物按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顺序排列,被子植物先双子叶植物,后单子叶植物,并将植物学分类中应用价值高、种类多的科属排在前面。 《药食同源植物的鉴别与利用》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和常年在海南、新疆两地旅居的一线科技人员共同编写,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南北各地具开发利用价值的植物。《药食同源植物的鉴别与利
草菇是高温型菇,过去只栽培于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栽培方法仅是用稻草在室外堆栽,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生物学效率只有10%~20%。也就是说,用上100千克稻草,仅能生产鲜草菇10~20千克。然而,草菇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之一,外贸需要量大;同时它味美,国内市场也很欢迎;加上它生育期短,10天左右即可采收,是见效快的致富门路。因此,这几年大大激发着我国草菇栽培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首先,栽培范围逐渐扩大,过长江,跨黄河,现在已越过了长城,在东北的夏季也有栽培;第二,栽培原料日趋广泛,棉籽壳、废棉、麦秸、麻秆、玉米秆、豆蔓、糜黍壳、烟茎、香蕉叶、野草、出菇菌糠等都可以用,不种水稻的地方也可以顺利地栽培草菇了;第三,栽培方法越来越多,室内法、大棚法、菇房法、地沟法、阳畦法,还有与作物蔬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