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思想 从埃德蒙 伯克到唐纳德 特朗普的保守主义》是美国著名政治研究学者科里 罗宾,经过多年对美国保守主义潜心研究后的重磅力作!本书第一版出版后即引发热烈反响和广泛探讨。 本书第二版不仅对盘根错节的保守主义思想史,开展了系统性的丰富和完善;而且结合了美国当下不容忽视的政治事件,例如,特朗普的竞选手腕和执政理念,生动展现了保守主义这一始终游荡于美国政坛乃至整个社会的思想幽灵。 作者科里 罗宾对何谓 保守主义 的阐述,不仅将令读者醍醐灌顶,所提供的案例更是扣人心弦。书中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清楚呈现了保守思想的核心理念,梳理出美国的政治谱系和变迁历程,最重要的,是揭开美国政界更迭背后的永恒逻辑。
本书是《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理论与历史》(第十版)的英文影*版。承继该书前九版的写作脉络,第十版简明扼要、深入透彻地介绍了世界政治研究。本书阐述了从20世纪、21世纪的战争到全球金融与治理的诸多内容,熟练地把历史与理论结合起来,评说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冲突与合作,从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经久耐用的分析框架,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错综复杂的国际事务变幻。
《权力之路:36面透视美国政治》为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学者储殷对美国政治的基础理论和历史的研究。 作者从美国的国家起源讲起,在近代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视野下,全方位地分析了美国从建国到帝国形成的过程,以及宗教、种族、政党、社会运动等多维因素在此过程中发挥的错综复杂的作用,一直到今天大国竞争中的中美关系。 《权力之路:36面透视美国政治》尤以对美国总统大选运作机制的分析为特点,将其作为透视美国政治的棱镜,揭示出美国政治长期以来的制度性问题和局限,并探讨了一系列大众读者关心的美国问题,诸如身份政治、种族平权、资本介入政治、对选举的影响、媒体的政治化以及中美关系的未来等。 《权力之路:36面透视美国政治》旨在帮助中国读者跳出自身文化语境的局限,匡正流俗误解,真正 读懂美国 。
个人主义是美国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之一,今天其影响力无处不在。本书作者亚历克斯 扎卡拉斯深入剖析了安德鲁 杰克逊总统时代的政治辩论,揭示了个人主义思想如何在当时萌发,并深刻影响了美国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杰克逊时代的政治辩论为个人主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普及了 自力更生的拼搏者 自然权利的拥有者 白手起家的英雄 三种神话,将美国塑造为自由和独立的理想之地。然而,这种个人主义话语的流行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在决定谁能享有平等权利和自由时存在的偏见,以及对自由市场的过度理想化等。通过深入研究杰克逊时代的政治辩论和相关历史事件,本书引导我们重新审视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进程。在此进程中,国家建构是基础,权威进化、经济发展、国家治理、内外融合相互调试构成了政治发展的重要机制。凭借这些机制,东南亚国家在政治发展中初步建立了具有本国特点的现代国家形态,但也要看到,在国家改变社会、改变传统时代遗留下来的力量的同时,各种传统的多元力量在适应现代社会的条件下,既改造着自己,也影响着国家建设。由此也就使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发展体现为,在接受现代的因素的同时也在调整着自己,从而使政治发展充满了曲折性。
20世纪90年代,麦克福尔长期住在莫斯科,目睹了很多事件,并掌握了一手资料。《俄罗斯未竟的革命》是一部深入了解这个艰难时期的俄罗斯历史的著作。麦克福尔的结论是,任何对俄罗斯向民主化成功转型的分析,必须同时关注它的失败。他说,俄罗斯 苏联的案例揭示了缔造社会契约的重要性,并解释了俄罗斯精英缔结联盟的努力为什么会失败,以至于产生两个对立阵营的暴力对抗和一个迟滞的民主化转型。
20世纪的人们早已不再那么关心马基雅维利时代的 君主之事 ,但权力的逻辑变了吗?现代民主是对马基雅维利所描述的 权力真相 的否定,还是为其提供了新的舞台?马基雅维利早已预见了现代社会 极化政治 的可能性,他意识到虽然追求权力所引起的冲突会带来制度的更新与国家的强大,且 新制度与秩序 的到来不可能避免地会对 旧制度与秩序 造成破坏,但正如14 15世纪的佛罗伦萨史所证明的那样,恶性冲突会使国家与人民 越来越孱弱,越来越卑鄙无耻 。 本书带着现代民主的困境对马基雅维利做了详细的阐释,聚焦其 冲突理论 ,展示了一个激进、现代甚至革命的马基雅维利,同时挖掘出一个不太为人知晓或重视的 保守的马基雅维利 ,并指出这二者其实并不矛盾,其复杂性正如现代民主之复杂性。 作者并不避讳民主政治中那些并不美好的细节,反而以它们为
兵者,国之大事也。与 时俱进地推动军事制度现代 化是所有 军事发展的必 然要求,对于屡屡陷入冲突 与战争的印度 是如此。自 20世纪60年代起,印度政 府便开始发起军事制度改革 ,然而始终效果不显,甚而 陷入愈改愈乱的迷思。为了 解答这一迷思,作者对印度 军事制度的发展历程做出全 面的考察。 在借鉴经典军政关系理 论基础上,本书提出 官僚 控制模式 理论,将其应用 于印度军事制度改革研究。 具体而言,本书对20世纪 60年代尼赫鲁政府军事改革 、21世纪初瓦捷帕伊政府军 事改革以及2014年以来莫 迪政府军事改革进行案例研 究,以揭示官僚控制模式与 军事改革失灵之间的因果关 系。透过印度军事改革的研 究,本书旨在深化对印度军 事发展逻辑的认识,以 好 地理解其安全思维、把握其 安全动态。
本书从日本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视角出发,较为全面和深入地评析国际日本研究,特别是欧美英语学界的日本研究。书稿分为三个部分,共19个篇章:部分为学术史回顾。第二部分关注译介,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分析国内出版的国际日本研究译著,从正反两个方面探究其第三方镜鉴的意义。第三部分为书稿的主体,聚焦国际日本研究经典作品析论。书目的甄选主要基于以下三个考量:其一,作品本身具有较高质量,在国际学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有目共睹;其二,中国国内对其关注或了解相对较少,或在日美等不同学界境遇迥然,值得探究其背后的褒贬臧否;其三,作品反映出较强的典型性和样本意义,能够尝鼎一脔,透视不同学科在特定时期的发展脉络和学术风格。在行文中,着意以下几点。首先, 以点带面 ,以一部作品为借力点或切入口,进而引发对该研究领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理查德 霍夫施塔特在本书中精彩分析了美国一部分边缘群体是如何影响美国的选举政治,为理解美国当代格局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在书中,霍夫施塔特剖析了在美国政治动荡中各方力量的角力,以及一小部分边缘群体对美国政党的重大政治议程所施加的作用。 霍夫施塔特发现,政治中的非理性以及个体行为的凸显,会对现实政治问题产生不成比例的巨大影响,更甚者,会对更大的群体产生一种传导作用。本书不仅是一部美国政治史,而且是理解美国政治团体发挥作用方式的经典著作。
本书将保守主义和贸易法改革作为影 响 新孤立主义 的两个自变量来详细阐述, 并使用 贸易自由化的负面冲击效果和保守 派政治力量的发展壮大 这两个核心变量来 解释 新孤立主义 在美国从 观点 变为 实践 的发展过程,即它们共同促成 新 孤立主义 观点的产生、发展并逐渐被付诸 实践。 本书按历史经纬论述了塔夫脱、肯尼迪 至里根、布坎南、克林顿、小布什至奥巴 马、特朗普等六个时期,美国保守主义与自 由主义各政治派别在政治、经济上斗争历史 演变的过程。利用大量贸易自由化的数据和 保守派政治力量在各个时期的政治浮沉,来 解读美国 新孤立主义 的兴起过程。
在这本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专著中,秦亚青教授以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精神,在国际系统理论的框架下,探究了美国在国际武装冲突中立场的选择规律。作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的权力分配,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力量登上了世界权力的。而战后的世界和平状态也因此与美国息息相关,美国的对外政策、对武装冲突的态度是影响国际秩序和平与否的关键。本书希望通过定量分析,找出美国支持武装冲突的规律,这对于认知国际行为体影响国际系统权力分配以及探究霸权外交行为的因果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由 横平竖直 的直线及各种不可思议的线条构成的非洲国家间边界,是非洲区别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最典型特征之一。欧洲殖民者在瓜分非洲狂潮中人为划分的 势力范围 界线,在蛮横颠覆非洲原有的自然发展演进轨道的同时,也为殖民统治和资本主义入侵下的非洲走向所谓 现代化 文明化 强行划定了全新的场域,给民族解放后的非洲发展埋下祸端。在非洲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进程中,脱胎于殖民地边界的非洲主权国家间边界,成为前殖民时代的发展惯性与殖民统治遗留下的既有秩序间相互博弈的焦点,见证了非洲人用自己的智慧奋力实现联合自强目标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看,一部非洲国家间边界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完整的非洲近现代历史,本书将对非洲国家间边界的起源、产生方式及意义和影响进行系统梳理,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系统研究当代非洲国家
本书主要研究19-20世纪埃及、英国与苏丹地区之间的关系史。作者考察了19-20世纪英国、埃及和苏丹地区之间的殖民主义三角,即英国、埃及与苏丹地区、苏丹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影响埃及民族主义和文化认同的形成与发展。当时,埃及既是英国的殖民地,同时又将苏丹地区视为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主张自身对苏丹地区的统治权利。由此,埃及成为了 被殖民的殖民者 ,对其宗主国英帝国态度矛盾,埃及的民族主义运动也因此充斥着模棱两可和自相矛盾之处。 除了旧有的史学研究材料,本书还援引大量通俗文学、非洲历史作品,并采用了另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论,重新审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埃及民族主义者自身的独特地位。本书挑战了欧洲帝国与非欧洲殖民地之间二元关系的许多公认原则,打破了欧洲帝国作为单一殖民者的传统叙事。
伊索克拉底是希腊古典时代后期著名的修辞家和教育家。布鲁姆在这本书里详细解读了这个对哲人来说太过政治、对修辞家来说又太过哲学的古希腊作家。第一章探索伊索克拉底眼中 好的政治制度 是什么。在伊索克拉底看来,好政治制度的典范,一个是雅典的祖传民主制,一个是君主制,这两种典范各有优势。第二章讨论伊索克拉底的泛希腊主义问题,探索其《泛希腊集会辞》的内在意图。作者认为,伊索克拉底的泛希腊主义,并非真的想实际发动什么泛希腊主义战争,而是旨在保护更重要的东西即希腊文化,并抵制野蛮。第三章回到伊索克拉底其人本身,探讨他作为修辞家与作为哲人这两个面相之间的关系问题,而这也意味着探讨修辞术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作者最后得出结论:修辞术与哲学是同一的,而修辞家伊索克拉底也是一个苏格拉底式的政治哲人。
本书以系统的叙述方式,追述了负责创造 自我认同感 的殖民地语言政策和行为,并将殖民地印度的民族主义热情的演变推向高潮。英国为其行政便利推行作为统治武器的语言政策导致了印度方言的平行发展:诗人、小说家、作家和记者创作了伟大而迷人的作品,制约和引导了印度的独立之路。本书提出了一个理论主张,认为作为身份的语言在印度是一种殖民主义的建构,并通过追踪导致印度民族情感和态度的发展和搅动的事件、政策和变化来进一步证明。它见证了印度从英国殖民地到现代国家的语言历程。该书表明,作为身份基础的语言是现代印度的一种殖民结构。
本书是一部跨学科学者合作进行的国别研究创新之作,来自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国际关系学、行政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围绕当代美国政治中的 特朗普现象 进行深入讨论,探究隐藏在价值冲突化、新民粹主义、政治部落化、媒体党派化、都市右翼崛起等一系列现象背后的历史与现实因素,分析 奥巴马现象 与 特朗普现象 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剖析特朗普政府内外政策的内涵。作者认为,所谓 特朗普现象 正在演变成为21世纪美国的一种新政治符号和政治生态,并将影响未来美国政治的运作和走向。