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的亲笔自传。撼动人心的自我剖白,天才艺术家的救赎之路。 1929年出生于传统日本旧式家庭,10岁开始创作,28岁前往美国独自闯荡,先在纽约立足,然后蜚声国际。本书坦诚叙述了她的成长经历、艺术理念、罗曼史、精神疾病史,豪不避讳地袒露自己的爱恨、偏见、执念、私欲,展现了其充满传奇、强烈而鲜明的一生。 我在母亲的子宫里便已绝望,是艺术救了我!
《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修订本)延续原书主体内容的基础上,作了如下改变:一是增设了“第五篇:美术核心素养新语”,分为“上篇:大家新谈”和“下篇:博士微谈”。增加了尹少淳、胡知凡、周凤甫、王大根、兰岗等美术课标组专家在重要学术研讨中的授课课件;二是对“核心素养”与“美术核心素养”的主要文献进行梳理,包括期刊文献、报刊文献和专著文献(含译著),有利于对美术核心素养有深入探究兴趣的硕士、博士等研究者和一线老师们结合自己的研究和写作需要,按图索骥,进行参阅。三是在形式上增加了书签,上有主编寄语“核心素养,大道行焉”。此外,加入融媒体技术,除了访谈录音外,还增加了视频资源:一线优秀教师如魏瑞江、徐军、唐笑等的精彩教学片段和尹少淳的精彩讲座视频片段。
本稿为《中国绘画名品》系列之《王冕墨梅图》。本稿选取他存世的两幅《墨梅图》代表作,王冕身处贫困境地多年,对异族压迫、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很深的体会,因此遍种梅花,吟诗言志,画梅抒怀。在他的笔下,梅花并非植物,而是一位逸世高人,被赋予高风亮节和坚贞不渝的人格内涵。
别人仅仅把我当成具象画家,其实,在我写生的过程中有日记,有电影,它们和绘画一样都是艺术痕迹。艺术是有的,在这段被的时间内,一切皆为艺术。 2013年我游走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画了一批画,每张画都由两块画布组成,中间是一公分的距离,暗示无法愈合的巴以关系。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理想总是有些距离,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用一生的时间去弥补这些距离。索性这本书就叫“一公分”吧。但愿这一公分的距离给我们更多的猜想,更多的努力,充实这短暂的虚幻人生。 ——刘小东 本书收录刘小东十年来的绘画日记,起于《十八罗汉》,止于《向南飞》,如作者自己所说:“绘画不仅仅是图像,它更是手感留下的痕迹。”日记亦为此类“痕迹”之一种,它记下了金门海边无名酒馆的黑社会,也记下了三峡库区拆迁过程
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起源地,持续于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近代史的序幕,开启了一个理性与文明的新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与学者将中世纪看作一个黑暗的时代,他们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中寻找灵感,使这个失去了的黄金时代再现光辉。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是一座至关重要的城市,它记录和留存了文艺复兴时期大多数艺术家的活动足迹,比如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吉贝尔蒂的“天堂之门”,以及无处不在的壁画和雕塑等。实际上,讲述佛罗伦萨的书籍已经很多,这本书选取的角度是佛罗伦萨画派。在佛罗伦萨画派以前,中世纪的宗教绘画大多数是刻板、浓重的哥特风格和拜占庭风格,这是一种平面化的装饰性画风,强调神性,而缺乏人的感情,佛罗伦萨的画家致力于用人性的温情改变这种僵化的风格,为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带来 束光
在中国美术史上,清初'四王'遭遇尊崇与诋毁两个极端,这是美术史上的一桩公案,但也为现当代研究'四王'提供了必要的契机.在'革王画的命'的挞伐鞭声之下,温肇桐先生在1945年第一个对'四王'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20世纪80年代,蔡星仪先生发表《'四王'论辩》,成为新时期对'四王'绘画进行正确分析和科学研究的第一人.1992年上海书画出版社举办'四王'绘画国际学术研讨会具有集大成之特色,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四王'的绘画艺术,其后的研究在沿袭以往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完善.综观近十年有关'四王'的研究,跨文化和跨学科研究成为不可忽视的成果.
编者精选出近 200 幅名气*、影响广、代表性强的中外名画,辑成本书。这些传世名画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史学价值、文化价值、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代表了中外绘画的成就,处处散发着荡气回肠、惹人注目的人文气息,让读者在唯美中赏心悦目,感受艺术大师如诗的情怀,获得至纯的艺术熏陶。 为了帮助读者提高阅读效果,书中设置了“必知理由”、“名画档案”、“画家简介”(“画家小传”)、“名画欣赏”、“绘画知识”等栏目,从艺术、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解读中外名画的精髓之所在,让读者深刻体会名画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领略艺术大师们创作的艰辛,全方位把握中西方艺术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其中“必知理由”高度概括了名画的成就、地位和影响;“名画档案”列出了名画的创作时间、尺寸、收藏地等基本资料;“画家简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