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矿质营养生理及养分管理》以马铃薯高产高效为目标,简要阐述马铃薯产业现状,系统介绍了马铃薯的生长发育规律、水分吸收规律、养分吸收规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多年的研究结果,并结合外众多专家的成果,提出了马铃薯养分管理的策略和技术,可供从事马铃薯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参考,同时也适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参阅。
“互联网+”国家战略的提出,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很多行业,其中也包括工程建设行业。想要通过互联网的开放共享优势更好地配置市场资源,实现工程建设行业的转型升级,就需要用互联网思维来改造工程建设行业的上下游价值链,并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工程建造模式变革。《"互联网+"工程建造平台模式》提出“互联网+”时代下工程建造平台模式,介绍工程建造服务的概念、分类与表示、虚拟化封装等,讨论工程建造平台的运行机制、商业模式和功能设计等。同时,提出“互联网+”时代的智能建造模式,讨论该模式下的工程建造服务集成、工程协同管理、智能工程建造管理和工程建造信息支撑环境,并介绍“互联网+”环境下工程质量管理、工程现场安全管理和工程材料供应管理等的变革。
核不育是油菜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隐性核不育,由于它不育性稳定、恢复系广,更有其利用价值。侯国佐先生编著的《油菜隐性核不育研究与利用》一书。详细介绍了隐性核不育两系材料、隐性核不育三系材料、生态隐性核不育材料的发现、选育、遗传和分类研究:隐性核不育的选育、测配、亲本繁殖及制种技术:主要隐性核不育的特性与应用情况等内容。该书资料丰富,理论联系实际,是农业研究人员、技术推广工作者和大专院校师生有价值的参考书。书末还列出了部分育成并审定的杂交油菜品种与应用情况,同时附有隐性核不育两系性状表现的部分彩色照片。
本书是为了适应反季节蔬菜栽培迅猛发展的需要而写的。书中分春、夏、秋、冬四季简要介绍了反季节蔬菜栽培中所需设备的性能特点及应用范围,并配有简图;重点介绍了大白菜、胡萝卜、黄瓜、西瓜、西葫芦、菜豆、番茄、青椒、茄子、芹菜、韭菜、生菜、草莓、香椿等二十九种蔬菜在不同季节、不同设施及露地条件下适应栽培的品种、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及应注意的问题。全书突出反季节栽培的特点,融会了近几年科研成果及栽培经验,内容先进、文字通俗、技术性强。可为广大农民发家致富提供有力帮助,也为广大农业院校师生及科研单位技术人员提供的参考。
香蕉是世界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也是世界贸易的大宗水果。目前,种植香蕉的国家已达130多个。我国是世界第二大香蕉生产大国,也是世界消费大国。香蕉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仍有很多因素制约香蕉的生产。例如,香蕉品质参差不齐,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自然灾害(台风、冻害)频发,栽培管理粗放,病虫害发生严重,以及香蕉枯萎病未得到有效控制等。 《香蕉生产管理关键技术问答》内容主要包括香蕉生产现状、香蕉分类、香蕉生产管理、香蕉组培、香蕉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等,并以问答的形式对主要问题和知识点进行了阐述,希能能为广大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及香蕉种植户提供有效的指导。
为了更多体现中国的特色,为了汇集更多科技的研究成果,《苜蓿科学》编撰工作从2003年开始,在完成稿后,又从2006年起做了一次比较重大修改。全书共26章,力求科学而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出外苜蓿研究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并且对学科前沿问题和技术探讨的热点问题作出综述和阐释。为了编写好这部科学专著,参加编写的人员尽了努力,参阅了大量文献,整理了1000余篇相关文献目录附录于后,便于读者参考与应用。
本书汇集了82篇富硒论文,分5章82节,包括粮油、水果、蔬菜、茶叶等主要农作物富硒生产关键技术。该书的出版发行,为大力开发富硒农产品、推进富硒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对科技人员研究与推广农作物富硒生产技术及农民生产富硒农产品具有指导作用。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于油茶栽培、病虫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取得多项成果。 本书在总结以前成果的基础上对油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内容包括:油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功能、油茶种质资源和良种选育、栽培生物学基础、苗木培育技术、丰产栽培技术、低产林改造技术、病虫害及其控制、茶籽综合利用和油茶栽培学研究方法等。 本书内容十分丰富,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本书可供从事油茶研究、生产和管理人员之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粟作史研究》以我国考古资料和历史记录为依据,主要介绍了人类对粟作的驯化、野生粟作植物品种、野生粟作植物的演变、黄河流域粟作的发展、粟作植物加工的演变等内容。
《植物发育的机制》是由英国约克大学生物系的欧特兰·莱瑟博士和科研作家斯蒂芬·黛合作编写的,主要阐述植物发育的分子机制;这本书篇幅不大,它简明扼要却颇为全面地介绍了包括环境因素和内源信号在内的多种因子是如何通过协同作用调节植物发育的。更为重要的是,《植物发育的机制》在内容的选择、顺序的安排以及撰写的方式上与其他有关植物发育方面的书籍有所不同,本书侧重的是让读者在整体水平上理解植物发育过程共同的机制问题,而不是按照植物生活周期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对机制进行逐一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