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浙江农业园艺系叶自新副教授编著。内容包括:豆芽生产的意义和食用价值,豆芽的形态特点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豆芽生产技术,无须根豆芽菜生产技术等,并附有豆芽烹调方法。内容科明系统,技术科实用。适合豆芽生产作坊、家庭、饭馆、宾馆以及工矿、机关部队、学校食堂的豆芽生产者阅读。
《中国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及区划理论与实践》共分为上篇理论与方法、下篇实证研究共两篇,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风险评估及区划需求分析、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与区划理论等。张峭等人的这部著作是在近几年他们一系列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整理的。他们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做的是奠基性贡献。
《新型农民培训丛书:饲用玉米优质高产生产技术》较系统地分析了外饲用玉米生产、消费现状和趋势以及我国发展饲用玉米生产的优势与问题。并对饲用玉米的概念与饲用价值、生产上推广应用的饲用玉米品种、饲用玉米优质高产栽培的生理基础与关键技术及其机械化生产技术等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论述。还介绍了我国饲用玉米主要病虫草害及其防治方法,以及饲用玉米秸秆饲料的青贮技术、氨化技术、碱化技术和微贮技术等主要加工技术。 《新型农民培训丛书:饲用玉米优质高产生产技术》主要读者对象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村玉米种植大户和农业中、高职院校的师生,也可供农业科技工作者参考。 由于编著者掌握的资料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大白菜图鉴》从多个方面以图谱的形式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在大白菜科研与生产上所取得的成就。全书共分五个部分:概述了大白菜的起源与生产、科研发展史;大白菜的植物学性状;我国在大白菜栽培与育种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包括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重点介绍了现代大白菜育种理论与育种方法和技术、大白菜品种类型与品种资源、生产应用代表品种、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模式与技术、病虫害鉴定识别技术。
本书分章节阐述了目前玉米生产现状与因素(第一章)、明确了春玉米产量与效率层次差异的定量特征及因子(第二章、第三章)、重点讲述了春玉米产量与效率层次差异的光温匹配协调机制、肥水调控机制、耕层驱动机制(第四至六章),分别揭示了产量与效率层次差异的逆境适应机制、同化物运输机制及化学调控机制(第七至九章),最后提出了东北春玉米缩差增效技术及典型案例(第十章)。本书内容上突出了系统性、新颖性和引领性,旨在丰富和发展玉米产量差与效率差研究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可为推动我国春玉米丰产增效协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张艳芳、徐玉秀编著的《樱花栽培养护手册(彩图版)(精)》以章节形式编排,涉及樱花内容较为丰富,图文并茂,力求通俗易懂。全书共9章内容:第一章樱花概述,第二章樱花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第三章樱花分类与品种,第四章樱花栽培,第五章樱花繁殖,第六章樱花土壤与施肥,第七章樱花整形与修剪,第八章樱花病虫害及防治,第九章樱花欣赏与应用。
《中国红树林生物多样性调查(广东卷)》为中国红树林生物多样性调查丛书广东湛江和惠州开展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包括高等植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昆虫、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共10个生物类群,这是在湛江和惠州两市首次开展系统的红树林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国红树林生物多样性调查(广东卷)》成果可供相关科研人员参考,也希望能为我国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研究及相关管理工作提供帮助。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和全国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部署,做好服务“三农”工作,我社配合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编写了《农业科技入户丛书》。 这套丛书以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中青年农民和乡村干部为读者对象。所述内容力求贴近农业生产实际、贴近农村工作实际、贴近农民需求实际,按农业生产品种和单项技术立题,重点介绍作物无公害生产、标准化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动物无公害生产、标准化饲养和病疫防治。所介绍的技术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以关键技术和新技术为主,技术可靠、先进,可操作性强。文字简明、通俗易懂,真正做到使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易操作。 我们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将为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提高农业技术的到位率和入户率,为农业综合生产
《薄荷优质高产栽培与加工》从薄荷的分类及外的生产情况、植物学特征和生长习性、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新品种选育、加工技术、精油的品质分析与评价以及综合利用八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基本能满足薄荷生产、研究人员的需要,同时亦可作为从事薄荷贸易以及香料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本书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大豆科研工作的专家集体编写,内容涉及大豆种质资源、生物学特性、遗传规律、分子生物学、生物固氮、品种选育、营养与施肥、栽培技术、病虫草害防治、加工利用、转基因大豆安全评价、产业经济等多个方面,汇集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以来在大豆科研方面的主要进展。书中还收录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发表的大豆论文、专著目录和品种介绍。各章均附有中英文摘要。 本书可供从事大豆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生产管理的科技工作者和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根据露地菜园、设施菜园土壤以及供肥特点,按照各类蔬菜营养需求规律以及各类肥料性质、特点等,详细介绍蔬菜施肥方法、注意事项;本书肥料种类包括各种单质化学肥料、有机肥、复合肥、功能肥料等,以及各类不同形态和不同施用方式的肥料,包括固体肥料、液体肥料。
本书汇集了82篇富硒论文,分5章82节,包括粮油、水果、蔬菜、茶叶等主要农作物富硒生产关键技术。该书的出版发行,为大力开发富硒农产品、推进富硒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对科技人员研究与推广农作物富硒生产技术及农民生产富硒农产品具有指导作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和全国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部署,做好服务“三农”工作,我社配合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编写了《农业科技入户丛书》。 这套丛书以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中青年农民和乡村干部为读者对象。所述内容力求贴近农业生产实际、贴近农村工作实际、贴近农民需求实际,按农业生产品种和单项技术立题,重点介绍作物无公害生产、标准化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动物无公害生产、标准化饲养和病疫防治。所介绍的技术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以关键技术和新技术为主,技术可靠、先进,可操作性强。文字简明、通俗易懂,真正做到使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易操作。 我们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将为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提高农业技术的到位率和入户率,为农业综合生产
《花生遗传改良》共12章。首先,扼要介绍花生遗传改良相关基础,涉及花生营养和生殖器官的形态与解剖构造,花生属植物的起源与分类;然后,系统、深入地阐述了花生遗传改良的传统方法,以及远缘杂交、离体再生、近红外技术、遗传工程、分子标记等新兴育种技术;此外,还详细论述了花生高产稳产、高油、高油酸、生育期、休眠性、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遗传改良的策略和研究成就。其中包括编著者利用rDNAITS序列构建花生属植物进化树、通过离体培养和涂抹利用不亲和野生种、建立无基因型依赖性的高效率的转基因技术、构建花生品质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以及花生高油酸分子育种方面的研究成果。
干旱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生态问题之一,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逆境因子,研究并揭示其对冬小麦生育中后期植株生长发育、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特性的影响,对旱地小麦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结合河南西部旱地的气候特点,在自动干旱棚内遮雨条件下,设置了灌水量(w)、施氮(N)量、施磷(PzOs)量三个因素的水肥耦合试验,系统研究了水肥耦合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籽粒品质性状的调控效应,主要结论如下: 1.在全生育期遮雨条件下,W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及倒二叶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参数的调控效应均达显著水平(P≤0.05或P≤0.01)。灌浆前期(花后6d),旗叶Pn、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在灌水量308.5mm,达值,中后期(花后13d、23d)则在灌水量153.5mm时达值;从不同测定日期看,Pn随籽粒灌浆进程呈明显下降趋
《大豆生理与遗传改良》涵盖了大豆株型生理、营养生理、碳氮代谢、抗旱生理、超高产品种生理等的遗传改良研究,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介绍大豆生理遗传的著作。在写作过程中,编写人员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进展,在查阅大量外资料的基础上,力求全面展现大豆生理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以供大豆生产、管理工作者和高等农业院校师生及有关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译自美国可持续农业研究与教育项目编著的Managing Cover Crops Profitably(第三版)。全书系统地介绍了美国主要覆盖作物及其管理与利用方式。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部分为"总论”,系统地概述了覆盖作物的作用:提高土壤肥力与耕性、防治有害生物,覆盖作物的选择方法,覆盖作物在轮作制和保护耕作制中的利用方式。第二部分为"各论”,按种(或类别)具体描述了各种覆盖作物的适宜区域、作用与功能、建植与管理措施、适宜的农作制度以及与其他种类的对比特性。
《植物发育的机制》是由英国约克大学生物系的欧特兰·莱瑟博士和科研作家斯蒂芬·黛合作编写的,主要阐述植物发育的分子机制;这本书篇幅不大,它简明扼要却颇为全面地介绍了包括环境因素和内源信号在内的多种因子是如何通过协同作用调节植物发育的。更为重要的是,《植物发育的机制》在内容的选择、顺序的安排以及撰写的方式上与其他有关植物发育方面的书籍有所不同,本书侧重的是让读者在整体水平上理解植物发育过程共同的机制问题,而不是按照植物生活周期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对机制进行逐一分解。
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依靠化学疗法远离疾病、对抗农作物病害,很少将人类自身健康和农业的健康结合在一起考虑,然而,两者基于相同的生态学,并且面临一个共同的挑战:因进化而导致的耐药性问题,这是化学疗法的困境。 幸运的是,科学家们正在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与微生物结盟。从高科技基因编辑到古老的粪便移植技术,从能够感染并分解细菌的病毒到旨在更好地激发我们的天然防御而设计的疫苗等,本书将Z具科学创新性的策略分享给读者,让读者看到迷人且充满希望的自然防御的世界,并给予读者正确的引导——亲近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合作,才能给人类带来更加美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天然土壤,而用基质进行栽培作物的方法。由于无土栽培节肥节水,省工省药、产品高产优质洁净等方面与土壤栽培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目前已成为园艺作物工厂生产的重要形式。 在美国及西欧等发达国家,温室蔬菜、花贲生产基本采用无土栽培的方法。我国无土栽培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猛,至2005年全国无土栽培面积已超过1500公顷,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系统地介绍了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蔬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方法,同时还收录了最近几年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推广过程中群众的来信问答。内容深入浅出,文字简洁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