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按照牧草育种程序,从种质资源搜集利用开始,到育种目标制定、育种材料和技术的选择,直到新品种申报和良种繁育,逐步展开。全书结合图表、实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引种驯化、选择、杂交等常规育种的理论与技术,并介绍了诱变育种、细胞工程、分子标记和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在牧草育种上的应用与进展;此外,还介绍了育种实践中经常用到的抗性育种技术和苜蓿、冰草等牧草新品种的选育方法。 本书是一部集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育种手段于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牧草育种技术著作。全书内容尽可能多地汇集了外,尤其是近十年来牧草育种的有关资料,融汇了多名知名牧草育种专家、学者的智慧和成果,反映了近年来中国牧草育种的进展与成就,旨在提高中国牧草育种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推动牧草育种工作的全面发展。 作为牧草育种的
本书是“863”生物高技术丛书之一,全面介绍了我国光、温敏感型雄性不育水稻近20年来的育性光温生态研究状况,是一本关于中国光、温敏感型雄性不育水稻育性光温反应特征、特性和育性生态控制的基础理论与实用技术的专著。内容包括光照、温度及光温组合互作对育性的影响;育性光温反应特性的测定、鉴定技术与评价方法;不育系的育性生态适应性与气候生态学区划;还附有我国现有光、温敏不育水稻主要资源及其遗传系谱、人工光温育性鉴定与多年多点生态联合育性观测的大量数据资料。本书反映了本研究领域进展,以系统的育性生态基本知识、实用技术方法和丰富实用的数据提供为其特色。 本书对植物学、农业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育种学和应用气象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对种子公司制定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技术方案有重要指导
本书汇集了82篇富硒论文,分5章82节,包括粮油、水果、蔬菜、茶叶等主要农作物富硒生产关键技术。该书的出版发行,为大力开发富硒农产品、推进富硒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对科技人员研究与推广农作物富硒生产技术及农民生产富硒农产品具有指导作用。
干旱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生态问题之一,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逆境因子,研究并揭示其对冬小麦生育中后期植株生长发育、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特性的影响,对旱地小麦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结合河南西部旱地的气候特点,在自动干旱棚内遮雨条件下,设置了灌水量(w)、施氮(N)量、施磷(PzOs)量三个因素的水肥耦合试验,系统研究了水肥耦合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籽粒品质性状的调控效应,主要结论如下: 1.在全生育期遮雨条件下,W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及倒二叶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参数的调控效应均达显著水平(P≤0.05或P≤0.01)。灌浆前期(花后6d),旗叶Pn、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在灌水量308.5mm,达值,中后期(花后13d、23d)则在灌水量153.5mm时达值;从不同测定日期看,Pn随籽粒灌浆进程呈明显下降趋
本书是“863”生物高技术丛书之一,全面介绍了我国光、温敏感型雄性不育水稻近20年来的育性光温生态研究状况,是一本关于中国光、温敏感型雄性不育水稻育性光温反应特征、特性和育性生态控制的基础理论与实用技术的专著。内容包括光照、温度及光温组合互作对育性的影响;育性光温反应特性的测定、鉴定技术与评价方法;不育系的育性生态适应性与气候生态学区划;还附有我国现有光、温敏不育水稻主要资源及其遗传系谱、人工光温育性鉴定与多年多点生态联合育性观测的大量数据资料。本书反映了本研究领域进展,以系统的育性生态基本知识、实用技术方法和丰富实用的数据提供为其特色。 本书对植物学、农业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育种学和应用气象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对种子公司制定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技术方案有重要指导
《中国水稻新品种试验:2016年度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区试品种报告》分类型熟期组概述了试验基本情况,着重分析了参试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稳产性、抗病性、稻米品质及其他重要性状表现,并对各参试品种逐一做了综合评价。 附表列出了各参试品种的产量和主要性状汇总数据、抗性鉴定和米质检测数据,以及分品种在各试验点的产量、生育特性、主要性状表现等详细资料。
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遗传改良提高作物的养分效率,选育高产与养分高效协同的作物新品种。本书以作物生产中最重要的3个元素——氮、磷、钾为重点,论述了作物高效吸收利用养分的生理基础,作物适应养分胁迫的形态、生理与分子机制,作物养分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生理机制,作物养分高效性状的遗传机制与数量性状位点,作物养分高效的遗传改良与转基因育种等。全书总结了该领域外研究进展,可供从事植物营养学、环境植物学、作物栽培学及作物育种学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共分5章。章论述作者对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实践。第2章介绍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光温机理、育性鉴定方法、选育策略与技巧以及新育成的两用核不育系。第3章阐述超级杂交稻选育的战略设想与实践,以及水稻超高产的株叶形态、生理生化特点及分子遗传基础。第4章介绍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防止育性漂变的原种生产方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和杂交制种基地及时段选择的气象决策系统。附录介绍作者获得专利的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和杂交新组合制种技术,以及近年来育成或合作育成的14个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两系法杂交稻组合。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两系法杂交稻育种和种子生产的研究,获得了一批学术观点新颖、指导作用良好的理论成果以及应用前景广阔的实用成果。本书论点明确,论述科学、严谨,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实际。
《中国不同纬度和海拔地区马铃薯栽培》由十一章组成。章对中国马铃薯生产布局和种质资源进行了概述,并具体介绍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第二章以马铃薯生长发育为论述范围,分别从生育进程、环境条件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块茎的形成和发育、生长发育的有关生理基础等方面予以具体阐述。从第三章到第十章依据全国范围内的地域背景,分别论述了高纬度、中纬度、低纬度地区的马铃薯种植。具体对高纬度低海拔平原、高纬度高海拔农区、中纬度高海拔旱区、中纬度黄淮海平原、中纬度秦岭南麓盆地、中纬度恩施山地、低纬度东南丘陵、低纬度云贵高原的马铃薯栽培进行了综合性论述和具体介绍。在高、中、低纬度范围的不同海拔地区马铃薯种植的上述各章中,基本包括了自然条件、种植制度、品种类型、常规栽培和特殊栽培技术,体现了全国马铃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